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宋朝文學家王禹偁的名篇:《唐河店嫗傳》預言了宋朝滅亡?

宋朝文學家王禹偁的名篇:《唐河店嫗傳》預言了宋朝滅亡?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接下來小編帶你追尋歷史上真實的宋朝,探索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文明繁榮的大宋,一樁足以與優雅宋詞爭輝的文學成就,正是散文。

兩宋三百年間,宋朝的散文創作,堪稱“井噴式發展”,相關名家一抓一把,百花齊放的散文作品,徹底甩掉唐代散文的虛華文風,這些經典妙文或厚重樸實,或趣味橫生,或意境深遠,從此爲後世傳頌百年,甚至深深影響了明清文言文風格。不誇張說,散文,就是大宋王朝超越歷史的文化貢獻。

而在這些“超越歷史”的宋代散文名篇裏,倘要找一篇“集趣味與犀利於一身”的妙文,卻要首推這篇相對低調的文章:宋初文學家王禹偁的名篇——《唐河店嫗傳》。

一:北宋大媽的彪悍故事

王禹偁,字元之,山東省鉅野縣人,這位出身貧寒的山東大漢,不但有滿腹驚豔的文學才華,更有嬉笑怒罵的犀利風格,自從在宋太宗年間進入北宋官場上,就以擅長諷諫著稱。他的多篇進諫文章,不但戳中宋太宗要害,也給自己悲慘遭禍,一生裏不是被貶官,就是在貶官的路上,直到四十八年病故於蘄州任上。但就是這些“惹禍”文章,卻開創北宋散文簡雅古淡的新風,令後世文學家推崇不已。

而《唐河店嫗傳》一文,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宋朝文學家王禹偁的名篇:《唐河店嫗傳》預言了宋朝滅亡?

《唐河店嫗傳》,以白話的說法,就是“唐河店一位老大媽的故事”。全文僅551字,開頭的186字,就是這位老大媽的彪悍事蹟:智殺遼兵。

以文中所載,北宋端拱年間,一位老大媽在宋遼交界的唐河地區開店,有天卻突遇一遼兵上門。老大媽臨危不亂,先假裝招待遼兵,卻故作年老體衰狀,先招呼那遼兵上前提水,然後趁那渴急了的遼兵彎腰打水時,卻突然背後用力一堆,把這兇殘遼兵推進井裏淹死,再果斷騎上遼兵的戰馬,飛跑到當地衙門報功。所謂“嫗自後推虜墮井,跨馬詣郡。馬之介甲具焉,鞍之後復懸一彘首。”寥寥幾筆,就真實還原事發現場,生動勾勒有勇有謀的北宋大媽形象,不愧北宋散文大家的筆力。

當然,對於看慣了大宋捱揍往事的後世讀者來說,這段酣暢淋漓的記錄,也“給力”得叫人難以置信:連大宋老大媽都如此彪悍,那爲何到了戰場上,大宋還常打敗仗呢?沒錯,王禹偁也是這麼想。他寫這篇文,也不是爲了描繪一場“抗遼神劇”,他要的,也是反思這個問題——宋朝大媽都這麼猛,宋軍咋這麼慫?

於是,在《唐河店嫗傳》後面的365字裏,王禹偁就以其犀利筆墨,把這背後問題剖析得淋漓盡致:大宋打不了勝仗,是因爲老百姓不給力嗎?當然不是!每當遼兵入侵時,像唐河店老大媽這樣彪悍的邊民,那是大有人在,場面幾乎是“聞虜之至,或父母轡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胃而進者。”那真是打契丹不用動員。可就是這些忠勇邊民組成的部隊,在宋軍裏卻是“二等公民”,裝備待遇都比禁軍差得多,“所賜介冑鞍馬,皆脆弱贏瘠”,又怎麼能打得了惡仗?

在王禹偁看來,大宋的積弱,不是不重視國防,卻恰是因爲錢花的不是地方。高待遇的禁軍,打仗卻不給力,忠勇的部隊,卻還裝備都粗陋。如果大宋能夠“花對錢”,那麼“如是得邊兵一萬,可敵客軍五萬矣”——打造如此虎狼之師,大宋還會怕誰?所以”因一嫗之勇,總錄邊事,貽於有位者雲。”寫下這位彪悍的大媽,就是寫下對大宋國防的憂思,只盼朝中的當權者看後,能夠從此長點心。

以這通篇的精煉敘述,短小生動的情節記錄,還有這犀利的點評。一生坎坷的王禹偁,不負北宋散文大家之名。

但放在北宋歷史上,這篇堪稱經典的散文,卻更像一篇神預言,未來北宋國防的毛病,幾乎全被一一戳中。

二:對大宋國運的“神預言”

在《唐河店嫗傳》裏,王禹偁以其精煉筆法,把當時大宋國防的毛病一一吊打。但這篇享譽天下的妙文,縱是換來好評無數,卻扔換不來當權者猛醒——跟接下來北宋國防的問題比起來,《唐河店嫗傳》裏說的毛病,那都不算病。

比如發展到宋仁宗年間時,北宋的邊防部隊,哪裏是“錢花的不是地方”?簡直成了瞎扔錢。如果說王禹偁身處的宋遼戰爭期間,大宋的邊防軍,還是爲了抗遼而建。那麼到了《澶淵之盟》簽訂後,宋朝招兵建軍,卻又成了一種“買單”,每當地方發生民亂或是饑荒時,北宋王朝就大規模“擴編”軍隊,吸引地方饑民從軍。多招一個兵,當然就多砸一份錢。

如此“砸”法,規模也就滾雪球般膨脹。王禹偁奮筆疾書的年月裏,宋朝的軍隊數量,最多不過六十六萬。發展到七十多年後的宋仁宗年間,宋朝軍隊人數竟突破了一百二十五萬,每年的軍費高達4800萬錢,佔國家財政收入的六分之五。這麼多錢,當然也要苦農民買單,於是越民亂越招兵,越招兵越民亂,北宋中期的“冗兵”問題,活活消耗國家元氣。

那招了那麼多兵,軍隊戰鬥力又如何?既然是撒網擴招,兵員素質原本就不能保障。王禹偁的文章裏,宋初的軍隊良莠不齊,但好歹是戰場上練出來的,而到了北宋中期,地處北宋邊防要衝的陝西地區,其邊防軍就是“匠工書畫機巧百端名目”,也就是阿貓阿狗,都能混進來領一份軍餉。而且這些人“遊嬉於鬧市間——衣服舉措不類軍兵”。大宋的邊防,就靠這些人在鎮守。

如此素質,上了戰場上,情況當然可以想。以大文豪蘇轍的話說,西夏人每當聽到宋朝禁軍來打,那都是“皆舉手慶賀”。弱雞的戰鬥力,堪稱“美名遠揚”。

但即使這樣,比起北宋末年的軍隊來,宋仁宗年間的軍隊,還算是“良心”。雖說戰力不佳,但當時的宋軍,至少血性還在。宋夏幾次經典大戰,無論是勝是敗,都常見宋軍血戰到底。

但這毛病發展到宋徽宗在位時的北宋末年,卻又是另一番情景,面對兇悍南下的金軍,那些享受着高待遇的汴京城禁軍們,出征時連馬都不會騎,上了馬就嚇得哆嗦。黃河邊上金軍一頓擂鼓,宋軍就嚇得四散逃跑,幾百金軍就追着幾千宋軍狠打。後來的靖康之恥,原因五花八門,沒爭議的卻是這條——“富宋”的錢,盡拿來養廢物兵了。

相反比起軍隊的廢柴來,兩宋山河破碎的年代裏,北方的百姓們卻堅持着不屈不撓的戰鬥,北方各地的“弓箭社”等義軍打起,數十年如一日浴血奮戰,這纔給風雨飄搖的南宋,換來了寶貴的立國時間。大英雄岳飛呼嘯北伐時,北方義軍們更紛紛響應,高舉着“嶽”字大旗戰鬥到底。比起那個時代裏,那些拿“議和”當功勞,爲“議和”不惜冤殺忠良的“精英”們,這些如“唐河店嫗”般忠勇的百姓,纔是值得紀念的英雄。

一篇《唐河店嫗傳》,初讀忍俊不禁,細品卻深深唏噓。忘戰必危的道理,糟蹋國防的代價,千年之後,依然生動無比。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