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多爾袞去世之後,八旗騎兵的戰鬥力爲何直線下降?

多爾袞去世之後,八旗騎兵的戰鬥力爲何直線下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來講講清朝的八旗戰鬥力究竟如何下滑的。

多爾袞作爲清朝早期實力最強的軍事統帥,他的死亡對八旗的影響是很大的,但是並不能因爲說多爾袞去世了才導致八旗戰鬥力下降,而是歷史的必然,多爾袞的去世也只是代表第二代八旗人的落寞,此後的八旗逐漸喪失了戰鬥力。

如果把沒入關之前的清朝當作“前清”階段,那清朝的戰鬥力絕對是槓槓的,尤其是八旗制度的建立到完善,更是吊打明軍。

在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中,明朝調集11萬精銳展開對後金的圍剿,當時後金能夠集結的兵力不過6萬人,爲了防止後金在戰敗後潰逃,明廷主帥楊鎬採取分進合擊的策略,以三路大軍對後金進行包圍式的圍剿,企圖將後金主力一網打盡。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幹的,努爾哈赤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僅僅5天時間就將明朝三路大軍打崩,殲滅明軍5萬餘人。

很多人將薩爾滸之戰的敗因完全歸咎於楊鎬帶兵太菜,其實是忽略了當時後金強大的軍事實力,如果不是藐視後金,竟然打起了包圍戰,戰果絕對不會這麼慘。

薩爾滸之戰後,明廷在遼東戰場精銳盡失,喪失軍事主動權,由過去的進攻態勢轉變爲防守態勢,但也架不住清軍一路攻城略地,將整個遼東都納入囊中。

這讓明廷鎮守邊疆的統帥得到一個共識,明軍如果跟八旗打野戰,那是必死無疑,在這樣的作戰思想指導下,從孫承宗到袁崇煥,明廷都致力於構築城牆,防止八旗的進攻,尤其是袁崇煥在防守戰中,創造性將艦載炮架到城池上,成功取得了寧遠大戰與寧錦大戰的勝利,使得後金也意識到,想要攻城也不能靠蠻力,也要靠火器

多爾袞去世之後,八旗騎兵的戰鬥力爲何直線下降?

努爾哈赤在寧遠大戰後不久病逝,皇太極登基後,積極改良八旗制度,培養了包括多爾袞在內的許多優秀統帥,既然寧遠城短時間內無法攻克,皇太極則指揮八旗以騎兵優勢從遵化突入關內,嚇得崇禎皇帝是心驚肉跳,最後斬了袁崇煥以泄憤。

可以說,在野外交戰這一塊,八旗軍隊可以說是當時亞洲最強的軍隊,等到1640年,八旗掌握充足的火器時,開始對錦州實施進一步的打擊,在這樣的情況下,清廷派洪承疇調集明朝9邊精銳共計13萬大軍,企圖與清軍進行戰略決戰,當時洪承疇深知無法與清軍在野外開戰,因此採取步步爲營的策略,無奈崇禎催促洪承疇出戰,結果被再次被八旗打了個慘敗。

清軍以5萬兵力,直接殺掉明軍5.5萬人,只有吳三桂部三萬殘軍以逃竄速度較快得以較爲完整的建制撤退到寧遠。

有人認爲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完全能夠防守住清軍的進攻,其實根本就是扯淡,以鬆錦大戰的情況來看,在擁有強大火器的情況下,清軍已經有了能夠攻取大型城池的實力,爲何在鬆錦大戰後清軍沒有進一步發動對明廷的進攻,主要是因爲皇太極在這一階段暴斃,清廷短暫陷入統治者的權力爭奪中,並且進行了鬆錦大戰以來的整合。

等到1644年,清軍調整過後,入關作戰更是所向披靡,整體來說,八旗軍隊的戰鬥力一直到入關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保持了極強的戰鬥力,尤其是在明廷降兵的配合下,最終徹底推翻明廷,建立清朝並在康熙時期完成了統一。

八旗在清廷中軍事力量的下降,的確是在多爾袞死後的康熙時期,爲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進入關內後,八旗士兵開始圈地運動,迅速腐化,營務廢弛,日趨腐敗,但是一直到平定三藩之亂到收復臺灣,抗擊沙俄,收復準噶爾的過程中,八旗都取得了不錯的表現。

多爾袞去世之後,八旗騎兵的戰鬥力爲何直線下降? 第2張

只不過由於戰事過大,不足二十萬人的八旗難以承擔國防的重任,清廷不得不依靠綠營,綠營是仿照明軍的體制進行組建的,從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到乾隆時期也取得了不錯的戰果,順利將八旗戰鬥力下降的這個軍事薄弱時期給過度過來。

可以說,八旗作爲清朝的頂樑柱,從1619年努爾哈赤起兵到1688年康熙率領清兵大破準噶爾,八旗堅挺了大概70來年,此後雖然腐化,但是並不代表一點戰鬥力沒有,只不過將只有20萬多的八旗,要撒向全國,影響力自然就弱了,清朝中期之後,不得不依靠綠營。

在乾隆和嘉慶時期,雖然有整頓旗務的打算,但是終因阻力過大而沒有取得成效,但是這個綠營其實也沒好到哪去,綠營從清軍入關開始組建,到1796年鎮壓白蓮教的時候就已經不行,但是也堅挺了大概150多年。

當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不管是八旗還是綠營,都已經喪失了戰鬥力,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清廷允許地方團練,曾國藩創立湘軍立了大功。

以前總認爲湘軍實力很強,最近看了唐浩明的《曾國藩》才感覺,其實湘軍也只是草創時期戰鬥過猛,到後期的時候已經不行了,太平天國剿滅以後,湘軍在攻打捻軍的時候,更是一敗塗地。

可以說,湘軍是第一代人還沒死光,已經暮氣沉沉,八旗和綠營好歹還堅持了好幾代人。

其實,軍隊戰鬥力強弱還是跟軍制有關係,明朝的衛所制度也好,清廷的八旗和綠營也好,都是世兵制,軍隊世世代代都是打仗的,第一代的時候最能打,然而兩三代之後戰鬥力就不如以前了。

當然,世兵制應該也是養兵最省錢的兵制,自然是有可取之處的,宋代時期的募兵制是中國有史以來最燒錢的兵制,結果對外戰爭也不給力,這就讓人比較苦惱了。

其實,如果能夠將世兵制與募兵制相結合,倒不失爲一個計策,常規軍也就要一些世兵制的,在大戰的時候再募兵,不知道這種想法在古代有沒有可行的空間。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