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黎巴嫩內戰簡介 內戰的起因是什麼導致的

黎巴嫩內戰簡介 內戰的起因是什麼導致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75年4月15日,巴勒斯坦游擊隊和基督教長槍黨民兵之間的戰鬥在黎巴嫩爆發,這一天死亡總人數接近100人。右翼基督教長槍黨在這個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各佔一半的國家有着牢固基礎。黎巴嫩人民在這一衝突中同樣分爲兩派,長槍黨反對巴勒斯坦從黎巴嫩領土進攻以色列。這次戰鬥主要涉及在1970-1971年被侯賽因國王從約旦驅走的巴勒斯坦游擊隊將來的家園問題。這場內戰斷斷續續持續了16年之久。

黎巴嫩內戰簡介 內戰的起因是什麼導致的

起因

黎巴嫩內戰(1975年-1990年) 黎巴嫩是一個多教派國家。1943年獨立前夕,人口約130萬,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人口比例爲6∶5,各教派即在此基礎上達成分配國家領導職務與議會席位的協議:總統和軍隊總司令由基督教馬龍派人士擔任,總理和議長分別由伊斯蘭教遜尼派與什葉派人士擔任,軍隊參謀長則由伊斯蘭教德魯茲派人士擔任,在議會99個席位中,基督教派佔53席。此後數十年間,在馬龍派和世俗派穆斯林統治下,黎巴嫩成爲中東地區最穩定的國家,旅遊、銀行、過境貿易給其帶來高額收入,人民生活水平與石油國家不相上下,首都貝魯特更成爲與蘇黎士並稱的國際金融之都和中近東交通、教育、文化中心,號稱“近東巴黎”,黎巴嫩鎊也成爲和瑞士法郎、西德馬克一樣堅挺的國際貨幣。

黎巴嫩內戰簡介 內戰的起因是什麼導致的 第2張

後來,伊斯蘭教派人口迅速增長,逐漸居全國多數。他們對基督教派繼續掌握軍政大權日益不滿,迫切要求重新分配國家權力。而基督教派統治集團爲維護既得利益,不肯做出讓步,兩派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此外,在黎巴嫩還有40多萬巴勒斯坦難民;1970年9月約旦當局鎮壓巴勒斯坦游擊隊的事件發生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主力1萬餘人從約旦轉移到黎巴嫩境內,並在黎巴嫩南部建立營地,不斷對以色列進行襲擊,因而黎巴嫩經常遭到以色列的報復;巴勒斯坦游擊隊還支持伊斯蘭教派的鬥爭。這些都引起基督教派統治當局的強烈不滿。加之美國、以色列和一些阿拉伯國家經常插手黎巴嫩事務,從而增加了黎巴嫩局勢的複雜性,促使全面內戰的爆發。

黎巴嫩內戰簡介 內戰的起因是什麼導致的 第3張

1975年4月13日,巴勒斯坦游擊隊槍擊了一座基督教教堂,打死4名長槍黨(又譯弗朗吉亞黨,馬龍派的政治組織)黨員和數名平民。爲了報復這一暴行,基督教長槍黨採取了以牙還牙的措施,在當天伏擊一輛載有26名巴勒斯坦人(包括游擊隊分子)的公共汽車,將其乘客全部殺害,由此引發黎巴嫩長期、殘酷的內戰。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