首頁 > 風雲人物 > 近代名人 > 米蘭·昆德拉是誰?法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生平簡介

米蘭·昆德拉是誰?法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生平簡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29年4月1日,米蘭·昆德拉出生於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大城市布爾諾。父親是鋼琴家、音樂教授,當過音樂學院院長。

昆德拉孩提時代相當一部分時間是在父親的書房裏度過的。在這裏,他經常悄悄地聽父親給學生講課;父親親自教他彈鋼琴,帶領他一步步走進音樂世界;任意瀏覽父親衆多的藏書。十多歲時,他就讀了大量的文學名著,捷克的和外國的都有。十三四歲時,正值二戰時期,他師從捷克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保爾·哈斯學習作曲。後來,哈斯先生被關進集中營,再也沒有出來。昆德拉始終把他當做“我個人神殿中的一位”。他寫下的第一首詩,就是《紀念保爾·哈斯》。

1947年,18歲的米蘭·昆德拉加入捷克共產黨。他最早沉迷於造型藝術,一心想當雕塑家和畫家。他一度成爲家鄉小有名氣的畫家,曾爲劇院和出版社畫過不少插圖。之後,又狂熱地愛上了音樂。在迷戀音樂的同時,昆德拉還投入到了寫詩的熱情之中。

1948年,19歲的米蘭·昆德拉考入布拉格查理大學哲學系後,經常去聽音樂課。後來又到布拉格電影學院讀電影專業,並在那裏畢了業。迷戀音樂的同時,昆德拉還投入到了寫詩的熱情之中。從昆德拉的第一本詩《人:一座廣闊的花園》中,人們就聽到了不同的聲音。當時的捷克文壇,教條主義盛行,公式化的詩歌到處氾濫。而昆德拉的詩卻帶有明顯的超現實主義色彩和批判精神。

1956年,他完成了在布拉格電影學院的學業,留校當了一名教師,教授世界文學。留校後不久,昆德拉開始大量閱讀理論書籍,並繼續完成大學期間就已開始寫作的《小說的藝術》一書,從他25歲開始到27歲完成,差不多花了兩年時間。寫作此書的直接動機是獲得教師資格,也有教學方面的需要,同時還爲了解決文學實踐中的一些困惑。《小說的藝術》1960年出版,1964年獲得捷克斯洛伐克國家獎。昆德拉的筆觸幾乎立即伸向了戲劇。他在自己的祖國先後寫過3個劇本。

米蘭·昆德拉是誰?法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生平簡介

1958年對於昆德拉來說是個具有實質意義的年頭。在寫劇本的間隙,他花了一兩天時間就寫出了《我,悲哀的上帝》,這是他生平寫出的第一篇小說。寫完第一篇後,他又陸陸續續寫出了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一共寫了10篇。從第一篇到最後一篇,時間跨度整整10年。這些短篇小說以《可笑的愛》這一總標題分3冊出版。而真正開始給他帶來世界聲譽的作品是小說《玩笑》,該書連出3版,印數達到幾十萬冊。《玩笑》還被拍成了電影。

1968年8月,蘇聯軍隊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玩笑》被列爲禁書,立即從書店和圖書館消失了。在東歐國家,除去波蘭和南斯拉夫,它遭受了同樣的命運。昆德拉黨籍被開除,在電影學院的教職也被解除,所有作品都一下子從書店和公共圖書館消失,同時還被禁止發表任何作品。

1975年,在法國議會主席埃德加·伏奧雷的親自請求下,捷克政府特准米蘭·昆德拉和他的妻子前往法國。昆德拉到法國後,經由法國作家費爾南德斯的舉薦,先在雷恩大學擔任助教。流亡之初,昆德拉成了地地道道的公衆人物。他上電視,接受採訪,發表談話,撰寫文章,利用各種場合向人們講述蘇聯入侵後捷克斯洛伐克的情形。

1978年,米蘭·昆德拉和他的妻子定居巴黎,並於1981年加入法國國籍。1984年,昆德拉發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1988年,美國導演菲利浦·考夫曼將其改編成電影《布拉格之戀》。

1985年。文學評論家李歐梵在《外國文學研究》上發表了《世界文學的兩個見證:南美和東歐文學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啓發》,介紹了南美作家馬爾克斯和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以及他們各自的代表作,昆德拉被正式介紹進入中國。

米蘭·昆德拉是誰?法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生平簡介 第2張

1989年,昆德拉老家布爾諾的阿特蘭蒂斯出版社主動與他聯繫,表示願意出版他二十多年來在祖國一直被禁的作品。昆德拉欣然同意,但明確規定只能出版那些他本人選定並審閱過的“成熟之作”。

1995年秋天,捷克政府決定將國家最高獎項之一——功勳獎授予米蘭·昆德拉。他欣然接受,並以書面形式回答了捷克《人民報》記者的提問。談到獲獎感受時,昆德拉說:“我很感動,也許可以說,尤爲讓我感動的是瓦茨拉夫·哈維爾給我的信。特別是信中的這樣一句話:他把這次授獎看做是給我與祖國和祖國與我的關係,畫了一個句號。”

2011年,米蘭·昆德拉入選七星文庫,成唯一在世入選作家。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