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明朝的六位國公,爲何徐達的子孫卻能一直世襲爵位?

明朝的六位國公,爲何徐達的子孫卻能一直世襲爵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元璋"、"開國功臣",看到這兩個詞,你最先想起的是什麼?是朱元璋殘害多名陪他打天下的功臣?還是胡惟庸案和藍玉案?那你可知,朱元璋曾封了六位國公,其中有人的爵位是一直承襲到大明滅亡的呢?

衛國公鄧愈

鄧愈,原名鄧友德,字伯顏,泗州虹縣(今安徽泗縣)人。他的父親鄧順興是當地有名的正義之士,在元末也投身起義。後來鄧順興戰死,其部將由鄧愈之兄鄧友隆執掌。然而鄧友隆也命途多舛,英年早逝,所以鄧愈在十六歲那年就不得不率軍奔赴抗元前線。

至正十五年(1355)春,隊伍已過萬人的鄧愈決定加入朱元璋的陣營。朱元璋對他的軍隊和他個人都很滿意,所以賜其名爲"鄧愈"。

往後鄧愈對朱元璋也是忠心耿耿,爲其接連立功。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稱王時,鄧愈被任命爲右御史大夫。大明建立後,鄧愈被加封爲太子諭德,後又爲榮祿大夫、右柱國和衛國公。

洪武十年(1377),在鄧愈病逝後,朱元璋追封他爲寧河王,諡號武順,配享太廟。可惜繼承了鄧愈爵位的長子後因李善長而受牽連,最終奪爵被殺。直到明世宗時,鄧愈的五世孫才被續封定遠侯,並把爵位傳了下去。

宋國公馮勝

馮勝,初名國勝,又名宗異,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他與朱元璋手下另一員大將馮國用是兄弟,二人早年結寨自保,後來一同歸附。

和其他起義豪傑相比,馮家弟兄倆最大的特徵就是熟讀兵書,懂得行軍佈陣。不過也許是太專心研究兵法,馮勝老是在勝仗中間穿插一些失誤,也不太掂量得清政壇的一些危險,所以朱元璋既給過他太子右詹事、太子太師和宋國公等高位,也打過他板子,減過他賞賜。

洪武二十八年(1395),撞上了藍玉案槍口的馮勝被賜死,他的爵位也被奪回。直到明思宗自縊,南明政權的弘光帝追封開國名臣,馮勝才被追封爲寧陵王,諡號"武壯"。

曹國公李文忠

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兒,盱眙(今安徽省明光市)人。他是朱元璋的外甥,從見到朱元璋起就深得其喜愛,甚至曾得到朱元璋的許可姓朱。且待李文忠展露出自己的軍事才華,朱元璋對他更加器重。

洪武三年(1370),李文忠被授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的榮譽,加封榮祿大夫、右柱國、大都督府左都督,並獲得曹國公的爵位。洪武十六年(1383),李文忠去世,其子李景隆繼承曹國公之爵。然而因爲李景隆擋了靖難之役諸功臣的路,所以後來遭到彈劾,最終落得被削爵圈禁的地步。

鄂國公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鳳陽懷遠(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

明朝的六位國公,爲何徐達的子孫卻能一直世襲爵位?

他是窮苦農家出身,但不願渾渾噩噩做一輩子農人,所以一直在苦練武藝。起初他在別人的邀請下入夥爲盜,但他發現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出路。

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聽聞朱元璋正在和州(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境內),常遇春便前去投奔。

其實兩人的初次見面並不和諧。常遇春興致勃勃。而朱元璋以爲他和其他來混口飯吃的人一樣,沒什麼本事,所以冷眼相待。最後,看在常遇春身材魁梧又言辭懇切的份上,朱元璋還是將他留下了。

如果當初朱元璋真的拒絕常遇春,那他大概會連腸子都悔青。因爲這可是在往後"出則摧鋒,入則殿後,未嘗敗北"的常遇春!所幸朱元璋做了常遇春的伯樂,在稱帝后就封其爲鄂國公。

可惜洪武二年(1369),尚在出徵的常遇春在軍中因病暴斃,年僅四十。痛失愛將的朱元璋便只能再封賞常遇春的兒子。不過常家子弟遠沒有常遇春爭氣,後來皆因故被削爵。

韓國公李善長

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他大抵是明初功臣裏最有名的一位,也是故事最跌宕起伏的一位。因爲他是明初六公爵裏唯一的一位文臣。

和武將相比,李善長這個文臣總是直接圍繞在朱元璋身邊的。他懂謀略,懂人心,也懂朱元璋是如何一步步利用手下的衆人成爲四海之主的。所以若是武將因兵權過大而陷入危機,那麼李善長就是隨時都有可能遭到朱元璋的忌憚。

因而即便李善長能憑藉數年來的勞苦功高而被封爲定國公,被朱元璋贊作大明之蕭何,他最終也還是逃不開"大清洗"。洪武二十三年(1390),李善長全家七十餘人被處死,留下的活口再也不能繼承爵位。且因爲李善長有此結局,他六公爵之首的位置也讓給了原本排第二的徐達。

魏國公徐達

徐達,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縣)人。同爲鳳陽出身的農家子弟,徐達很早就和朱元璋成爲了好友。

至正十三年(1353年),已加入郭子興陣營的朱元璋回到家鄉募兵,徐達欣然前往。自此,朱元璋的奮鬥之路有了徐達這位老朋友的助力。

明朝的六位國公,爲何徐達的子孫卻能一直世襲爵位? 第2張

徐達雖然出身平平,但在軍事領域頗具天資。所以在朱元璋的倚重下,徐達一路披荊斬棘,從一個小小的起義軍最終成爲朱元璋手下的一員大將。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爲吳王,徐達便爲中書省左相國。洪武元年(1368)秋,稱帝的朱元璋將徐達任命爲中書右丞相。隨後徐達與常遇春等人一同攻克元大都,滅亡元朝。

此後十餘年,徐達以徵虜大將軍的身份又統一多地,爲明一統天下立下大功。故而朱元璋命人在徐達的南京府邸左右各建一牌坊,即"大功坊"。然而朱元璋還來不及再感謝這位至交,洪武十八年(1385),徐達就因病倏然長逝。

因此朱元璋只得追封徐達爲中山武寧王,賜諡號"武寧",並許諾徐家後代三世皆有王爵之位。

難得老朱家這次守住了承諾。徐達作爲開國第一功臣,配享太廟,並被尊爲開國六公爵之首。他的長子徐輝祖雖因反對朱棣篡位而被削爵,但四子徐增壽的後代皆世襲定國公之爵,一直到明朝傾覆。

從六位開國公爵的境遇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確實有極爲冷酷的一面,不然他也不會對李善長等人出手。然而他也還是有柔情的一面,不然這聲名赫赫的六公爵怎會有後人傳世,徐達一家又怎會出那麼多代定國公?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