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奇聞異事 > 西施最後結局是什麼?西施被沉死於水中了嗎

西施最後結局是什麼?西施被沉死於水中了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絕代佳人西施的故事,己通過文學的或藝術的種種形式流傳了兩千多年,今天已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但是,歷史上的西施其人其事如何,結局又是怎樣?這個問題就不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了。

西施,姓施名夷光,是春秋末期越國苧蘿村人(即今天的浙江省諸暨縣人)。出了縣城南門二里的諸愛山下有很多施姓人家分居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故稱西施。“父鬻薪,母浣紗”,她出身寒微,但“秀色掩古今”,有“沉魚”之美。公元前四九四年,越國與吳國發生了戰爭,結果越國爲吳國所破,越王勾踐君臣被迫入吳爲奴。三年之後,受盡凌辱的勾踐及隨臣被放回國。爲了洗雪國恥,勾踐採納了大臣范蠡的“美人計”,把貌似天仙的越國美女西施獻給吳王夫差,以亂吳政。吳王夫差果然中計,封西施爲妃,整天沉溺於酒、色之中,逐漸放鬆了對越國的警惕。與此同時,越王勾踐則“臥薪嚐膽”,與大巨文種、范蠡等在百姓的支持下,積極做雪恥復國的準備。公元前四七六年,越王勾踐乘吳王夫差率兵北上,與其它大國會盟爭霸之機,突然起兵襲破了吳國,改變了吳強越弱的局面。公元前四七三年越王勾踐再次起兵伐吳,吳王夫差兵敗自刎,吳國被滅。當時的美女西施已是吳王夫差的寵妃了,她的歸宿如何呢?一直其說不一。

西施最後結局是什麼?西施被沉死於水中了嗎

一種說法是,西施被沉死於水中。此說最早見於《墨子·親士》篇,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長。故曰:太盛難守也。”這就是說,吳亡之後西施是被沉死於水中,她的死因是她太美麗了。墨子約生於公元前四六八年,距吳國滅亡只有七、八年,按理說他所記載的情況,應該是比較可信的,但遺憾的是,他的記載過於簡略了。北齊祖頲《修文御覽》引《吳越春秋》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鴟夷”是當時盛酒用的皮袋。這段話的意思是,吳國滅亡後,越王把西施放到皮袋裏,讓她隨着江水沉沒。《吳越春秋》是東漢時的著作,比《墨子》一書要晚好幾百年,它記載的西施之死頗爲詳細,但不知它所參閱、引證的又是何古籍。在唐詩和宋詞中也能找到西施之死的根據,如李商隱《景陽井》一詩中的“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董仲達《薄媚西子詞》中的“蛾眉婉轉,竟娟絞綃,香骨委塵泥。”這些唐詩、宋詞中的句子也反映了西施被沉於水的悲慘結局。至於越王勾踐爲何要處死對越國有功的西施呢?這要從中國歷史上婦女的命運最悲慘去考慮。因爲歷史上總是把象西施這樣無比美貌的女子視作是“妖類”或“禍水”的,她的姿色不是已經傾復了吳國嗎?那麼,越國容她也就不吉不利了。再者,歷史上有些君主在功成業就之後,往往要屠戮功臣,而越王勾踐也正是如此,連與他共患難,爲他雪恥、復國立有大功的文種大夫都被他“賜死”了,何況原本來自民間,且又出身微賤的一個女子呢!

西施結局的另一說法是,她跟隨范蠡一起隱去了。東漢時的史書《越絕書》說:“吳之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西施和范蠡有何關係,爲何最後與范蠡同去呢?唐代陸廣微的《吳地紀》說:“嘉興縣南一百里,有語兒亭。勾踐令范蠡取西施,以獻夫差。西施於路與范蠡私通,三年始達吳。遂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歲能語,因名語兒亭。”這段文字對西施和范蠡的關係作了說明,雖未必可信,但能啓發思考。唐代詩人杜牧在其所作《張好好詩》中有“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的詩句,也認爲西施是隨范蠡而去了。因爲《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越王復國後,范蠡功成身退“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所以杜牧詩中的“鴟夷”一詞已非皮袋之解,而是指范蠡了。明代的戲劇作家梁辰魚的劇本《浣紗記》就是以西施與范蠡的戀愛故事爲主要線索來寫春秋時期的吳越交戰的。該劇的結局是皆大歡喜的,不但西施與范蠡最後結成了美滿煙緣,連同西施的父母也一起去了。

關於西施結局的兩種說法,可謂由來已久了。然而千百年來,流傳較廣和人們喜聞樂見的往往只是西施隨范蠡而去的歡樂結局。這說明了人們對這位美麗、無辜的姑娘充滿了同情,不忍心讓她爲國奉獻了青春之美,再遭更大的不幸。但是,“自古紅顏多薄命”,歷史上的美女西施果真能擺脫悲慘的命運嗎?還可以再加考證。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