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道光皇帝連發兩道詔令整治舊規,爲何最後被迫停止?

道光皇帝連發兩道詔令整治舊規,爲何最後被迫停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嘉慶帝在避暑山莊病逝,皇次子旻寧遵遺詔嗣位,是爲道光帝。隨後他急忙料理大喪,奉梓宮返京,於八月二十七日即位。

道光帝返京後,召見吏部尚書英和詢問政事。英和見歷朝相沿的陋規越來越嚴重,幾乎成爲不成文的規矩,建議清查。於是,道光帝在執政僅半月後,下詔清查陋規,並稱此後如再有搜刮者,一經查出,從重治罪。

道光皇帝連發兩道詔令整治舊規,爲何最後被迫停止?

道光帝詔令各省督撫清查陋規,是整飭吏治、扭轉頹風的重要舉措,而且他的先帝們初親政事,也都把查陋規、清吏治當作刷新政治的重要內容。十六日,他再次下詔,闡明本意以示決心,又指示督撫一定要慎重從事,不要敷衍、推諉。

道光帝連發兩道詔令,自然有官員隨聲附和。御史著鴻上奏摺稱,當前要整頓吏治、民生、士習,就應當“除因循之弊,杜諱飾之風,惜民之財,勵士之品”。緊接着,道光帝於十七日諭令官員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來。

清查陋規的數道詔令頒佈後,朝中官員以及各地封疆大吏一時吃不準剛剛登基的新帝意圖何在,力糾積弊的決心有多大,但是,清查陋規的詔令的確給他們出了道難題。他們一方面斟酌應對的辦法,一方面互相觀望,注視朝廷和各地方的動靜。

有些官員知道此事不可行,但又不敢公然提出異議,於是提出緩辦,同時,對此後有些陋規一旦合法化將滋弊無窮表示擔憂。道光帝認爲此言不無道理,於是又一次對清查陋規作了解釋:如果害怕滋生流弊,那麼現在州縣掩耳盜鈴任意索取,何時是了?最後他又一次重申前命,令再通諭各省督撫,將從前各州縣陋規嚴查密訪,務要詳盡,但是不再要求期限。

不久,形勢發生了變化,先是在京的官員出來諫阻,到後來,各地的督撫也要求停止清查。道光帝斟酌再三,權衡利弊,下詔停止清查陋規。

清查陋規是道光帝初政後第一個整飭吏治、懲治腐敗的重要舉措,結果竟成了啞炮,原因在於:其一,陋規已成爲舉國上下普遍的現象,充斥於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機構,既無法查清,又不能去查,正所謂“積重難返”。於是,“清查”本身就成了一項根本無法執行的命令。其二,通過清查,明立科條,使部分陋規合法化,從理論上講是荒謬的,從結果來看是危險的:一旦承認某些陋規的合法性,必然後患無窮。

其實,道光帝並非不知吏治的弊端,可是,面對日益衰敗、百弊叢生的局面,他只能聽之任之。在此後施政的四十多年裏,他也只能做到稍加限制而治標,卻找不到切實有效的辦法剷除積弊以治本。

道光皇帝連發兩道詔令整治舊規,爲何最後被迫停止? 第2張

初政伊始,首次改革嘗試就碰了壁,不得不偃旗息鼓黯然收場,這就奠定了道光帝日後謹小慎微、重在守成的執政基調,不敢再嘗試變革的舉動,註定了他絕不會比他的父親嘉慶帝走得更遠。然而萬馬齊喑的沉悶局面,沒有大改革、大更張,又如何能夠扭轉?縱觀道光朝的大政方針,非常保守,得過且過,姑息寬縱:處理新疆張格爾叛亂善後時軟弱短視;處理漕運問題,實行海運而不能堅持……特別是在西方列強入侵的重要關頭,竟被動挨打,被迫簽約,喪權辱國。

道光帝可謂平庸無爲之流,幸運的是他未曾親眼看到太平天國起義的爆發便離開了人世,他經歷了外患,卻躲過了清朝最嚴重的內憂。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