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建文帝滿懷抱負,他在位期間有哪些成就呢?

建文帝滿懷抱負,他在位期間有哪些成就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朱元璋開創王朝,朱棣立下盛世相比,處於中間的建文帝朱允炆,顯得有些渺小。在漫長的歷史中,他似乎沒有留下太多顯赫的功業。

對於朱允炆最大的討論,其實是他兵敗被奪去皇帝后,消失在人海里的下落不明。但在朱允炆執政的短短四年裏,其實他做過很多事情。而且,很多事情即便在今天看來,也並不是完全沒有價值的。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漢族,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爲皇太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爲帝,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

跟祖父朱元璋的霸道猛烈不同,朱允炆是一個性格溫和的人,聰明,學東西很快,擁有年輕人的熱情、朝氣、衝勁,極其孝順。十四歲時,朱標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晝夜不離開一步。這樣持續了兩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爲皇太孫。朱允炆守孝時因過度哀傷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說:“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他沒有經歷過戰場的廝殺搏鬥,從小深居皇宮,接受儒家文化的學習。幾位老師,都是那時有才學的大儒。所以,朱允炆對於儒家,更有感情。

而武將在他心目中,地位就沒那麼高了。至於宦官,則是嚴厲打擊的範圍。不過,在朱元璋時期,文官地位並不高。朱元璋建國後,以“洪武”爲年號,更崇尚武力。

建文帝滿懷抱負,他在位期間有哪些成就呢?

朱元璋時期,武將級別最高的左右都督,爲正一品官職,而文官最高的六部尚書,官階僅爲正二品。並且,在《大明律》中有明文規定,文官不能封功侯。這也是爲什麼,劉伯溫只得了一個誠意伯的稱號。但卻有很多武將功臣,可以被封王拜侯。

朱允炆爲了提高文官地位,選擇改制,變更朱元璋時期的制度。

年輕的建文皇帝書生氣十足而又溫文爾雅,他繼承了他父親的溫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他靦腆,且又毫無國政經驗;且不說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們,他也沒有那種自信心和堅強的性格,甚至也沒有那種能力。這位年輕皇帝的溫順性格和儒家教育,因此他衷心向往的是實行理想的仁政。他在政府的言論和行事上努力實行一些較大的變革,但這些變革卻招致了災難性的後果。

在即位親政後不久,朱允炆就開始提高文官的地位。六部尚書的官階,從正二品直接被提拔爲從一品。

他參考《禮經》及歷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條過分嚴苛的條文,深得人心。

建文帝滿懷抱負,他在位期間有哪些成就呢? 第2張

文官整體地位,也開始提高。很多文官開始被納入皇帝智囊團中。朱允炆把三位儒家師傅引爲心腹,他們是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這幾位老者對朱允炆關於君之爲君的概念起了強有力的作用。黃子澄(1402年死)是一個很受人尊敬的儒家學者,他在1385年舉進士第一名。他在明太祖時代擔任過很多官職,現在被朱允炆任命爲翰林學士,並參與國家政事。齊泰(1402年死)也是1385年的進士,是一位對經書學有大成的學者,特別精於禮和兵法。他在洪武帝彌留之際受顧命,以護衛皇太孫和嗣君,被新皇帝任命爲兵部尚書,參與國政。方孝孺(1357—1404年)早在四十來歲的初年就已經是聲名卓著的學者,以文章家和政治思想家聞名,未中過舉,在他很晚的歲月纔開始進入仕宦生涯。朱允炆即位以後被召爲翰林侍講。

這種做法,最直接的好處,就是改變了過去朱元璋時期,那種文官壓抑的環境。但同時,也讓武將地位下降。對於後來的削藩,其實是有妨害的。

不過,在文官智囊團的影響下,以及朱允炆本人對儒家的嚮往。很多政策,都是在儒家思想影響下,被制定出來的。這些政策,同樣有利有弊。一些比較好的政策,比如對於對於那些歲數大的老人,每年賞賜米、肉、衣服棉被。如果是孤寡殘弱,由官府收養。

同時,重視農桑,興辦學校,大開科舉,加強儒學教育,考察官吏,扶持貧困災民,鼓勵忠孝,掩埋那些無人收容的屍骨,減免田租。而且,當時還規定,寺廟田產只有五畝,多餘田產必須退給百姓。

這些政策,對於百姓而言,無疑是有利的。對於朱元璋時期,法律的過於嚴苛,朱允炆以及身邊的文官,也做了很多糾正。一些冤假錯案,也被糾正過來。所以,從儒家角度講,朱允炆是個好皇帝。

但是,如果說這些政策仍比較務實的話。一些其餘的政策,則完全是天馬行空。對於儒家官員來說,周朝一直是最好的理想國。在那個時代,可以實行“天下大同”。如果要實行這個理想,當然是恢復周朝的制度。

於是,周朝使用的土地制度“井田制”被朱允炆的智囊大臣方孝孺搬了出來,並且被建文帝採用。而且,還根據《周禮》,把官員和皇帝侍從的頭銜,做了一次巨大更換。

在這些政策以外,對於儒家文臣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提高皇帝權力。讓皇帝信任的文官掌權,打壓宦官、武將、以及各路藩王。朱元璋當年設立藩王,本意是爲了借用藩王,保衛朱家天下。在朱元璋看來,自己人當然是可以信任的。

但是,朱允炆不這麼看。因爲這些自己人,現在已經成爲皇帝最大的威脅。朱元璋設立的二十多個藩王,雖然不過問地方事務,但是,可以有權指揮地方軍隊。而且,這些藩王各自麾下還直接管轄着三千人到上萬人不等的軍隊。就連朝廷軍隊經過藩王封地,都要徵得藩王同意。

可是,削藩是艱難的。朱允炆等人也清楚這一難度,他們爲此做了很多工作,限制藩王權力。1398年末,即朱允炆即位之初的幾個月中,利用或有或無的罪名對那些較小較弱的藩王採取激烈的行動。周王朱橚(1361—1425年)是第一個倒臺的,接着另外四個王子也垮了下來:代王朱桂(1374—1446年);湘王朱柏(1371—1399年);齊王朱榑(1364—1428年);以及岷王朱楩(1379—1400年)。一年之內在五個舉足輕重的藩封被廢,還讓那些藩王的孩子們接受儒家教育。燕王成了下一個目標。朝廷承認他是最棘手的敵人,因此在行動上很小心謹慎;可是,這樣一來反而給了燕王集結部隊和作準備的時間。建文帝還是低估了削藩的難度。

燕王朱棣生於1360年5月2日,他長得堅強有力,同時也精通武藝,而且據說在學習儒家經典和文學方面也是出色當行的。他的文學功底在正史中有所表述。1370年5月,朱元璋把他封爲燕王,定他的封地在北平(今北京),讓他坐鎮北方邊境,以保證國內的安全和抵禦蒙古人的入侵。

那時的燕王只有10歲,直到他成年以後才於1380年4月去北京就國。到了這時,他在宮廷已經接受了優秀學者和佛教和尚們的最好的通才教育。他在明王朝頭等將領們的輔導之下也已經開始表現出軍事領導才能;特別是徐達(1332—1385年)對他的教導更有效,因爲1376年他在皇帝的意旨下娶了徐達的長女。在往後的數十年中燕王守衛他的藩封時,他經常指揮對蒙古人的戰鬥,在老將們的輔弼之下很會打仗。這是在戰場上廝殺過來的,不是建文帝身邊那些只會紙上談兵的大臣可以對比的。

朝廷也沒有可以支撐大局的武將。建文帝的確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自己重於文而輕於武、創造一個輝煌盛世的理想。這個理想不是這場戰爭的原因,卻使得他甚至很難想到要去迅速培養一個忠於自己的軍人集團,更不要說做到。

靖難之役中,爲建文朝死節的,幾乎都是文人,而投降叛變的,大多是武官。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此。朱允炆是文人們的聖上,不是武夫們的老大。

建文帝的削藩,變成平叛,最後以掌握全國財富、軍隊、人力的巨大優勢慘敗。這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結局。也讓建文帝的在位時間,定格在四年的終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