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煎餅的歷史,常吃的煎餅從何而來?

煎餅的歷史,常吃的煎餅從何而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煎餅是一種有歷史感的麪食,它已經存在了5000多年,見證了中華歷史的變遷。煎餅是一種有傳承感的麪食,它有專屬的節日,學會如何製作是有些地方女子必須習得的技能。煎餅也是極有文化感的麪食,有人爲它寫詩,有人爲它作賦,還有人爲它平反。煎餅在全國各地做法不同,也留下了一段段不同的傳說。

煎餅是我國北方地區傳統主食之一,相傳發源於山東沂蒙,當地時至今日還有「家家支鏊子,戶戶烙煎餅」的傳統習俗。鏊子是就是攤煎餅用的圓形「餅鐺」,由表示「海中大龜」的「鰲」演變而來。在沂蒙山腹地深處,有一個天然的石頭鏊子。有三條腿,大鏊仰頭東望,相望大海。

煎餅的歷史,常吃的煎餅從何而來?

鏊子是從遠古時期的石鏊、原始部落時期的陶鏊、夏商周的青銅鏊、近代的鐵鏊,一步步發展到現代的煎餅機器、電磁鏊子,而從鏊子的發展便可追溯到煎餅的悠久歷史。在河南榮陽點軍臺和青臺兩處仰韶文化遺址中,曾發現了陶色爲紅色或灰色,陶土加砂而成的陶鏊。迄今爲止年代最早的鏊子是在5000年前的遺址中發現的。

煎餅的歷史,常吃的煎餅從何而來? 第2張

「煎餅」一詞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東晉王嘉的《拾遺記》:「江東俗稱,正月二十日爲天穿日,以紅絲縷系煎餅置屋頂,謂之補天漏。相傳女媧以是日補天地也。」這裏還提到了一種習俗,人們將屋宇上下都放置煎餅,效仿女媧「補天地」,應是祈求風調雨順,還留下了「只有人間閒婦女,一枚煎餅補天穿」的名句。

煎餅的歷史,常吃的煎餅從何而來? 第3張

關於煎餅的發明,傳說很久以前,沂蒙山下住着巧珍和田壯一家。田壯常幫助鄉親寫訴狀,得罪了當地惡霸,被關進牢中,並且只准巧珍送筆墨紙張,不準送飯。巧珍夢中得蒙山娘娘傳授,以薄餅爲紙,大蔥作筆,豆醬當墨,才讓丈夫活了下來。田壯出獄後發憤苦讀,揹着巧珍做的煎餅考上了狀元。因此沂蒙山人也將煎餅稱爲「狀元餅」。

在很多臨沂人的傳說裏,煎餅是諸葛亮發明的。一次蜀軍被曹軍追逃時鍋竈盡失,幸得諸葛亮命人和麪漿,用木棍將之在銅鑼上攤成薄餅,才解了危機。還有赤壁大戰前夕,孫權設宴,周瑜將江東特色菜歸在孫權面前,以示固守江東之意,諸葛亮則用煎餅將其餘菜餚捲入而食,周瑜大驚:「先生欲席捲天下乎」諸葛亮笑答:「江東獨存。」

武則天的諫臣徐有功曾寫道:「若非煎餅合吳蜀,天下早已歸曹公。」三分天下後,孫權想要回荊州,劉備諸葛亮表面答應,卻讓人給關羽送去煎餅和糯米粥,表示「兼併荊州」之意。不明真相的東吳人歸罪於關羽,關羽最後敗走麥城。明朝的王憬爲煎餅正名:「人食煎餅皆福壽,何以但獨害關公。英雄最忌驕袊氣,應防吳下有阿蒙。」

煎餅在晉至清的文獻中都有出現,例如《太平廣記》引《河東記》有「夜邀客爲煎餅」的記述;唐人段維「性嗜煎餅,嘗爲文會,一餅熟成一韻詩」等。很多唐人以煎餅爲詩,清人蒲松齡爲之作《煎餅賦》,近代馮玉祥則撰寫了《煎餅——抗日與軍食》,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將書送給蔣介石,以解決軍糧補給問題。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