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王禹偁:一位直言不諱的宋代文學巨匠,屢受貶謫而不屈

王禹偁:一位直言不諱的宋代文學巨匠,屢受貶謫而不屈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以前學《中國文學史》,當翻到宋代時,開篇總寫的是這王禹偁,詩有《村行》,詞有《點絳脣》,記有《小竹樓》,傳有《唐嫗傳》,集有《小畜集》,可以說是宋初當之無愧的文壇領袖。

記得當年一個人呆在川北大山中過清明節時,雖然知道杜牧那最著名的"雨紛紛",但口中吟誦地卻是王禹偁的《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現在的人讀宋詞,如果是按順序的話,基本上都是從大小晏,張先和歐陽修始,其實這王禹偁在宋詞的地位當是開有宋一代意境之先河。

王禹偁,字元之,山東省鉅野縣人,宋代詩人、散文家。晚被貶於黃州,世稱王黃州。太宗年進士,歷任右拾遺、左司諫、知制誥、翰林學士。王禹偁敢於直言諷諫,因此屢受貶謫,真宗即位時被召還,復知制誥,後貶於黃州,又遷蘄州病死。

王禹偁爲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在詩、文兩方面的創作較爲突出,作品多反映社會現實,風格清新平易,詞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積極用世的政治抱負,格調清新曠遠。王禹偁提倡"句之易道,義之易曉",爲後來之歐陽修、梅堯臣等人詩文革新運動開闢了道路,因此頗受後人推重。

王禹偁:一位直言不諱的宋代文學巨匠,屢受貶謫而不屈

雖然王禹偁的詞存世只有一首《點絳脣 感興》,但卻是很成熟的風格了,無論在哪方面,都不輸後來的那些大家。

雨恨雲愁,江南依舊稱佳麗。

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

天際徵鴻,遙認行如綴。

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欄意?

這是王禹偁中進士後,屈就長洲知縣時寫的一首小令,它以清麗的筆觸、沉鬱而高曠的格調,即事即目,寓情於景,通過描繪江南雨景,寄寓了他積極用世、渴望有所作爲的政治理想。

此詞把握住水鄉景物的特徵,用清淡自然的筆觸,描繪出一幅色彩暗淡的風景圖,隱約流露出作者客居異鄉,抑鬱愁悶的心情。

濛濛的雨幕中,村落漁市點綴湖邊水畔;一縷淡淡的炊煙,從村落上空嫋嫋升起;水天相連的遠處,一行大雁,首尾相連,款款而飛。但如此佳麗的景色,卻未能使詞人歡快愉悅,因爲"天際徵鴻,遙認行如綴",他只能將"平生事"之抱負,凝聚對"天際徵鴻"無奈地睇視之中。最後一句反映了知己難覓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情懷。

王禹偁:一位直言不諱的宋代文學巨匠,屢受貶謫而不屈 第2張

王禹偁可以說是個神童,早年的宰相畢士安在還未發跡之前就看好這小朋友。王家以磨面爲生,老畢同志就以磨面爲題,讓剛七歲的王神童作詩一首,小朋友張口就來:"但存心裏正,無愁眼下遲。若人輕著力,便是轉身時",老畢大爲驚訝,讚賞不已。於是留在身邊悉心培養。

有一天,太守偶出一句"鸚鵡能言爭似鳳。"坐下賓客皆面面相覷,無言以對。即使老畢同志當時也啞了火,暗暗記下,回家寫在屏風上,王禹偁看見後當即對曰:"蜘蛛雖巧不如蠶。"老畢感慨讚道"經綸之才也。"

後來他和太守在一起賞白蓮時,提起了這個詩才敏捷的神童,太守便即召王禹偁前來,即景命題,讓他詠白蓮詩,王禹偁又馬上又口占曰:"昨夜三更後,妲娥墮玉簪。馮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太守也歎服爲天才。

王禹偁考中進士後,從基層一步步地做了上來,後來官至右拾遺,屬於國家監察幹部吧。要說他爲人正直,剛正不阿,擔任這職務很是合格。但是,你要看跟哪個混嘛,如果是跟着朱元璋,那肯定是被青睞有加,但你這是在大宋初期啊,皇帝都崇尚糜費,下邊跟風一片,你這在邊上哇哇哇地,煩不煩啊。

更糟糕的是,王禹偁眼見宋太宗在後宮中過着奢靡無度的生活,發自本能的上了一疏叫做《端拱箴》,直言皇帝揮霍無度。你老幾呀?膽子還不小,太宗不動聲色,很快就把他的言官免了,改任祕書郎。

其實,對眼前的處境,王禹偁的內心也是很痛苦的,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寫在謫貶期間曾寫過一首《春居雜興》傾訴的就是這種難言之痛。

兩株桃杏映籬斜,妝點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枝花。

王禹偁:一位直言不諱的宋代文學巨匠,屢受貶謫而不屈 第3張

這首七絕就是以觸事興感的形式,通過詠歎風折花枝這樣的瑣事,曲拆隱晦地反映詩人悽苦的生活,也是隱喻詩人的遭遇。同時,似乎還在責問。灼灼桃杏和嚦嚦鶯聲本是妝點這明媚春光的,而春風又正是召喚花開鳥囀的春天主宰。這有功無過的桃杏與黃鶯不爲春風所容,這是爲什麼呢?

然而,這王禹偁就是一根筋,不接受教訓,還在不停地煩這皇帝老兒,結果終於被踢到秦嶺看風景去了,免得總在皇帝面前晃得心煩。後來太祖趙匡胤的皇后去世後,太宗處理得很不得體,明眼人都知道這其中的板眼。他又跳出來說這太宗不落教,奪了人家天下,還不把人家的夫人當國母安葬,結果,又被貶到滁州釣魚去了。

可以說,王禹偁是天下大才,宋初政治環境也很寬鬆,皇帝們還是愛才之人,但他太正直,三起三落,像個皮球一樣被人踢來踢去,直到真宗即位,纔回到朝廷。後來又得罪當時宰相,再度被踢出朝堂,最後在蘄州去世,年僅48歲。

王禹偁此生就是太過剛直,敢於直言諷諫,凡是看不慣的事情,心裏憋不住,快人快語,因此很容易得罪人。上至皇帝宋太宗,下至同僚,包括宰相之類的執政大臣,大家夥兒都很煩他,可又欽佩他的文才。所以,老王的這一生,總是在盪鞦韆,我行我素,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易,大概就是指的他這樣的人。

王禹偁:一位直言不諱的宋代文學巨匠,屢受貶謫而不屈 第4張

王禹偁一生數起數落,他的內心也是孤獨和不服,這在他詩中也得到充分的展現,如這首《村行》: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峯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這是王禹偁貶謫在陝西商縣時思念故鄉的詩,其實就是一幅色彩斑斕、富有詩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圖,他用擬人手法寫自然景物,顯得特別有情趣,也顯示出詩人當時內心的寂寞和對不服輸的倔強。

蘇軾後來評價他""以雄風直道獨立當世" "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寥寥數語就揭示出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污",剛則易折,白則易污。一個剛直不阿的臣子,遇上明主是幸事,否則就是禍事。

如他這樣的性格,敢於直言不諱,敢於揭人之短而成爲衆矢之的時,連宋太宗都曾當面勸誡他:"愛卿你呀,論聰明,天下無人可比,論文章,不下唐時韓柳,可惜你剛不容物,得罪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朕亦難以庇護。"

但是,作爲王禹偁本人是絕對不會後悔的,他遵從的是內心之召喚,堅持原則,始終如一。他曾經在一篇奏章中說過,"屈於身而不屈於道,雖百謫而何虧?"所以,他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也是一個執着於內心大道的人,雖百死而猶未悔。

然而如果我們也象王禹偁那樣行事,在現在這樣的環境下當是如何的一種情況呢,也許我們一樣會碰得頭破血流。所以我覺得,他的所作所爲,我們可以欽佩和尊重。但如果真要是效仿,那成本會很高滴。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