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近代名人 > 潘光旦:中國人真的迷信嗎?

潘光旦:中國人真的迷信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個能在兩個極端之間遊刃有餘的個人或民族便是一個健全的個人或民族。我們對於中國的大衆,始終沒有覺得失望,這就是一個很大的理由。你還要說他們迷信麼?我們不。

近來天氣亢旱,各地方禱神求雨一類的行爲,幾乎日有所聞。行政院長汪精衛氏爲此曾電囑蘇、浙、滬省市當局:當農民求雨的時候,雖不便過分干涉,然於事前事後,應注意到常識的啓發,務使大家能破除迷信而積極的增加人事上的努力。在行政者的立場,而能有這種自由的見地,我們以爲是很不可多得的。“不便過於干涉”的一語尤其是見得寬大,和近年來但知以爲高呼“打倒偶像”“廢除迷信”的人的氣味大有不同。

潘光旦:中國人真的迷信嗎?

我們何以在這些地方宜乎要比較寬大呢?理由是極簡單的。就是,農民的迷信往往不盡是迷信。何以知其不盡是迷信呢?我們又可以從求雨方面看出來。第一,此種信仰並不是完全消極的。大家爲了求雨,進城一次,遊行一週,在城隍或其它廟宇裏有一些團體的活動,結果,不但心理上暫時可以得一些安慰,工作上也可以引起一些興奮。我們不信他們在求雨的祈禱儀式完成了以後,便各自回家高臥,專等甘霖的來到。他們一定還在防旱的工作上不斷的努力;他們是輕易不容易失望的,有一分可以努力處,這一分他們決不放鬆。要是求雨的舉動的確可以在這乾枯乏味的當兒,給他們一些慰安與興奮,我們又何苦定要干涉他們?

第二,農民相信偶像和偶像所代表的神佛,不錯,但此種信仰並不是無限制的,並不是絕對無條件的。有求必應的神佛固然受農民的頂禮膜拜,千求不一應的神佛也許會引起大衆的公憤,因而受到相當的處罰,以至於撤換。有的地方,因爲求雨不靈,大衆便把神佛從廟裏擡出來,請他吃一頓鞭子,鞭後還要遊街示衆。有的地方大衆用放火燒廟來威脅他。例如縉雲縣的城隍神,在以後便幾次三番的受過這種威脅。這一次縉雲縣縣長的禱雨文中,便說,“尊神生前曾長斯邦矣;故老相傳,天苦旱虐,吾民尊神,與神約,七日不雨,則火廟,神感,尊神誠如期降雨,救此一方,至今數千百年,人民以爲美談。”這還算客氣的,並不含多大威脅的意味,但味其語氣,已經和韓文公的《祭鱷魚文》的末尾幾句沒有多大分別了。由此可知此種的神道觀是始終以人的福利做出發點的,假若一個神道不能給人福利,那就得退避賢路,甚至於要在人的手裏受了責罰才走得脫。

我們可以說這是人增加尋自己的開心,是一種很傻很幽默的行徑,不錯,生活的一大部分就是這種尋自己的開心的幽默行爲所構成的。我們自己對付一種理想,其實也就是用同一的自己解嘲的方法,時而把它捧上天,時而把它摔下地,時而修正,時而放棄,時而認爲它是唯一的救世的南針,時而把它比做海市蜃樓、夢幻泡影。理想之於有智識的人,就等於偶像之於無智識的人。理想也就是一種偶像。偶像打不破,打破了就沒有生命,偶像卻也不宜太認真,太認真了,生命的痛苦也就從此開始。

一個能在兩個極端之間遊刃有餘的個人或民族便是一個健全的個人或民族。我們對於中國的大衆,始終沒有覺得失望,這就是一個很大的理由。你還要說他們迷信麼?我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