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第一次“西學東漸”失敗的真正原因,一耽擱便是200年

第一次“西學東漸”失敗的真正原因,一耽擱便是200年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過程中,以利瑪竇爲代表的西方傳教士扮演了極其重要的先驅者角色,中國科技亦由此開啓了由傳統走向近代的序幕。但由於作爲西學傳播主體的天主教過分干預政治,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西學東漸”的衰落。

康熙帝以欽天監計算的夏至時刻與實測日影不符,對“西法”的深信不疑開始動搖

早年的康熙帝對西方科技有着強烈的求知慾,先後向南懷仁、白晉、徐日升等傳教士學習過天文學、數學(特別是幾何學)、物理學、化學、醫藥學(如解剖學)等西方科學。他以一國帝王之尊,大大促進了“西學”的傳入,由此也積累了對傳教士的好感。因此當巴黎外方傳教會的福建代牧閻當再次挑起“禮儀之爭”時,捲入其中的康熙帝一度表現出極大耐心,不願意中西雙方因此而決裂。但教皇格勒門十一世無視康熙帝的態度,兩次發佈“禁約”與通諭,禁止中國天主教徒參加祀祖、祭孔、敬天等儒家禮儀。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康熙帝在宮中讀到傳教士所譯的教皇“禁約令”全文,極爲憤慨,提筆批示:“覽此告示,只可說得西洋人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國之大理……以後不必西洋人在中國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

其實早在康熙五十年十月,康熙帝就以欽天監計算的夏至時刻與實測日影不符,指出“此事實有證驗,非比書生作文,可以虛詞塞責”,對“西法”的深信不疑開始動搖。此後康熙帝設立蒙養齋,試圖實行歷算編制“自立”。他又倡導“西學中源論”,既有維護“天朝上國”尊嚴的用心,也有因“西法”所編曆書多次出現誤差的歷史背景。所有這些,都影響到康熙帝晚年在探索西方科技方面的熱情。故當與教皇的衝突明朗化之後,康熙帝指示,所有不守“利瑪竇規矩”的傳教士一概驅逐,留用的“會技藝”者亦只可“自行修道,不可傳教”。但終康熙一朝,也沒有改變招徠西洋科技人才爲清廷服務的方針。

與熱衷於西方科技的康熙帝相比,雍正帝於西學可說“毫無興趣”

第一次“西學東漸”失敗的真正原因,一耽擱便是200年

雍正帝登基不久,便改變了康熙時期的政策。這一方面由於雍正帝本人信佛,尤其親近喇嘛教,因而對傳教士的“闢佛”言行十分反感,對康熙年間寬容天主教的政策早有不滿,聲稱“你們哄得了父皇,哄不了我”。另一方面,也摻雜了“儲位之爭”所帶來的政治因素。康熙帝對於西方科技的興趣和對傳教士的好感,一度影響了多人。皇太子允礽及其舅父、也是“太子黨”核心的索額圖,都與傳教士關係密切。到皇太子允礽被廢黜之後,葡萄牙傳教士穆敬遠又直接捲入康熙末年的“儲位之爭”中。經過激烈爭奪方得上位的雍正帝繼位不久,便製造了傳教史上有名的“蘇努事件”。隨後雍正帝在宣佈允禩、允禟“罪狀”的同時,又將傳教士穆敬遠逮捕嚴訊,並授意殺於謫所。這當然是出於剷除政敵勢力的政治需要。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啓超在論述“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時,就提及“相傳當時耶穌會教徒黨於皇太子允礽,喇嘛寺僧黨於雍正帝胤禎,雙方爭鬥,黑幕重重。後來雍正帝獲勝,耶穌會勢力遂一敗塗地”。

與熱衷於西方科技的康熙帝相比,雍正帝於西學可說“毫無興趣”,受其影響,“康熙五六十年間所延攬的許多歐洲學者,到雍正帝即位之第一年,忽然驅除淨盡”。因此雍正一朝的科學進步,除欽天監監正、耶穌會士戴進賢編制的《曆象考成》日躔、月離表,以及巴多明、雷孝思等傳教士在康熙朝大規模測繪基礎上繪製的《雍正十排皇輿全圖》聊可稱道外,其他方面均乏善可陳。在康熙朝“西學東漸”高潮的映襯下,更顯得“黯然失色”。

乾隆帝登基後,對雍正朝的嚴厲政策做了適當調整,試圖“寬嚴相濟”。與康熙帝對西方科技的求學探究不同,乾隆帝允許傳教士在內廷供奉,主要是爲了滿足“奇器淫巧”的個人賞玩。

乾隆帝迷戀西洋技藝的藝術魅力,信用郎世寧、王致誠等傳教士,創作了大量西洋宮廷畫。他又令蔣友仁設計和監造圓明園大水法,將西洋宮廷建築與園林藝術引入中國。但乾隆帝的興趣點主要在於新奇的歐洲藝術,並不屑於系統的西方科學知識。乾隆帝登基後尊崇喇嘛教,將其父皇的潛邸雍和宮改爲喇嘛廟,在《御製喇嘛說》中大力強調“興黃教,即所以安衆蒙古,所繫非小”。或基於信仰方面的因素,乾隆帝對天主教的“西洋”教義缺乏好感,對宮中作爲“御用技師”的傳教士也不真正尊重。綜觀乾隆一朝,雖仍試圖在科學上有所作爲,編纂有《曆象考成後編》、《儀象考成》等科技成果,《四庫全書》中也收入了17名歐洲傳教士所著的29部“西學”著作;在實測新疆、西藏等地基礎上完成的《乾隆十三排圖》,更成爲當時世界上最完善的亞洲大陸全圖;但此時的整個學界的學風已悄然發生轉移,考訂、整理中國古籍的“乾嘉學派”逐漸佔據主導地位,引入“西學”的廣度和深度遠不能與康熙時代相提並論。可見,第一次“西學東漸”浪潮,其實已在中華大地上迅速衰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梁啓超認爲,雍正以後,“中國學界接近歐化的機會從此錯過,一擱便擱了二百年”。其間的因緣際會,頗值得後人深思。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