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半坡人: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

半坡人: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河姆渡文化是長江下游地區的典型文化,而半坡文化則是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它們同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因而對於這兩種文化,尤其是居址選擇作一對比研究,對於探索史前居民的居住規律是頗有裨益的。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先生指出:“由已經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看來,當時人們所選擇的居住地址就已顯示出他們對於地理環境的適應和善於利用的情況。時代雖然已先後不同了,但是人們在選擇居住地方的時候,依然要注意到飲水的來源。……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遍於全國各地,大體說來,總是鄰近於當地的河流或湖泊。史先生得出的結論,即“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遍於全國各地,大體說來,總是鄰近於當地的河流或湖泊”,可以說是一條普遍規律,當然也適用於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半坡人: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

一路想來,渭河發源於甘肅,滔滔滾滾曲折而來,奔騰東流注入黃河,橫貫陝西中部。渭河流域,支流密佈,土地肥沃,人稱八百里秦川,爲人類生息繁衍的搖籃。半坡遺址恰在秦川上,背依白鹿原,前臨滻 河,距今約五千至六千年,當是新石器時代中期了。作爲時間上前後相繼的上宅文化遺址,北有燕山,南有泃 河,依山傍水。看來人類早期生活似有共通之處,畢竟那個時代人類還只有被動的依賴自然,而不能主動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半坡遺址,發現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遺址,以豐富的文化遺存,成爲我國仰韶文化的代表。半坡博物館,就坐落在遺址上,進去,須登幾十級臺階,彷彿一條時光隧道,一級級引我步入遠古先民的生活情境中。

半坡人居住的地方,用今天的話,應該叫半坡村。無論是方形的還是圓形的房屋,多爲半地穴式房屋,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僅一座,位於中央,小屋圍大屋而築。這種環形佈局,不會是無意識的,明顯地體現着團結向心的一種原則一種精神。上宅文化遺址,也是半地穴式建築,大多是不規整的橢圓形,屋內都埋有一個或兩個深腹罐,是竈塘吧,且兼及存儲火種。因沒有全部挖掘,不知是否也有大屋 ,也環形佈局。我想,有可能同半坡類似的。半坡遺址上,有很多柱洞,其建築應是用樹木枝和其它植物的莖葉再加泥土混合架構而成的,上宅文化遺址也發現了柱洞。這些今天看來實在是不起眼的"馬架子窩棚",卻是六千年前先民的傑出創造,是中國土木合構的古典建築的發端了。穴居日久,容易“下潤溼傷民”,人們便就地取材,鋪茅草、皮毛甚至烘烤地面。屋內設有火塘,但無煙道,一旦失火,就得重新搭造,何等艱難的生活!人類發展是緩慢的,每一個進步,都經歷了漫長的生活實踐甚至付出了血與火的慘重代價。原始的先民,也在努力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棲身之地,我們現在的煙囪等通風通煙易如反掌,隨心所欲,半坡人不行,他們一定希望生活得更好,但能做的,也只有那樣,實屬不易了。

半坡人: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 第2張

那麼,這些房子裏又住着什麼人呢?既處在母系氏族階段,每個小房子,似應住着過婚姻生活的婦女以及不確定的來訪的其他氏族的男子,當然,也會有女男相對穩定的對偶婚,但絕不是後來的一妻一夫制,依然依附於母系大家庭內,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另外多族的首領住在大屋子裏,同時也是老年、孩子的集體住所。在半坡村裏,人們過着生而平等相安無事的原始共產主義生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