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丕平獻土是怎麼回事?教皇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丕平獻土是怎麼回事?教皇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意大利首都羅馬城內西北角的一塊高地上有個“梵蒂岡城國”,它是天主教教皇的駐地,是一個以教皇爲首的政教合一的國家。面積僅0.44平方公里,人口約1000人,其中85%是意大利人;四周有高牆與羅馬城分隔,惟東面的聖彼得廣場向外敞開,步行環繞一週只需45分鐘。公元4世紀,教皇康斯坦丁爲控制基督教,在這塊教會所稱謂的耶穌門徒聖彼得的殉難處建立了教堂,稱君士坦丁大教堂。公元15世紀起改建爲聖彼得教堂,成爲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教堂前面有可容納10萬人的聖彼得廣場,兩翼的迴廊有240根大理石巨柱,迴廊頂端屹立着140座雕刻巨像。別看它如今佔地不過0.44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千數,上溯1000年,它可是中世紀曆史舞臺上一個頗爲重要和顯赫的角色呢!

那麼,教皇國是如何建立起來的,教皇擁有自己的領土又是什麼時候的事情呢?故事還得從法蘭克王國國王矮子丕平獻土說起。

公元7世紀至8世紀上半期,在亞平寧半島上存在東羅馬帝國、倫巴德王國的和教皇三種勢力。751年,倫巴第人攻陷中東羅馬帝國控制的意大利拉文那總督區,直接威脅教皇統治的羅馬公國。此時,東羅馬帝國的注意力集中於東方,且遠離羅馬,無力爲教皇提供保護。於是,教皇便不得不在“蠻族”國家中尋求支持力量,他轉向了當時比較強大的法蘭克王國,要求與法蘭克王國結成政治和宗教聯盟。宮相丕平、法蘭克王國的實際獨裁者就成爲羅馬教皇爭取的對象。

丕平獻土是怎麼回事?教皇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丕平的家世頗爲顯赫。當年日耳曼民族大遷徙之後,法蘭克人在高盧地區定居建國,最初的統治者乃是墨洛溫王朝諸王。但是這些克洛維的子孫遠遠沒有其先祖的膽識才能,不學無術、貪圖安逸、慵懶懈怠,頂多選個風和日麗的日子乘坐牛車巡遊一番,國家大事是一概不管,文治武功半點也無,直搞得國家四分五裂、干戈擾攘。史書上記載:“王室久已失去了一切權力,除了國王的空洞稱號以外,什麼都沒有了,因爲國家的財富和權力都入於宮廷長官——宮相之手,他們操縱全權。”宮相一職,原來不過是國王的大管家,負責宮廷財務和王室地產。後來隨着諸“懶王”的衰敗,宮相權力日重,逐漸掌管了王室法庭、官員任免、土地封賞等事務,甚至能統帥軍隊,將“懶王”作爲傀儡操縱,到七、八世紀之交,宮相儼然已是國家實際統治者。

公元741年,矮子丕平繼承父位,擔任了法蘭克王國的宮相,掌握了實權。但他並不滿足,還想獲得王國最高榮譽,篡奪王位。丕平不想使篡位顯得名不正言不順,惹起他人反感,他也需要勾結教皇,尋求教皇方面的支持,使自己篡位稱王披上合法的外衣。公元751年,矮子丕平派出使臣去見羅馬教皇扎恰裏(741—752),切實瞭解教皇對丕平奪取墨洛溫王朝的王位的態度,然後決定對教皇的取捨。使臣來到羅馬謁見教皇,並向教皇提出瞭如下問題:“是徒有虛名的人做國王好,還是讓真有實權的人做國王好?”教皇面對使者的提問,自然懂得矮子丕平的用意,於是討好地答覆道:“在我看來,讓真有實權的人當國王要好些,掌權者應爲王。”得到教皇的認可,矮子丕平便馬上動手,在法蘭克貴族及其附庸的蘇瓦鬆會議上,“根據全體法蘭克人的擁戴,衆主教的奉獻和貴族的宣誓”,廢黜墨洛溫王朝的末代國王希爾德里克三世,把他關進修道院作僧侶,終於在這年11月達到篡位稱王的目的,建立起了加洛林王朝。新即位的教皇斯提芬三世(752—757)則親自到高盧爲新國王舉行宗教儀式。教皇模仿聖經上所載以色列——猶太國創始人大衛王(前1013——前973)的榜樣,將丕平和他的妻、兒塗上聖油。這一儀式使新王朝的國王具有一種神聖的色彩,表示國王是“蒙上帝之恩當選”的神權國王,從而使丕平擔任的國王成爲上帝在世間統治的代表,反對國王就是反對至高的神。

丕平獻土是怎麼回事?教皇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第2張

丕平如此順利地實現了稱王的心願,自然對教皇滿懷感激。754年,倫巴德人入侵羅馬,威脅到教皇領地,教皇親往法蘭克,向丕平求援。丕平出迎教皇於龐帝翁,讓教皇乘馬,自己徒步行走,裝出一副恭謙的樣子。教皇賜給丕平以“羅馬貴族”的頭銜,使加洛林王朝的君主成爲羅馬教皇的武力支持者。756年6月,法蘭克王丕平應教皇的請求,出兵征服了倫巴德人,並把從倫巴德人手中奪回的土地——羅馬城及其原東羅馬帝國在意大利的拉文那總督管區劃歸教皇管轄,這便是教會史上稱謂的“丕平獻土”。也是教皇國的起始。

“丕平獻土”後,東羅馬帝國曾要求收回在意大利的這些失地,但是卻遭到矮子丕平的嚴詞拒絕。他的理由是:他來意大利是“出於愛聖彼得,而不是出於愛拜占庭皇帝之情。”向法蘭克王國求援的教皇,雖然稱矮子丕平是“意人利的攝政和保護者”,但又感到從“蠻族”國王那裏接受獻土,終歸不光彩,於是又杜撰了一段所謂發現了“君士坦丁的恩賜”的檔案文件,來爲“丕平獻土”一事蒙上較爲光彩的法理根據。這個僞造的文件說,早在四世紀,羅馬君士坦丁大帝就把拉特蘭宮、羅馬以及帝國的西部交給教皇塞爾維斯特(314—335)統治,而他自己在希臘舊城拜占庭建立新都,號爲新羅馬,定名君士坦丁堡。這個僞造文件暴露了羅馬教皇渴望擴張領土的野心。爲了給自己的領土野心和世俗權力辯護,歷代教皇都把這個捏造的故事作爲護身符、遮羞布。

丕平獻土以後,羅馬教皇因掌握土地,所以他既是天主教會的領袖又是教皇國的世俗君主,權勢日增。11世紀時在發動十字軍東征中教皇勢力逐漸強大,13世紀時達到鼎盛,羅馬成爲西歐教會和政治生活中心。往後隨着西歐各國民族教會的興起,羅馬教皇的勢力才逐漸削弱。14世紀初,教皇受法王腓力四世控制,教廷設在靠近法國南部的阿維農。1377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將教皇駐地遷回羅馬。

丕平獻土是怎麼回事?教皇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第3張

19世紀中葉,教皇的領土曾擴展到4萬平方公里。19世紀下半葉,意大利統一運動興起,教皇的駐地僅限於羅馬城內,受拿破崙三世軍隊的保護。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的軍隊撤回巴黎。意大利王國於當年9月20日下令佔領羅馬。1871年,意大利政府發佈對教皇的《保障法》。但當時的教皇庇護九世拒不投降,堅持認爲意大利的暴力佔領和《保障法》都是非法的。他認爲,教皇受基督的委託,不必由任何國家認可,也不受任何約束。他及其後繼者,在幾十年中,既不承認《保障法》,也不進入被佔領的區域,自稱“梵蒂岡囚徒”。教皇還規定,凡信奉天主教的外國元首,如果要到羅馬來晉見教皇,不得與意大利國王和意大利政府發生任何關係。此外,教皇還禁止意大利天主教徒參加意大利國會。意大利政府針鋒相對,解散了幾千個修道院,沒收了他們的財產,禁止在學校內進行宗教教育等等。意大利政府和教皇之間的這個對峙局面一直相持到墨索里尼上臺。

墨索里尼本是一個極端的反教權主義者。但是他上臺後,覺得搞好與教皇的關係有利於推行法西斯主義。因此,於1929年開始與教皇進行祕密談判。1929年2月11日,在雙方互相妥協的情況下,簽訂了《拉特蘭條約》。

1929年7月,新的梵蒂岡城國正式成立。現在,教皇有130餘個“外交代表”,分別駐在各國或國際組織中,同時有100多個國家在這裏駐有外交代表。根據《拉特蘭條約》,梵蒂岡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教皇擁有“充分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權力”。梵蒂岡有自己的國旗、國徽、行政機關、法庭;有自己的機關報《羅馬觀察家報》和官方通訊社國際費特通訊社。

丕平獻土是怎麼回事?教皇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第4張

據教會的說法,羅馬教皇共有266任,不包括被打入另冊的對立教皇。其中任期最長的是第257任庇護九世,從1846年6月至1878年2月,任期達32年之久;而任期最短的是第230任烏爾班七世,從1590年9月12日至9月27日,一共才13天。在羅馬266個教皇中,有30餘人死於非命。據教會說,1517年一些紅衣主教企圖毒死利奧十世,事敗後,這些紅衣主教或被處死,或被監禁。按規定,新教皇必須由選舉產生,但事實上一般都逃脫不了受世俗政權控制的命運。如在位將近20年的教皇維吉利(537—557)是由東羅馬帝國皇后狄奧多拉扶立的。維吉利原是教皇西爾維駐君士坦丁堡的代表,因與皇后發生了曖昧關係,故被立爲羅馬教皇,而原教皇西爾維則被廢黜,併發配充軍。約翰十世(898—900),和塞吉阿斯二世(904—911)都是由在羅馬掌握實權的情婦扶立的。教皇也廢黜過幾個國王,並把他們革除出教門。如11世紀中葉,德意志國王亨利四世就被教皇格里高利七世逐出過教門。

教皇的權力象徵是三重冠、權戒和權杖。權杖與一般主教教杖相同,但在杖的上端有一個橫條,象徵教皇三種權力:司訓(對教徒教誨)、司祭(行祭禮)、司牧(爲上帝放牧教徒)。現在梵蒂岡城牆、庭院仍由瑞士衛兵守護。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