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長平之戰後,白起拒絕帶兵出征是什麼原因?

長平之戰後,白起拒絕帶兵出征是什麼原因?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白起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白起秦時名將,有着“人屠”與“戰神”之名。在與趙一戰中坑殺降卒四十萬,讓諸侯列國頗爲忌憚他的存在,他也憑藉多次出色的戰功獲封武安君,可是在長平之戰後,白起開始走了下坡路,寧死不帶兵攻打趙國,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隱情?

長平之戰後,白起拒絕帶兵出征是什麼原因?

長平之戰-----白撿便宜付出代價的趙國

其守馮亭與民謀曰:“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爲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爲一,則可以當秦。”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將白起攻打韓國,韓國國君便想將上黨地區劃歸秦國,以此向秦國示弱,換得國家的安寧,而上黨的郡守馮亭想拉攏趙國,割讓城池給趙國能換得同盟的可能,而直接劃給秦國無疑是亡國奴般的存在。這樣的好事,對於趙國的國君而言是天上掉餡餅,在君臣多次分析後果斷吃了這塊肥肉,但是他們的噩夢也開始了,秦國派出王齕大將攻打上黨,目標顯然不是一個上黨能滿足秦軍的胃口,他們的目標是整個趙國。就這樣,趙國還沒有來得及享受上黨所帶來的的回報,便要先付出高昂的代價,那就是與秦軍對峙後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白起的目標遠不止這一場戰役

四十八年十月,秦復定上黨郡。秦分軍爲二:王齕攻皮牢,拔之;司馬梗定太原。韓、趙恐,使蘇代厚幣說秦相應侯曰:“武安君禽馬服子乎?”

這是在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白起與秦國其他將軍想分幾路攻打趙國,目標就是直取趙國的都城邯鄲,這對於久經征戰的白起而言,絕對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因爲趙國的實力不俗,而且有李牧,廉頗,趙奢(趙括的他爹),樂毅四人。把趙國滅掉丟得先打敗這幾人,在長平之戰的餘熱尚存之時,一舉拿下都城雖然有斬敵一萬自損八千的風險,但是其成功率還是有的,因爲在離間之計奏效後,廉頗已經失去其信任,而換上趙括爲帥,可見趙王對於人才的任用還是有很大問題,這纔是絕佳的機會。

長平之戰後,白起拒絕帶兵出征是什麼原因? 第2張

長平之戰後的休整已經錯失良機

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

在白起準備一舉拿下趙國後,卻遭到了秦朝上層的拒絕。不僅如此,時任秦相的範睢還主動幫趙當說客,秦王居然同意罷兵,在收到韓國割讓的垣雍,趙國割讓的六城之後達成和解協定,這對於白起而言可不僅僅是背後使絆子那麼簡單,這就等於告訴他,你白起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將被人一張嘴皮子全盤否定,因爲人家靠着談判桌的你來我往就能迅速達成和平協議馬革裹屍的將軍除了血灑疆場外,還有什麼值得肯定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將白起與丞相範睢算是結下私怨了。

長平之戰後,白起拒絕帶兵出征是什麼原因? 第3張

定下協定後就真的萬事大吉了?顯然不是!在同年的九月,秦國還是派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此時的白起有病在身,自然未能成行,白起就此事也上奏秦王直接點明時機已經錯失,而且結果長平之戰,秦自己的底子也是比較單薄,萬一聯合諸國一併討伐,其結果必然堪憂,秦王是怎麼做的呢?照樣派兵攻打,結果自然如白起所言,在秦王改派他出戰之時,白起以生病爲由拒絕,這樣的情況下白起顯然是得罪了秦王,在隨後的外派工作之時,白起被秦王徹底放棄,在驅趕白起之時更是以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下達了自裁的王命,一代戰神就此隕落。

總結:白起的赫赫戰功與朝廷爵祿顯然是一刀一槍打來的,但是在長平之戰後開始走下坡路,一定程度上是因爲短時間的和平協定,導致其意見被忽視,加上不合時宜的“譏諷”之言,惹得朝廷內想打壓他的人不再限於丞相範睢一人,更有秦昭襄王本人。白起就此退出歷史舞臺,也是蠻悲涼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