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中國古代明明是皇帝獨裁,爲何卻把以德治國掛在嘴邊?

中國古代明明是皇帝獨裁,爲何卻把以德治國掛在嘴邊?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3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古代一直提倡“以德治國”。但實際上,如果某個封建政權真的採用“以德治國”,或者說採用單一的“以德治國”的話,這個政權是絕對會失敗的。

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燕王噲,他要講究德行,把自己的王位傳給宰相子之,結果因爲兒子不滿,大臣不滿,造成了燕國的動亂。在這種情況下,外國勢力趁機進入,差點就把燕國給滅亡了。

中國古代明明是皇帝獨裁,爲何卻把以德治國掛在嘴邊?

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漢宣帝劉病已當皇帝的時候,有大臣就向他提議,希望他能夠“以德治國”,用君王良好的德行來化育天下。但是漢宣帝就公開對他說,咱們漢家天下,就不能只講這個,而是要恩威並施,只有這樣,才能維護國家的穩定。

漢宣帝講的這個話,實際上從劉邦開始就是這樣了。當年劉邦在打天下的時候,當時很多人才都來投奔劉邦,背離了項羽。他們爲什麼會投奔劉邦呢?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個理由,是劉邦會和大家共享天下,會對大家進行分封,而項羽捨不得分封。韓信第一次見劉邦的時候,和劉邦講話的時候,認爲劉邦能成功的理由,就是劉邦願意對功臣進行分封。後來劉邦當了皇帝,問朝臣自己爲什麼能得天下,項羽爲什麼不能得天下?當時大臣們也都說,劉邦願意封賞,項羽不願意。而劉邦卻不同意,他說,他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爲他能用人。他用了三個人:張良、蕭何、韓信。自己能留住人才,而項羽不能,連一個范增都留不住,他怎麼可能得到天下呢?

劉邦爲什麼說這樣的話呢?實際上這是劉邦耍了一個滑頭。因爲那時候,他本來是想削藩的。也就是把給諸侯的分封拿回來。既然想削藩,當然不會順着功臣們的想法說話了。而劉邦正是如此,因此才獲得了天下,並坐穩了天下。項羽最終實現了分封,因此反而失去了天下。

中國古代明明是皇帝獨裁,爲何卻把以德治國掛在嘴邊? 第2張

清朝政府入關以後,積極地加強漢化,皇帝也積極地學習漢人皇帝的做法。當多爾袞去世,順治皇帝終於掌權的時候,他向大臣們徵求意見,應該學習歷史上哪一個皇帝?大臣們都向他建議,應該學習李世民。但是順治皇帝卻說,他不學李世民,他要學朱元璋。李世民和朱元璋的區別在哪裏?李世民凡事不是自己做主,要採納大家的意見,實施“德政”。朱元璋則是都要自己做主,宰相都必須聽自己的,實施“威政”。

古代君王所說的“德”,有很多解釋,比如“仁德”“恩德”等等。這些解釋,其核心內容,其實就是一個“讓”字。把自己的利益讓一些出去給大臣,給其它王室成員,給百姓。

但是,恰恰是“讓”,在古代社會是讓不得的。爲什麼這麼說呢?

古代是集權社會,要想維護皇權統治,就必須集權,把所有的權力集中在皇帝的手裏。如果皇帝比較荏弱,某個大臣掌控朝政,那麼,權力又將集中在這個大臣的手裏。

比如漢朝的時候,漢武帝當了皇帝以後,就大力實施集權,把朝中的權力都集中在自己手裏。漢武帝時期的宰相,沒有一個得到了善終。這些宰相爲什麼沒有得到善終,就是漢武帝覺得這些宰相威脅到他的權力。漢武帝去世的時候,選了幾個輔政大臣,包括霍光、桑弘羊、上官桀、金日磾等。但是霍光先後都把這些大臣打敗了,自己獨掌朝政。

而漢宣帝劉病已正是看到了這一切,因此他當了皇帝以後,別人給他講,要他實施“仁政”,實施“德政”的時候,他才說,不能這樣做,君王必須要“恩威並施”。說的“恩威並施”,實際上主要還是講究“威”,而不是“恩”。

既然君王實際上並沒有“以德治國”,爲什麼他們卻不斷地提倡“以德治國”呢?

道理很簡單,只有這樣提倡,才能維護君王的統治。也就是說,君王實施獨裁,但是要讓老百姓覺得君王不是獨裁,而是德政。比如,明明在古代社會,皇帝都是被老百姓養起來的,沒有老百姓生產糧食製造布匹,皇帝就會缺衣少食。但是,皇帝卻要宣揚,是他給了老百姓恩惠,是他在實施德政。而當老百姓信以爲真,確實感到是他在實施德政的時候,他就成功了。

再比如劉邦在打江山的時候,確實進行了不斷的分封。劉邦是願意分封的嗎?顯然不是。當韓信想當齊地的“假王”的時候,劉邦差點罵娘。是張良和陳平提醒了他,他才這麼幹。但等他打下江山以後,對不起,所有分封出去的土地和爵位,都被他收回來了。

這就是古代“以德治國”的祕密。

不過,並不能因爲古代是假的“以德治國”,我們就否定“以德治國”。當我們離開了集權社會的時候,“以德治國”才真正發揮了它的作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