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王陽明的身世如何?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有多大?

王陽明的身世如何?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有多大?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心學集大成者,心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王守仁集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

1472年,一個叫王雲的孩子,出生於浙江餘姚一個書香門第。王雲很聰明,但有一毛病,到了四歲還不會開口說話。五歲那年,王雲與一羣孩童在外玩耍時,碰到一位氣度不凡的和尚。他摸摸王雲的頭,嘆息道:“好個孩兒,可惜道破。”孩童們將此事告訴了王雲的父親王華。王華一琢磨,將“王雲”之名改爲“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子。所以,大家也叫他“王陽明”。說來真是神奇,名字一改,王陽明不久就會開口說話了。王華遂開始教他讀書認字。1481年,王華參加殿試,沒想到竟然高中狀元,留京爲官,擔任翰林院修撰。第二年,他讓家人赴京同住。王陽明便隨祖父王倫一同前往。祖孫二人途徑鎮江金山寺時,一幫文人聽說狀元之父來了,遂設宴款待,想見識一下王倫的才學。

王倫冥思苦想,吭哧半天,就是琢磨不出一首好詩來,尷尬之際,11歲的王陽明站了起來:“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此詩一出,震撼全場。衆人震驚之餘,便想:“定是王倫早已作好,然後故意作不上來,讓孫子出來震懾我們。”文人們見窗外月色皎潔,便讓王陽明以“蔽月山房”爲題再賦一首,王陽明略微沉思後,昂首吟誦:“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懾於其詩之氣魄,衆人齊聲歎服。

到了京城,王陽明開始接受系統教育。12歲那年,一次課堂上,王陽明一本正經問先生:“人生何謂第一等事?”先生回答:“像你爹一樣,讀書登第是也。”王陽明道:“恐怕未必是讀書登第。”先生反問:“那你覺得何爲人生第一等事?”王陽明說:“做聖賢!”王華聞之此事,拍桌而起:“狂妄之極。”

王陽明15歲那年,父親帶着他去了一趟關外,讓其領略遼闊的草原和大漠。沒想到一回來,王陽明就把自己關進了書房。幾天後,他拿着奏疏找到父親:“我已寫好平安策,請轉交皇上,我願出關,討平韃靼!”王華把奏疏一扔:“無知之極,狂妄之極。”

王華擔心兒子走火入魔,所以一等王陽明滿17歲,就挑選了江西一故交之女,然後告訴王陽明:“馬上去江西結婚。”結婚那天,拜堂之際,大家卻發現新郎不見了。岳父一家趕緊派人四處搜尋,次日凌晨纔在道觀裏找到王陽明。原來,王陽明昨日出來閒逛時,路過道觀,便進去和道士聊天,不料聊得投緣,竟忘了結婚一事。此事迅速傳遍洪都,民衆驚歎:“真乃一異人也。”

1489年,王陽明帶着妻子回老家餘姚。途徑廣信時,他去拜訪了理學家婁諒。“怎樣才能成爲聖賢呢?”婁諒答:“朱聖人的書中有答案。”回到老家,王陽明便開始研讀朱熹之學。在那個年代,朱熹是僅次於孔子的第二大聖人。他的《四書集註》是科考指定教材,他的思想被公認爲“天下之真理”。

朱熹一生所追求的東西叫做“道”。道,就是天下所有規律的總和,洞悉了道,就可以洞悉世間一切。如何才能悟道?朱熹說:格物致知。格,就是琢磨的意思——只有不停地格物,與事物親密接觸,才能明白其中包含的“理”。21歲那年,讀完朱聖人之著作後,王陽明邀請朋友一起到家中“格竹”。

兩人坐在院子一棵翠竹下,目不轉睛地注視着竹子,希望參透竹子的變化玄機,掌握世間萬物的變化規律。格了三天三夜,朋友砰一聲暈倒了。格了七天七夜,王陽明也砰一聲暈倒了。甦醒之後,王陽明長嘆:“聖人之說可疑也!”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後來,又發生了一件事,讓王陽明開始全面懷疑朱熹之學。一天,他遊覽杭州虎跑寺時,看見一位僧人正在打坐,據說其已不視不言三年。王陽明繞着和尚走了幾圈,冷不防一聲大喝:“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甚麼!終日眼睜睜看甚麼!”不知是禪機還是什麼觸動了和尚,他竟然睜眼“啊呀”了一聲。王陽明盯着他:“家裏還有何人?”和尚答:“還有老母。”王陽明問:“想念她嗎?”和尚沒有即刻回答,良久之後,才滿臉羞愧地說:“怎能不想啊!”這句回答,讓王陽明陷入沉思。

朱熹把世界分成兩塊,一塊叫“理”,一塊叫“欲”。他認爲“理”存於萬物中,但“理”有一大敵,那就是“欲”。所以“存天理”,就必須“去人慾”。經歷此事後,王陽明意識到:人之慾望,永遠屹立於天地間,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泯滅。朱聖人之學說不符合人性。

王陽明的身世如何?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有多大?

這兩事對王陽明打擊甚大,其做聖賢的理想就此破滅。從此,他開始沉迷於五件事:“任俠、騎射、詞章、神仙、佛事。”1499年,28歲的他考中進士,當上了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從此步入仕途。1505年,正德皇帝繼位。其荒淫無道,整天與太監混在一起。太監劉瑾狐假虎威,大壞朝政。1506年,戴銑、薄彥徽等人上書皇帝,要求嚴懲劉瑾一夥,結果反被打入死牢。

任兵部主事的王陽明出於義憤,冒死上書,請求釋放戴銑等人。結果被劉瑾重打四十大板後,貶去貴州龍場驛當一名沒品級的驛丞。儘管這樣,劉瑾仍不想放過王陽明,他暗中派人尾隨王陽明,準備在其赴任途中將他害死。王陽明發現有人暗中跟隨,眼珠一轉,計上心來,他把衣物留在錢塘江邊,留下遺詩:“百年臣子悲何極,夜夜江濤泣子胥。”製造了一幕投水自殺的假象,追殺者方纔終於放棄了追蹤。

經此一役,他對功名利祿不再掛懷。惟有生死一念,橫亙於心。他鑿了一副石槨,日夜端坐其中,自誓:“吾惟俟命而巳!”1508年的一天深夜,一聲大笑破空而出,擊破龍場山谷的寧靜。王陽明從山洞狂奔而出,大呼:“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王陽明頓悟的“道”,是吾心之道,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本心”,這一本心實際也就是我們生命的本原。我們之所以具有各種各樣的生命活動,如感知外物、分辨善惡、判斷推理,就在於我們具有這樣一個“本心”。聖人之道原本就存於每個人的心中,故不必向心外去求什麼,“吾心即道”。求理於吾心,就是“聖人之道”。王陽明就此開啓“心即理”的心學命題,一門偉大的哲學——“心學”就此誕生。這門學問,後成爲無數豪傑的指明燈,也使王陽明之名超越所有帝王,與孔孟朱並列,而永垂不朽。

王陽明龍場悟道後,困擾他20年的苦悶迎刃而解,其之心境也頓時豁然開朗,種菜之餘,王陽明便開始授課,因俗化導,爲民衆講解其心學。心學境界闊大又很接地氣,所以四方民衆及學子常來聽學,王陽明之聲名便不脛而走,很快,朝廷上下就無人不知王陽明瞭。1510年,王陽明被任命爲廬陵知縣。一到廬陵,王陽明就抓獲了一個大盜。

大盜擺開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要殺要剮隨便,道德廉恥之話少說。”王陽明說:“好熱,把外衣脫了,我們再聊。”大盜說:“脫就脫!”過了一會,王陽明說:“實在是熱,把內衣也脫了吧!”大盜說:“光膀子是常事,沒什麼大不了。”又過了一會,王陽明說:“把內褲也脫了吧,一絲不掛更自在。”大盜趕緊搖頭:“使不得!使不得!”王陽明說:“你死都不怕,卻怕一條內褲,說明有廉恥之心啊,我是可以跟你講道德廉恥的!”大盜折服,乖乖認罪伏法。

王陽明以心學爲本實施開導教化,廬陵縣政風民風爲之煥然一新。“心學教化”加“善政輔佐”,六年間,王陽明官位一路高升,1516年,他竟然當上了三品大員——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奉命巡撫贛閩湘粵四省交界地。

爲何讓他巡撫贛閩湘粵四省交界地?因爲這四省交界的山區,盛產一種特產——土匪。山民暴亂,佔山爲王,擬官僭號,攻城掠地,危及政權,成爲一方大患。上任後,王陽明並沒倉促出兵,而是推出了三大舉措。第一:“八府一州”立刻分析以往剿匪戰例,摸清山賊詳情。這一分析,他發現一個驚人巧合:每次官兵出擊,不是撲空就是遭遇伏擊。王陽明由此斷定:官民之中,必有內賊。第二:“八府一州”挑選驍勇之人擔任民兵,日夜操練。“強化剿匪的武裝力量。”第三:推行“十家牌法”。“每十戶人家編爲一牌,互相監督,知賊情而不報,將被治罪。”三策一推,王陽明就準備出手了。

一天,王陽明發布消息:“各軍營做好準備,明日將出兵剿匪。”第二天,大家束裝而待,可是等到天黑也不見命令下來。原來,這是王陽明設下的計謀,佯裝剿匪,讓內賊去通風報信。官兵與羣衆中的內賊紛紛上當,一一被王陽明祕密逮捕。“要麼殺頭,要麼戴罪立功,你們選吧。”這沒得選,只有戴罪立功。於是,在內賊爲土匪謊報軍情之下,王陽明發起了“漳南戰役”“橫水桶岡戰役”“浰頭戰役”等平亂戰爭。

猖獗數十年的山民暴亂,竟在兩年內被王陽明徹底平息。“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確保一方長治久安,必須注重教化,以正人心。於是王陽明一邊剿匪,一邊興辦學校和書院,講授心學,所巡撫之地,民風遂煥然一新。在剿匪與講學中,王陽明意識到:懂得“理”很重要,但實際運用也很重要。於是,他在“心即理”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理論——“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不僅要認識“知”,更應當以“行”實踐“知”,只有把“知”“行”統一起來,才稱得上“善”。其實很簡單,就是說:你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應該去付諸實踐。明白一個道理後不行動不實踐,那就不算真正懂得了這個道理。實踐若符合這個道理,那“知”纔算真知。實踐若與道理相悖,那“知”就不是真知。“知行合一”理論,後來影響了東亞無數豪傑。

王陽明的身世如何?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有多大? 第2張

振聾發聵的“知行合一”,就是強調要內聖外王,將心性之學轉化爲卓越的事功,最終達到“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境界:一切戰鬥都是心戰,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很快,王陽明理論就有了實踐之地。1519年,居住南昌的寧王朱宸濠舉兵叛亂。剿匪之後,王陽明雖持有旗牌,但民兵已散,他手上無兵可用。

一聽到朱宸濠舉兵造反了,王陽明就開始推算他叛亂的三種路徑:一、出其不意直取京師,此上策。二、攻下南京,再對決北京,此中策。三、蹲在南昌不動,此下策。王陽明決定發動“心戰”,逼迫朱宸濠實施下策。

心戰一:空城計。他找來幾個戲子扮成士兵,把假造的公文縫在衣服裏,成心讓寧王府的內線看見。寧王府捉到這幾個戲子後,在其衣服內層發現了王陽明寫給皇帝的密函:“已從兩廣和福建調兵16萬,不日進攻南昌。”朱宸濠嚇得渾身一哆嗦。

心戰二:反間計。王陽明寫信給朱宸濠的謀士,讓他們勸寧王:“迅速離開南昌、去攻南京,配合我偷襲南昌。”於是,朱宸濠遂懷疑謀士通敵,不敢接受他們進攻南京的建議。十幾天後,等朱宸濠醒悟過來時,王陽明已經集結了七八萬兵力。

心戰三:調虎離山計。王陽明派一隊人馬佯攻南昌,然後遭遇朱宸濠大軍,一陣猛攻後,假裝敗退,朱宸濠遂率大軍追擊。等叛軍傾巢而出後,王陽明立派另一隊人馬突襲南昌,不用吹灰之力,就拿下朱宸濠老巢。

心戰四:攻心計。爲收復南昌,朱宸濠決定與王陽明在鄱陽湖展開決戰。王陽明下令製作了無數竹牌木牌,上書:宸濠叛逆,罪不容誅。協從人等,有手持此板,棄暗投明者,既往不咎。然後將這免死牌投入鄱陽湖中。叛軍幾乎人手一塊,軍心譁變。朱宸濠仰天長嘆:“好個王守仁,以我家事,何勞費心如此!”就這樣,只用了短短一個多月,一場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亂,在王陽明談笑之間灰飛煙滅。

王陽明獨自平息叛亂之時,很多大臣都躲起來不吭聲。但抓住朱宸濠後,這些人一下蹦了出來,開始大肆誹謗攻擊王陽明:“王陽明與朱宸濠之間早有通謀勾結。”“因慮事不成才迫起兵。”這一切,早就在王陽明預料之中。故謠言未起之前、上書捷報之時,他就申明:平定叛亂乃奉旨行事,武宗皇帝乃最大功臣。然後迅速把朱宸濠交給欽差總督張永。所以謠言四起後,皇帝自然不信王陽明會與朱宸濠勾結。隨後,王陽明四次請求回家祭祖,回家祭祖,其實就是想辭官回家。武宗皇帝當然明白,所以不許,讓王陽明做江西巡撫,繼續討賊。

1521年,武宗皇帝病逝,無嗣,立從弟爲帝,是爲世宗。世宗即位後,追錄平叛之功,遂升王陽明爲南京兵部尚書,王陽明不赴,欲告假省親。但世宗皇帝不許他推辭。友問王陽明:爲何推辭皇上賞賜?王陽明說了這麼一段話:“埋沒別人善舉,偷佔部下功勞,忘掉自己恥辱,這是造成災禍的重大原因。我不接受賞賜,是爲了避禍。”其實,王陽明還有另一目的,“傳授心學,纔是我一生之宏願。”

1522年,王陽明父親王華逝世,王陽明遂藉機回老家服喪,開始在紹興、餘姚兩地講授心學。講學期間,在“知行合一”基礎上,王陽明提出了“致良知”理論。陽明心學之理論體系就此完成——“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天理”就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人們應該“知行合一”地去提高內心的修養和智識,去除自己的私慾與雜念,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運行,

即所謂的“致良知”。“心即理”是起因,“知行合一”是過程實踐,“致良知”是根本目的。三者形成一個整體,缺一不可。世界雖然紛繁複雜,但我們只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致良知的前提下,去知行合一地實踐,那麼人人皆可以成爲聖賢。六年裏,王陽明專注於講學授徒,其心學理論很快風行整個東亞,四方求學者雲集響應,其勢如旋風,震動朝野。

1527年,朝廷詔書數下,命王陽明爲兩廣總督,前往廣西平息思田“叛亂”。王陽明以撫代剿,創新“土司與流官制度並用”制度,三個月就平息了思田之亂。然後,王陽明又運用奇謀,5個月就剿滅了讓朝廷頭痛多年的斷藤峽及八寨之匪亂。1528年,王陽明身體急劇惡化,咳痢之疾日益加劇。自知時日不多,他立即上書辭官返鄉。

1528年11月29日,王陽明從一個美夢中醒來,問弟子周積:“到哪裏了?”周積回答:“青龍鋪。”王陽明問:“到南康還有多遠?”周積回答:“還有一大段距離。”王陽明說:“恐怕來不及了。”周積趕緊替他更換了衣冠,然後流着淚問:“先生有何遺言?”王守仁笑了笑,用手指向胸前,留下了他在人世間的最後一句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1908年,一位留學日本的浙江青年,目睹陽明心學在日本的盛行後,在日記中這樣記載道:“不論在火車上、電車上或渡輪上,凡是旅行的時候,總看到許多日本人在閱讀王陽明《傳習錄》,許多人讀了之後,就閉目靜坐,似乎是在聚精會神、思索精義。”這位浙江青年,就是蔣介石。

蔣介石震撼不已,他萬萬想不到:陽明心學在影響明清兩代無數豪雄後,竟然傳到了日本。而讓他更想不到的是,日本之崛起竟與陽明心學息息相關。日本之所以能迅速崛起,與歐美列強分庭抗禮,一切都得歸功於明治維新。而明治維新最重要的推手,就是王陽明的陽明心學。章太炎曾說:“日本維新,亦由王學爲其先導。”梁啓超說:“日本維新之治,心學之爲用也。”深入瞭解後,蔣介石慨然長嘆:“中日兩國的差距就在於一個王陽明。”

而更讓蔣介石意想不到的是,陽明心學後來還成爲戰後日本崛起之重器。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三菱集團創始人巖崎彌太郎,日本國立銀行創始人、實業巨擘澀澤榮一,早稻田大學創始人、日本首相大隈重信;數之不盡的日本政治家、企業家,都將王陽明及陽明心學奉若神明。日本超過150年的企業現有2萬多家,而中國不足100家。日本爲何這麼牛?答案就是:無所不在的匠人精神。而匠人精神之核心,就是陽明心學。被中國人遺忘的王陽明,被日本拾起,成爲其崛起之引擎。

幸好,還有人記得王陽明。2015年兩會期間,習近平說:“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作爲中國人,我們不能忘了王陽明。

有一年,王陽明和朋友到山間遊玩。朋友指着岩石間一朵花對王陽明說:“你經常說,天下一切物都在人心中。這花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係?”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無論身處何種時代何種體制,沒有人能替你看顧你的內心。唯有此心光明瞭,世界便一同光明起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