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難陀王朝的創立者是誰?難陀王朝創立者身世之謎

難陀王朝的創立者是誰?難陀王朝創立者身世之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難陀王朝創立者出身低卑。一說是國王與首陀羅婦女生下了摩訶帕徳摩。另一說由公元1世紀古羅馬史學家昆塔斯庫底烏斯提出:一名理髮匠獲得王后寵愛,謀殺了國王,再作爲諸王子的監護人而奪了王權,然後處死這些年輕的王子。這個理髮匠另外與一名高等妓女生了一個兒子,此人便是摩訶帕德摩難陀。難陀王朝雖然出身低卑,但一度是強大的王國。摩訶帕德摩既有能力,又有權勢,《往世書》稱他“剎帝利的嬰滅者”,由此推斷,他攻城略地,屢立戰功。難陀王朝曾一統印度北部並向南印度擴展。

難陀王朝的創立者是誰?難陀王朝創立者身世之謎

摩訶帕德摩的王位由其八個兒子先後繼承,據希臘學者描述,國王擁有大量財富,並且指揮着一支2萬騎兵、20萬步兵、2千輛戰車和3千頭大象組成的軍隊。希臘人還告訴我們,難陀王朝開掘運河,修建灌溉工程。由於印度此時風調雨順,連年豐收,加上井井有條的租稅徵集,難陀王朝在經濟上蒸蒸日上。正當難陀王朝躊躇滿志向夢想的帝國邁進時,一位年輕才俊旃陀羅笈多的出現,將難陀王朝進一步的發展腰斬了。公元前321年,難陀王朝戛然而止,退出了歷史舞臺。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印度歷史上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變化。

難陀王朝的創立者是誰?難陀王朝創立者身世之謎 第2張

政治上,北印度由小邦林立到統一的政治國家;經濟上,涌現出大量城鎮,手工業和商業高度繁榮;意識形態上,印度人對吠陀信仰產生了懷疑,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所謂“百家”,意指思想活躍,派別衆多。佛教認爲有96學派,耆那教認爲有363派別。儘管學派繁雜,究其實質大體可分爲三類:吠陀信仰;佛教和耆那教;異端與外道。第一類派別中,儘管互有分歧,但都以吠陀爲最高權威。四吠陀在歷史上有過很大作用。五河時期,雅利安人以吠陀經維繫了團結,征服了達薩人。

難陀王朝的創立者是誰?難陀王朝創立者身世之謎 第3張

恆河時期他們不斷拓展,征服當地各羣落居民,由部落成爲國家,在此期間吠陀聖典一直是帶領他們前進的旗幟。後來,政治、經濟的變化導致了宗教和哲學思索的變化,舊的概念受到了衝擊,新概念帶來了活力。各種民間崇拜和信仰不斷滲入傳統。“吠陀不可更改”的觀念越來越經不起衝擊,適應環境的改變潛移默化地進行着。古羅馬史家庫迪烏斯的著作提到雅利安人對偶像的崇拜,這是至今能見到的有關崇拜偶像的最早歷史記載。此時,大多數神祇已經人格化,形體、服飾、言行與人漸趨一致。

難陀王朝的創立者是誰?難陀王朝創立者身世之謎 第4張

這種神與人在形體上、性別上的趨同,必然導向偶像崇拜與廟宇建築。《百道梵書》若隱若現地提到原始廟宇,史請則明白無誤地描述出供奉着衆神的寺廟。婆羅門教三相神的教義此時已顯出形。雅利安人初入印度時,神祇衆多但職責不明,如因陀羅是戰神、風暴神、雷神、閃電神等。此時萬神殿裏的諸神,有三神威嚴日增,地位不斷提高。“梵天”、“毗溼奴”和“溼婆”儘管形式尚未完備,但已分別體現了“創造意志”、“濟世慈愛”和“惡判決”。

難陀王朝的創立者是誰?難陀王朝創立者身世之謎 第5張

六大哲學派別的形成,既可看到吠陀信仰內部鬥爭的激烈,又顯示了爭鳴的深化以及由此帶來的積極成果。在印度人看來,“哲學”不僅是各哲學派別的理論,而且也代表宗教派別的主張。這六派哲學是:前思維派(彌曼差派)、後思維派(吠多派)、數論派、瑜珈派、正理派和勝論派。各派都以各自遵奉爲經典的奧義書作爲根據。其中前思維派和後思維派對印度以後的思想哲學的影響更大。佛教和耆那教儘管都接受“業”與“輪迴”兩個基本概念,但都反對婆羅門教正統,否認吠陀權威,都反對種姓制度,都以更接近民衆的俗語傳教。

難陀王朝的創立者是誰?難陀王朝創立者身世之謎 第6張

兩教的創始人都屬剎帝利種姓,幾乎同時在同地域(東印度)進行傳教。佛教的創立者本名喬達摩悉達多,公元前566年出生於尼泊爾南部靠近印度邊境的迦毗羅衛的釋迦部落,是酋長之子。他原本娶妻生子,生活無憂。當感悟到塵世快樂的虛渺無常時,他決心尋求解脫真諦。他29歲出家,35歲在菩提樹下悟道,修道成佛後,稱“牟尼”,所以叫釋迦牟尼,意爲釋迦部落的“聖賢”。他也稱“佛陀”,意爲“獲得正覺者”。釋迦牟尼第一次傳教在薩爾納特的鹿野苑,稱爲“初轉法輪”,聆聽者爲最早的五名信徒。

難陀王朝的創立者是誰?難陀王朝創立者身世之謎 第7張

佛教教義總稱“四締八正道”。“締”即“真理”,四縮爲“苦、集、滅、道”。“苦締”:人之受苦,總爲有身;“集締”:貪戀心召集衆苦;“滅締”:除滅貪慾,以爲救世;“道締”:通過八正道,可以救世。“八正道”取義於“盡離邪異故日正,能達涅槃故曰道”,實際是八種修行的方法,即“正見”:見苦、集、滅、道四締;“正思維”:思維而增長真智;“正語”:不做切無禮之語;“正業”:除邪業,住於清淨;“正命”:清淨身、口、意三業,命順正法;“正精進”:強修涅槃之道;“正念”:念正道,無邪道;“正定”:入於清淨之禪定。釋迦牟尼在45年間雲遊東印度各地,以俗語傳教。80歲涅燊。佛陀圓寂後,信徒們舉行過四次結集。所謂結集,即會誦教法,信徒們召開集會並通過會誦編集經典,確認這些內容是佛陀的教導。第一次結集是在佛陀的涅槃之年於摩揭陀舊都王舍城召開,有五百僧徒參加。主旨是佛陀涅槃了,倡導大家團結。大迦葉任司會者,由優波離誦出律,阿難通出法。公元前380年,第二次結集在吠舍離城舉行。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