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宮廷野史 > 唐太宗李世民孝順並非事實:昭陵也沒“薄葬”

唐太宗李世民孝順並非事實:昭陵也沒“薄葬”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高祖李淵的第二個兒子,母親是竇皇后。唐朝建立後,被封秦王,後來積極策劃了玄武門之變,殺掉了自己的親兄弟,並逼着自己的父親退位。在位二十四年,649年,他得了很嚴重的痢疾,並很快死掉,死後葬於昭陵。李世民剛登基時,很是有作爲。他勵精圖治,任用賢良,勇於納諫,發展經濟,國力昌盛,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爲盛唐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

貞觀九年(635年),唐高祖在抑鬱中死去,李世民安葬了這位太上皇,但卻沒有安葬父親的靈魂。他經常做噩夢,夢到父親來邀請他一起遊地府。精神的負擔導致了身體的不適,不久後,他就患上重病,並顯出下半世的光景來了。他的皇后眼見如此,傷心不已,拿出十二分精力來照顧自己的夫君,李世民還算爭氣,一年後,居然奇蹟般地好了起來。可皇后卻病倒了,並且也顯出下半世的光景來。兩個人每天在一起,由於對死亡的恐懼,總談論死後的歸宿問題。他的皇后就要死了,說,“我無益於人,不可以死害人,希望不要以丘陵勞費天下,但因山而爲墳,器用瓦木而已。”

李世民點頭答應,並派出風水師四處尋找風水寶地。但,風水先生並沒有使他滿意。他忽然想起了自己經常率軍出征時路過的九嵕山。九嵕山山勢突兀,峯巒挺拔,溝壑縱橫,山環水繞,有涇水環繞其後,渭水縈帶其前,海拔1888米,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諸峯遙相對峙。成爲皇帝后,他經常來這裏狩獵,漸漸地,他喜歡上了這座山。所以,當他的妻子一死,他就下詔在九嵕山營建昭陵,並將妻子葬於此。這一年是貞觀十年(636年)。

唐太宗李世民孝順並非事實:昭陵也沒“薄葬”

有人說,李世民之所以選擇九嵕山建造陵墓,是遵從了皇后的意思。這種鑿山建陵的確開創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爲陵的先例。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後,唐太宗也撰文寫道:“王者以天下爲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爲己有。今因九嵕山爲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這裏所說因山爲陵,不藏金玉,與其說是爲了儉薄,不如說是爲了“好盜息心”更恰當些;虞世南上書唐太宗時就說過:“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爲陵的目的,無非是爲了利用山嶽雄偉形勢和防盜掘而已。那麼,昭陵名稱是怎麼來的呢?關於這個問題,文獻上從未有過記載。有人根據古人死後給諡的原則進行分析,認爲諡法中釋“昭”字說:“聖文周達曰昭,明德有功曰昭。”他們認爲唐朝在李世民統治時期是當時世界上政治、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國家,而李世民是當時世界各國統治者中最富有生氣和創見的政治家、軍事家,沒有人像他那樣在各個方面創造了輝煌業績和樹立了不朽的豐碑,所以李世民陵名是選擇了一個歌功頌德比喻美好的字眼。

據說,李世民將皇后安葬在昭陵後,爲寄託深深的思念之情,令人在宮中搭建了一座很高的樓臺,稍有閒暇便登上樓臺遠眺昭陵。一天,他帶領宰相魏徵等大臣一起登上樓臺,眺望了一會兒,他問魏徵:“愛卿看到昭陵了嗎?魏徵揉揉雙眼,看了半天,說道:“皇上,臣老眼昏花,實在看不見啊!”李世民心想:歲月不饒人,魏徵真的是老了!於是,他很有耐心地指給魏徵看。魏徵又看了看,對皇上說:“臣剛纔以爲皇上是讓我看獻陵(唐高祖李淵的陵墓),若是看昭陵,臣還是能看見的。”李世民很慚愧地低下了頭,後來下令拆除了宮中的那座樓臺。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信息,李世民把自己的父親廢掉後就再也沒有“孝順”二字可言。而昭陵所謂的“薄葬”更是扯淡。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