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王貞儀在西方非常出名,爲何在國內卻鮮有人知呢?

王貞儀在西方非常出名,爲何在國內卻鮮有人知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786年,在地球的另一端,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伽利略證明了“日心說”,開普勒總結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

歐洲大陸上充滿顛覆性的科學革命,一切新思潮都在暗處蠢蠢欲動。而此時的中國,正處在康乾盛世,延續着幾千年的封建傳統,似乎離科技進步相差十萬八千里。也是在這年深秋,安徽王家一個小小的女嬰呱呱墜地,家人爲她取名爲王貞儀。

在那個崇尚“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乾隆盛世,王貞儀本應該像尋常女子一般,讀《女戒》、《內訓》等教化書籍,養在深閨,待到豆蔻年華覓得良人、相夫教子。但沒有想到的是,她的人生軌跡,卻活出了穿越時代的傳奇。

她是天生的學霸,能夠留存後世的著作涉及天文、地理、數學,而且都是在她18~24歲完成。她是一位頂尖全球的科學家,提出“地圓說”和“日月食”的解釋比西方更有說服力。200年前的無數個夜晚,她曾堅定地擡頭仰望星空。她的一生猶如流星般短暫,留下的卻是永恆的璀璨。

王貞儀正是出身於科學世家,從小在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影響下,感受到科學帶來的洗禮。

她的祖父是知府,精通算術,並愛好研究星象;父親仕途不暢,但在業餘通曉醫術,成爲懸壺濟世的名醫,曾出版過四本醫學專著,傳授女兒王貞儀醫學、地理和數學。

祖母與母親都出身名門,大家閨秀,受到過文學的薰陶。

王貞儀在西方非常出名,爲何在國內卻鮮有人知呢?

與其他女孩從小接受女紅、胭脂首飾的興趣培養不同,她習慣了跟隨祖母和母親,在紙堆裏摸爬滾打,從小博覽羣書,聰穎過人,8歲能賦詩,11歲能寫文章。但在11歲時,王貞儀本來幸福安穩的童年生活突遭變故。祖父因身涉官場風波,被貶至吉林,王貞儀只好隨着家人四海漂泊。

從安徽長途跋涉至吉林不久,祖父病逝,這是她人生轉場的重要時間節點。

祖父去世後,她繼承了祖父留下的關於天文、地理、數學方面的近萬卷藏書,並開始不分晝夜,埋頭苦讀張衡、祖沖之等科學鼻祖的智慧結晶。在16歲時,她跟隨父親行醫,遊歷名山大川,學習射箭、馬術和武術,在草原上策馬加鞭的王貞儀是那麼的英姿颯爽,獨樹一幟,富有無窮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她說:“誰說女人只能待嫁閨中,我偏要馬上論英雄。”“地球是圓的,但爲什麼我們看到的卻是天圓地方呢?”到現在都有很多人想不明白這個問題。

200多年前的王貞儀卻用一句話輕易回答,“人居地上,各以所居之方爲正,遙觀異地皆斜立,其人立處皆當傾斜,而今不然,豈非首戴皆天,足履皆地。”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地球上的人,看東西都是以自己爲主,所以自己待的地方自然都是平的,反而是遠處的天,看起來是倒扣着的。

王貞儀的這個解釋很新奇,通俗易懂,而且是從宇宙宏觀與微觀結合理解的。西方雖然提出了萬有引力,但是卻沒有人解釋清楚“天圓地方”。

除此之外,王貞儀對於日月食的解釋更是讓西方科學家佩服。因爲女子不進學堂的風氣,她沒有老師,不明白夜晚月亮爲什麼會反射太陽光,只能自己翻着張衡的《靈憲》苦思冥想。那是乾隆戊申年(公元1788年)元宵夜,她偶然看到鏡子映出了花燈的影子,彷彿得到天啓,立即鑽進閨房,用極其簡陋的儀器做了實驗:掛起一盞水晶燈充當太陽,用圓桌當地球,圓鏡作月亮,控制吊燈高低的變化,改變圓鏡與圓桌的距離,月食的成因,就這樣被這位聰穎的女孩領悟了!

她欣喜地著寫了《月食解》,不僅語言直白,還有配圖,用通俗的語言告訴百姓們月食是怎樣形成的,同時還對月亮的陰晴圓缺、日食進行說明,和現代的天文學闡述的日月食原理一致。這也是世界上第一份完備的日月食成因的解釋,那時她才20歲。

王貞儀在西方非常出名,爲何在國內卻鮮有人知呢? 第2張

她每夜堅持觀察天象,記錄行星軌跡,寫了《經星辯》正確推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旋轉方向。

研究天文之餘,聰慧的王貞儀也學會了觀察氣象。鄰居出門前總會問詢她今日是晴是雨,她竟都能預測準確。

除了天文學的造詣,王貞儀同時還是一位優秀的數學知識傳播者。她將著名數學家梅文鼎的深奧著作分解成五卷本的《簡單計算原理》,爲初學者提供簡單扼要學習乘除法和勾股定理的方法。她還是當時有名的醫學家,20多歲的年紀就被稱爲“女中華佗”。

她所處的時代,正值西方科學涌入。當時的中國對於西方的科學技術要麼盲目崇拜,要麼一味鄙夷,王貞儀卻主張兼容幷包,認爲應當拋棄門戶之見,以真理爲先。對待封建迷信,王貞儀更是不畏世俗,勇敢地向宗教、迷信宣戰。

別人用宗教的觀點來批判她,王貞儀言辭犀利,並提出對於古人的文化需要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官宦流行煉丹延年,她無所顧忌指出,丹藥並無功效,煉丹是自欺欺人之舉。後來,她的離經叛道因觸怒了官場的常規,備受指摘:冒閨閣之大不韙。但在王貞儀看來,面對社會的種種不公與偏見,唯有女性勇敢站出來、振臂高呼,這個社會才能更多地看到女性力量和女性價值。

於是, 詩歌成爲了她手中倡導女權思想的“利刃”: “丈夫之志才子胸,誰言女兒不英雄!”,“足行萬里書萬卷,嘗擬雄心勝丈夫“!

本已晚婚的她被打上“閨閣狂士”的烙印,周圍人看她多充滿不解,少不了在背後竊竊私語,但王貞儀不以爲然。

直到25歲時,她遇到了家境貧寒的青年秀才詹枚,遂墜入愛河,毅然嫁給愛情。

婚後四年裏,她操持家務的同時,還潛心刻苦研究科學,留下了幾十卷在當時有着重大學科引領作用的著作,直至29歲因病去世。

曾有清代著名學者錢儀吉盛讚她追求自我價值、不懼封建傳統、大膽實現科學飛躍的一生:“班昭之後,一人而已”;袁枚稱她的詩詞是“俱有奇傑之氣”;《女士德卿傳》評價王貞儀:“兼資文武,六藝旁通,博而能精…”縱觀王貞儀短暫的一生,留給後世有太多寶貴的財富。但我想,最重要的是,是她打破偏見、不屈不撓的精神永恆流傳。

她像燦爛的流星一樣,從天際劃過,值得後人驚歎、學習與效仿。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