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杜甫有哪些經歷?他的死因到底是什麼呢?

杜甫有哪些經歷?他的死因到底是什麼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現實主義詩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會寫實着稱。杜甫家族出於京兆杜氏的分支,唐朝時京兆杜氏都多自稱爲杜陵人,所以杜甫晚號杜陵。因其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又稱杜少陵、杜草堂(曾隱居於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有哪些經歷?他的死因到底是什麼呢?

杜甫與李白並稱“李杜”,爲了與晚唐的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又稱作“大李杜”,明清以後也常被尊稱爲“老杜”。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在身後,杜甫的作品最終對中國古典文學和日本近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作品集爲《杜工部集》。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以風格渾樸沉鬱著稱。相對李白疏朗灑脫的“詩仙”,杜甫被後人奉爲“詩聖”。他的詩也因其社會時代意義被譽爲“詩史”。

生平

杜甫家族出於襄陽杜氏,是京兆杜氏的分支、西晉軍事家杜預的後裔。家族自襄陽徒居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杜甫對他顯赫的先世有描述,有“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的詩篇留下。

杜甫自稱爲晉朝當陽侯杜預的“十三葉孫”(參見祭遠祖當陽君文)。傳世文獻對杜預之後世系有分歧,《元和姓纂·卷六·杜》稱他爲杜預“少子”杜耽之後。《古今姓氏書辯證·卷二十四·杜》稱他爲杜預“幼子”杜尹之後。岑仲勉考證杜甫爲杜耽之後,且爲杜預十四世孫。胡可先根據杜甫叔父杜並墓誌所記載的先祖及相關,認爲杜耽之說的杜甫世系,在杜乾光幾世之前缺失一世,排列如下:

早年

杜甫早年的生活情況歷史對其知之甚少。杜甫生於唐明皇先天元年(712年)2月12日,出生地沒有具體記載,一派學者認爲在鞏縣瑤灣,也有人推論爲洛陽。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期的知名政治家暨詩人,新唐書本傳稱“(審言)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爲文章四友,世號‘崔、李、蘇、杜’”,父杜閒,官至兗州(今屬山東)司馬、奉天(今陝西乾縣)縣令,審言生閒,閒生甫。母清河崔氏早亡,父閒續娶范陽盧氏。從二姑居於洛陽,九歲時即文名震東都。一兄早夭,有異母弟三,異母妹一,常見於其詩。惟繼母未見諸筆端,任憑後人臆測。

杜甫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自稱“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因有神童之目,遂至“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

出遊

杜甫在青年的時代曾數次漫遊。十九歲的時候,他出遊郇瑕(今山西猗氏縣)。二十歲的時候,漫遊吳越,歷時數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回鞏縣參加“鄉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他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杜甫遂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遊。這一次出遊即是快活愜意,這段時間主要是打獵與唱歌:“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春歌叢臺上,冬獵青丘旁。”開元二十九年,他返回洛陽,築室首陽山下。約在此時,與司農少卿楊怡的女兒結婚了。天寶三載(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爲樑宋之遊。後,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四載秋,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深厚友誼。秋末,二人握手相別,杜甫結束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快意八九年,西歸到咸陽”的齊趙之遊。其時,正當開元全盛,到處一派昇平,杜甫這一段時期的情感傾入詩中,豪放而自負,熾熱而奔放,明朗而開闊。這是杜甫早期詩歌藝術的特點。

入仕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不通,杜甫爲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着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載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爲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直到十四載,才得授一個河西尉的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官職,稱“不作河西尉,淒涼爲折腰”,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爲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甫入門即聞哭泣,原爲稚子餓死。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流離

杜甫有哪些經歷?他的死因到底是什麼呢? 第2張

就在這個月,“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皇逃往成都。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是爲肅宗。這時,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陝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立即在八月隻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爲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但因官小,未予囚禁。詩人目睹國家的殘破以及叛軍的殘暴,感時傷事,寫下了《春望》、《哀江頭》、《哀王孫》等不朽詩篇。至德二載(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陝西鳳翔)投奔肅宗,“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爲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詔三司推問,幸賴宰相張鎬救免。十二月肅宗召回杜甫復任左拾遺。天寶十七載,五月,賀蘭進明陷害房琯,杜甫遭株連,從此受到肅宗的疏遠。閏八月,敕放鄖州省家。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從此永遠離開朝廷。

當年冬,杜甫由華州赴洛陽。二年春,返回華州,正值唐軍九節度使鄴城戰役使郭子儀六十萬大軍潰敗,朝廷大肆抓丁以補充軍力,杜甫就沿途所見所感,寫成著名的組詩“三吏”“三別”。七月,杜甫棄官去秦州(今甘肅天水),開始了“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的人生苦旅。在漂泊的旅途中杜甫全家備嘗艱辛,一度瀕臨絕境。十月,缺衣少食的杜甫攜家離開秦州,南赴同谷(今甘肅成縣),想解決衣食之憂。不料到同谷後,生活狀況不僅沒有改善,反而完全陷入飢寒交迫的絕境之中。杜甫在詩歌中用字字血淚記錄下這段最爲艱苦的歲月,“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飢走荒山道。長安卿相多少年,富貴應須致身早。山中儒生舊相識,但話宿昔傷懷抱。嗚呼七歌兮悄終曲,仰視皇天白日速”。

入蜀

十二月初,杜甫於無奈之下再次逃難,攜家離開同谷入蜀,於年底抵達成都,時任成都尹的嚴武是杜甫的好友,他給予了杜甫許多幫助,杜甫的生活開始安定,“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因爲這一年之內奔波流離,不斷逃難,杜甫稱之爲“奈何迫物累,一歲四行役”。上元元年(760年)春,杜甫一家在親友們的幫助下,於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築茅屋而居,即爲著名的成都杜甫草堂,杜甫送嚴武入朝至綿州(今四川綿陽)。因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叛亂,被迫流寓梓州(今四川三臺)、閬州(今四川閬中)一帶。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朝廷召他爲補京兆功曹,他卻不去任職。二年正月,嚴武再任職成都,幾次寫信希望杜甫回來。六月,嚴武表薦杜甫爲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又稱“杜工部”。

他和嚴武之間亦發生過矛盾。嚴武性格暴烈,《新唐書》記載有一次杜甫因醉酒對他不敬,說了一句“嚴挺之乃有此兒”而令他懷恨在心。一日欲將杜甫與梓州刺史章彝,已經準備好人手,左右告訴其母之後杜甫才被救下,唯獨章彝被殺。《新唐書》說嚴武“最厚杜甫,然欲殺甫數矣”。

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退出嚴武的幕府。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於五月離開成都乘舟南下,經嘉州(今四川樂山)、戎州(今四川宜賓)、渝州(今重慶)、忠州(今重慶忠縣)至雲安(今重慶雲陽),次年暮春遷居夔州(今重慶奉節),甚至以船爲家,“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杜甫詩有“名豈文章着,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居夔州近兩年,寫詩四百餘首。

去世

大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攜家出三峽,經江陵、公安,暮冬抵岳陽。之後,詩人漂泊湖南,貧病交加,瀕臨絕境。大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死在湘江舟中,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因“風疾”病逝。

杜甫的逝世至今都是學術界討論的一個話題。一些專家認爲杜甫是因糖尿病而死,並在杜詩中找到證據,“我多長卿病,日久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孫城”。長卿病是指司馬相如患有的消渴症,即糖尿病。一說杜甫人在耒陽,爲洪水所困,十餘日未進食,後來耒陽聶縣令僱小船來接他,並且贈送許多牛肉、白酒款待,杜甫一夜食盡,竟大飽而死,郭沫若據此認爲杜甫是吃了“天熱肉腐”之物,因食物中毒而亡 也可能是因爲太久沒進食但突然進食而導致的再餵食症候羣(refeeding syndrome),臨牀症狀有低血磷、低血鉀、低血鎂、高血糖。[來源請求] 。杜甫靈柩停厝在岳陽,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由他的孫子杜嗣業移葬於河南首陽山下。但現有八座杜甫墓,分別位於河南鞏義市、河南偃師市、湖南省耒陽(今耒陽市)、平江縣等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