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上的今天 > 錢荒問題爲何在兩宋時期加劇?

錢荒問題爲何在兩宋時期加劇?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錢荒問題爲何在兩宋時期加劇

錢荒問題爲何在兩宋時期加劇?

錢荒問題是宋代經濟生活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頻繁,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加上對金屬貨幣保管不力,導致錢貨嚴重不足。但當時錢荒問題尚未惡化,也未引起人們的重視。兩宋時期,由於國內戰亂較少,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發展,金屬貨幣的流通量也大爲增加。但由於種種原因,錢荒問題不僅未能得到緩解,反而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時人及後代研究者雖對其原因作了諸多探討,但因所涉因素甚多,看法又不盡一致,本文擬就此作一深入探析。

一、幣制混亂

兩宋幣制混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發行界首不立、界首無定。界首,即每界錢幣的第一批鑄錢。北宋前期,界首錢與通行使背陌錢同時鑄行。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因背陌錢輕重不一,詔改用大錢背爲當二、當五、當十,以新鑄精好中樣錢爲界首行用。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因鐵錢滯銷,銅錢鑄造時減重減樣。哲宗元祐初年(1086~1089),爲解決鐵錢短缺,遂改鑄銅錢,並以鐵錢爲界首行用。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因諸路所存鐵錢過多,遂改鐵錢爲界首行用。建炎元年(1127),因鐵錢不足,遂增鑄銅錢,以鐵錢爲界首。建炎三年,因諸路所存鐵錢不少,遂改銅錢爲界首。南宋紹興元年(1131),因鐵錢銷鑄爲銅錢者少,遂改鑄銅錢爲界首。紹興十一年,因諸路積存鐵錢過多,遂改鑄銅錢爲界首。

2. 鑄幣不統一,導致錢荒加劇。北宋前期,各地產錢各異。真宗時,陝西用夾錫錢,“其品既雜,易生弊竇”①;仁宗時,舒州等地所鑄劣幣,“以私物攙入,易換好錢”②;神宗時,江東提舉常平使蔡確奏言:“諸路監司見鑄錢數少,患其不足,各務多鑄以圖利,其額既限,皆不問樣制厚薄,銅鉛多少,熔液精粗,只求得成就好錢而止。”③因而江東所鑄錢“大抵薄惡”④;哲宗時,京西路“所鑄錢文理粗疏⑤;又“興戎州以私鑄錢與官鑄錢混合行使”⑥;南宋時,“蓋川以私鑄錢與官鑄錢混合行使”⑦。

3. 大量使用鐵錢和楮幣,加劇了錢荒。北宋前期,“時有兩浙鹽鐵司歲鑄鐵錢二十萬貫”⑧;至道、鹹平年間,“每歲益增二萬貫”⑨;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江、淮、兩浙鹽鐵轉運使範祥請增鐵錢十萬貫”⑩;天禧二年(1018),又“詔永興軍路歲增鑄鐵錢十萬貫”B11;熙寧七年,“峽路歲鑄鐵錢十萬貫”B12;元豐八年,“峽路歲鑄鐵錢二十萬貫”B13;徽宗崇寧年間,“令饒、池、江、建、韶五路歲鑄鐵錢二十萬貫”B14;南宋時,“僞齊劉豫阜昌年間於金州歲鑄鐵錢一貫八百七十貫文”B15。鐵錢的大量鑄造和使用勢必導致更多的人收藏或使用金銀和楮幣等實物貨幣。

4. 紙幣的大量印造和楮幣的貶值。宋真宗鹹平年間,“淮南、兩浙稍行印造”;仁宗天聖元年(1023),“許兩浙增印”;慶曆年間(1041~1048),蔡襄知福州,“時福建用鐵錢,凡有所須索,皆以鐵計價易貨”,範文正以江、浙、閩道府公用綾紙爲界(楮幣),自是諸路皆行用矣”;英宗治平元年(1064),令“福建路添印三百萬”;徽宗崇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