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近代名人 > 吳昌碩:清末三大家之一

吳昌碩:清末三大家之一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吳昌碩(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安吉縣)人。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爲"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詩、書、畫、印"爲一身,融金石書畫爲一爐,被譽爲"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峯"。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

吳昌碩熱心提攜後進,齊白石、王一亭、潘天壽、陳半丁、趙雲壑、王個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吳昌碩作品集有《吳昌碩畫集》《吳昌碩作品集》《苦鐵碎金》《缶廬近墨》《吳蒼石印譜》《缶廬印存》等,詩作集有《缶廬集》。

吳昌碩:清末三大家之一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8月1日,生於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一個讀書人家。幼時隨父讀書,後就學於鄰村私塾。10餘歲時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點,初入門徑。

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與清軍戰於浙西,全家避亂於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後死於饑饉。後又與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雜度日,先後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數年。

同治四年(1865年),中秀才。是年,海上先輩名家任薰與周閒合作,爲吳昌碩繪畫像。

同治八年(1869年),赴杭州,就學於詁經精舍,從名儒俞樾習小學及辭章。編成《樸巢印存》。

同治十一年(1872年),赴上海,得以認識高邕之。

光緒六年(1880年),寓吳雲(平齋)兩礨軒,以《篆雲樓印存》請教,吳云爲之刪削,更名爲《削觚廬印存》。識吳秋農、金心蘭、顧茶村、胡三橋、方子昕等。與楊峴(見山)結爲朋友。

光緒八年(1882年),居蘇州。友人薦作小吏以維持生計。與虞山沈石友結爲朋友。

光緒九年(1883年),在滬識任伯年。任伯年爲作《蕪菁亭長小像》。

吳昌碩:清末三大家之一 第2張

光緒十三年(1887年),至滬,任伯年爲作《棕蔭納涼圖》。

光緒十五年(1889年),在蘇州。時伯年來訪,爲之作《酸寒尉像》,自題詩。施旭臣、譚復堂爲《缶廬詩》作序。

光緒十六年(1890年),居上海。識吳大澄。

光緒十八年(1892年),任伯年又爲作《蕉蔭納涼圖》。

光緒十九年(1893年),在上海編選壬辰年以前所作詩三卷刊行,題名《缶廬詩》。

光緒二十(1894年),在北京以詩及印譜贈翁同龢。中日戰爭爆發,參佐吳大澄戎幕,北上抗日,兵敗繼續爲吳大澄戎幕。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任伯年爲作《棕蔭憶舊圖》、《山海關從軍圖》。十一月,任伯年病歿滬上,作詩哭之並撰聯。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得丁葆元保舉,任安東縣令,一月即辭去。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日本河井仙郎投之於門下。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自訂潤格。編選壬寅以前所作詩爲《缶廬詩》第四卷,連同前刊三卷,又《別存》一卷合爲一冊。

光緒三十年(1904年),移居桂和坊19號,名其齋曰"癖斯堂"。趙子云(趙雲壑)投門下。

光緒三十五年(1909年),在滬加入上海豫園書畫善會。

民國元年(1912年),至杭州與西泠諸友宴集。始以字行。

吳昌碩:清末三大家之一 第3張

民國二年(1913年),西泠印社成立,任社長。秋,梅蘭芳來會。與王一亭結爲至交。王一亭在上海商界、金融界推介吳昌碩的書畫金石藝術,使其名聲大振。

民國三年(1914年),王一亭爲吳昌碩在六三園舉辦生平第一次個展,使吳派藝術開始爲日本藝界所瞭解和推崇。上海書畫協會成立,任會長。

民國四年(1915年),上海"題襟館書畫會"推先生爲名譽會長。

民國六年(1917年),吳昌碩繼配施氏夫人在上海去世。

民國九年(1920年),日本長崎首次展出其書畫,東京文求堂繼刊《吳昌碩畫譜》,長崎雙樹園刊行《吳昌碩畫帖》。諸樂三列爲門弟子。

民國十年(1921年),赴杭西泠印社宴集。《漢三老碑》被日商購去,與西泠同仁奔走呼籲,作畫義賣,終募款八千大洋將碑贖回。日本朝倉文夫爲範銅像。

民國十二年(1923年),潘天壽由諸聞韻引見來謁,撰聯以贈。門弟子陳師曾去世。

民國十四年(1925年),沙孟海由王賢引列爲門弟子。爲已逝師友周閒遺作《花卉長卷》作引首並題。

摺疊病逝上海

民國十六年(1927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逝於上海寓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十一月,遷葬於浙江餘杭縣塘棲附近超山報慈寺西側山麓宋梅亭畔。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