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晉朝時期的太康盛世是什麼結局?真相是什麼

晉朝時期的太康盛世是什麼結局?真相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晉朝歷史值得可圈可點的東西不多,“太康盛世”算一個。“是時,天下無事,賦稅平均,人鹹安其業而樂其事。”這是《晉書》對“太康盛世”的記載。

晉朝史學家幹寶在《晉紀·總論》裏描述得更具體:“牛馬被野,餘糧委畝,行旅草舍,外閭不閉,民相遇者如親。其匱乏者,取資於道路。故於時有‘天下無窮人’之諺”。牛馬在野外隨便放牧也不用擔心被人牽走,人們居住的地方,大門常常開着。相遇了就像親人一樣和諧。如果你沒吃了,隨時有人會救濟你,幸福指數滿滿。

這是晉武帝在位期間從280年到289年這十年的盛世景象。所謂“盛世”,就是內無嚴重的政治腐敗,外無迫在眉睫的敵國外患,社會治安良好,老百姓普遍豐衣足食的時代。儘管太康之治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就像是曇花一現那樣短暫,但確實爲那個時期的人們生活生產提供了難得的安泰。

不過,“盛”是與“衰”相對的,沒有衰世作背景,就沒有盛世的美麗和燦爛,每個盛世都需要一個大規模的禍亂之世作爲前奏。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是“文景之治”。在這個盛世出現前的50年,中國剛結束秦末戰亂。十餘年的戰爭給中國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損失,約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至五十。至於經濟損失,更是嚴重。大漢王朝建立之初,大概比任何一個王朝都要狼狽。《漢書》記載:“漢興,接秦之弊,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天下既定,民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同樣,太康盛世的背景是西晉平定了偏安東南的吳國,全國性的大規模戰爭剛剛平息,一樣是空前規模的人口損失,從魏晉前的5600萬人,到晉統一中國時才1600萬人,死亡人數高達4000萬。

極衰之世的大破壞,正是盛世出現的前提。有人說,在大動盪過去之後,新王朝只要能保證幾十年內不發生大的政治動亂,那麼就不需要它提出多麼高明的發展策略,只需無爲而治就行,自然就會收穫一個豐盈的經濟自動恢復期。

這話有些道理,加上晉武帝統一中國後還是有些作爲,由於消除了外患,可以專心地從事國內的經濟革新。晉武帝首先廢除了屯田制,頒佈了罷州郡兵以歸農、頒佈佔田制,使農民可以依法佔有一定的土地,調動了農民闢田開荒、從事生產的熱情。再加上晉武帝注重招撫流民,興修水利,所以,西晉初年的社會經濟得到了較快的恢復和發展,出現了短暫的繁榮局面。

在政治上,朝廷採取了懷柔政策,並且使無爲與寬鬆政策成了西晉之初的立國精神,在267年頒佈實施的著名法律制度《泰始律》就很能說明問題,這是一部操作性很強的法律,同時它還是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史上“引禮入律”的典型代表。民本思想是禮的重要內容,在剛剛結束了長期戰亂後的社會,亟需某些思想文化來發揮指導作用,“引禮入律”有助於恢復經濟、安定民心。

尤其難得的是,晉武帝還在人才上施行任人唯賢,不計前嫌,對人才進行積極的保護,從而有利於文化的繁榮,使得太康年間涌現出了大量的文化名人與文藝佳作。

這些措施的施行無疑對於西晉社會的穩定與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於是出現了民和俗靜、家給人足、四海平一、天下康寧的昇平景象。太康年間,實際人口又增加到3500萬人。

但是,在後人眼裏,盛世難以出現,更難以持續。盛世的前奏是衰世,結局也似乎是衰世。如同中國歷史上的其他盛世,都未能避免“盛極而衰”的結局。相比之下,太康盛世甚至時間更短,爲什麼會這樣,原因就在於晉武帝實施的兩大惡政:王藩分封與縱容腐敗。

晉朝時期的太康盛世是什麼結局?真相是什麼

晉武帝輕鬆篡奪了曹魏的寶座,幾乎沒遇上什麼反抗,他覺得這是因爲曹氏分封不力,未曾發揮同姓王藩屏護皇室的作用。於是他登基伊始,便冊封了二十七個同姓王,大大提高了宗王的地位,加強了宗王的權力,允許宗王可以擁有一定數量的軍隊,甚至可以進入權力中心,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如此一來也就大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權。

晉武帝沒有想到王藩分封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藩衛皇室,也可以撕裂皇室;他更沒有想到,薄薄的親情紐帶,根本系不住狂躁的權欲。兄弟反目,分外眼紅。

果然晉武帝一死,屍骨未寒,宗王之間就互相廝殺開了。他身後的西晉二十六年中,這廝殺就佔去十六年,史稱“八王之亂”。這是善打如意算盤的晉武帝沒算準的。多年戰亂,加上天災不斷,瘟疫流行,人們又開始大批死亡或流離失所,可以說將太康之治的大好局面消磨殆盡。

唐朝柳宗元吸取了晉朝的教訓作《封建論》,他對西晉分封制的評價是:“魏之承漢也,封爵猶建;晉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不聞延柞。今矯而變之,垂二百祀,大業彌固,何繫於諸侯哉?”西晉繼承前朝,仍然實行封建制,分封貴族的爵位,卻是一個短命的王朝。他認爲西晉的分封制給國家政權帶來了滅頂之災,而唐改變魏晉封建制,國家基業得到穩固,是歷史的進步。

晉武帝“自太康以後,天下無事,不復留心萬機,唯耽酒色”。有時候想想太幸福太悠閒不見得是件好事。晉朝的陶侃在廣州,閒時總是在早上把一百塊磚運到書房的外邊,傍晚又把它們運回書房裏。別人問他這樣做的緣故,他回答說:“我正在致力於收復中原失地,過分的悠閒安逸,唯恐難擔大任。”

晉朝時期的太康盛世是什麼結局?真相是什麼 第2張

平心而論,早年的晉武帝也是個節儉成性、勵精圖治的皇帝,太醫司馬程據獻上一件用野雞頭上的毛織成的毛衣,晉武帝認爲這是件奢侈品,命令把這件衣服在殿前燒掉,並宣示全國,從今以後不許再貢獻用特殊技法制作的奇裝異服。不過到了晚年就像換了個人似的,從平定東吳那一刻起,他從東吳後宮虜獲了5000名宮女,生活開始走向奢侈腐化,國庫錢不夠用,後來甚至公開賣官,導致了政治制度的腐敗。上行下效,各級官吏也不理政事,鬥富成風,腐敗態勢蔓延全國,這樣的風氣迅速將西晉王朝推上了不歸路。

後人記憶裏的西晉掌故,要麼是奢侈荒淫,要麼是悲愴怪誕,此前此後,也很少有統一的中央集權王朝,能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裏,從上到下腐朽糜爛,西晉創造了一個奇蹟。

盛世的傾頹,往往在極短時間內定局。晉武帝前期是晉朝統始達到的最高峯,然而在極盛之後,消費天下過甚,很快導了衰敗。“八王之亂”的狂飆瞬間吹散了曠代繁華,晉朝從此一蹶不振,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晉武帝羊車恣性,晉惠帝不食肉糜,晉懷帝青衣行酒,晉愍帝流亡受辱,這是西晉四朝皇帝給後人留下的印象,更兼有王愷石崇鬥富、賈南風亂政擅權、永嘉之亂的曠古災禍,直到只有51年國祚的西晉被匈奴人滅掉,中原生靈塗炭,衣冠南渡,國家進入血雨腥風的大亂世。

晉朝時期的太康盛世是什麼結局?真相是什麼 第3張

從盛到衰,如此迅速,其原因當然是盛世的出現依靠的是人治,衰世的來臨同樣也是人治因素,缺乏制度性的約束。中國歷史上的太康盛世,只在史書上留下了統治者權術的精明,組織的強大,卻沒有留下太多制度性的成就。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