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長平之戰後,爲什麼一代名將白起寧死也不帶兵打趙國?

長平之戰後,爲什麼一代名將白起寧死也不帶兵打趙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7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平之戰後,白起爲什麼寧死也不帶兵打趙國?近日有網友提問:一生從無敗績的白起,拒絕率兵參加邯鄲之戰,是性格的原因還是戰略眼光高遠?

1、白起有三條理由

長平之戰後,爲什麼一代名將白起寧死也不帶兵打趙國?

長平之戰後,秦國於次年派五大夫王陵攻打趙國邯鄲,白起因病無法領兵。王陵久攻不下,而且白起的病也好了,秦昭襄王計劃換帥,但被白起拒絕,《史記》載當時白起親口說出三條理由:

王陵久攻不下

理由一:諸侯國救兵隨時可能趕到,它們怨恨秦國很久,不會看着趙國就此被滅。

理由二:秦國雖然在長平大勝趙國,但秦軍陣亡士兵超過半數,後備兵源不足。

理由三:勞師遠遁去攻打別人的國都,容易受到趙軍和諸侯軍內外夾擊,裏應外合之下必敗無疑。

秦昭襄王親自下令後,白起仍不肯赴任,又派應侯范雎請他出山,這回不僅不答應,而且白起從此稱病不起。最終,戰敗後的秦昭襄王賜白起自殺。

2、白起的理由成立嗎

白起的三條理由成立嗎?答案是:成立!

長平之戰的導火索是上黨之爭,韓國上黨郡的郡守馮亭,沒有遵從韓桓惠王的命令,拒絕把上黨交給秦國而是交給趙國。趙國經過商議後決定接收。明明已是秦國的囊中物,趙國爲何敢虎口奪食?這是因爲趙國有實力和底氣。

長平之戰後,爲什麼一代名將白起寧死也不帶兵打趙國? 第2張

長平之戰的導火索是上黨之爭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軍力大升,有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支制式化騎兵部隊,對外作戰勝多負少。趙武靈王還喬裝成使者入秦,繪出山川地形,想攻滅秦國。也就是說,趙國在長平雖被打殘,但戰爭潛力還在。雖然元氣大傷,但是還沒有到最後時刻

長平之戰前秦國分別與楚、韓、魏、趙打了幾仗,四國戰敗,割地求和,內心積怨已深。而處於秦國遠交近攻戰略下的四國,即使沒有脣亡齒寒的覺悟,但也知道抱團取暖,聯手抗擊秦國是必然選擇。

另外,長平之戰中“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秦昭襄王親到河內,給百姓晉爵一級,徵調15歲以上男丁全部到長平戰場,阻擊趙國救兵和運糧通道。

15歲以上的男丁也到前線了,可想秦國在長平之戰中也傾盡了全力。僅隔一年再次興兵,確實勉爲其難。更重要的是,邯鄲不同於長平,勞師遠遁攻打一國之都,必定引發強硬抗擊,久攻不下,諸侯援軍趕到就形成夾擊之勢……白起的分析入情入理。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軍力大升

3、還有其他原因嗎

長平之戰後,爲什麼一代名將白起寧死也不帶兵打趙國? 第3張

除了白起所說還有其他原因嗎?答案是:有!

對於擅打殲滅戰的白起來說,避免持久戰和消耗戰,集中優勢兵力、速戰速決一直是他的用兵特點。針對他的這個特點,平原君趙勝有過一個精彩的分析——

趙勝看過白起面相後說:“白起的頭小、下巴很尖,說明行動果斷;雙眼黑白分明,說明遇事明白、不糊塗;看東西凝神不轉,說明意志堅強、有定力。”爲此,趙勝的結論是——可與持久,難與爭鋒。跟他只能打持久戰,不能針鋒相對,要避其鋒芒。

在接收上黨前,趙孝成王曾問趙勝,秦國來爭奪上黨誰能抵擋?趙勝說:“廉頗野戰不如白起,但守城完全可以勝任。”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趙勝在接收上黨的同時,廉頗也率軍駐守長平,嚴陣以待。

白起寧死不願領兵

也正是因爲受困於廉頗的堅守,秦國最初在長平打成了持久戰、消耗戰,不得不使用反間計讓趙國換帥趙括。

料知因爲同樣打不起持久戰、消耗戰,趙括會主動出擊,秦國才讓白起這個殲滅戰之王悄悄領兵,最終通過野戰坑殺了趙國40萬大軍。

邯鄲之戰在發生前,白起就已判斷出這是一場持久戰、消耗戰。而這正是白起一生領兵中,力求要全力避免的,是與他作戰思想完全背道而馳的。或者還可以說,白起的特點是野戰,並不擅長攻城。所以,這也使白起寧死不願領兵。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