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長平之戰中,怎麼一開始沒讓白起指揮?

長平之戰中,怎麼一開始沒讓白起指揮?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平之戰中,怎麼一開始沒讓白起指揮?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1、撤掉廉頗,啓用趙括

廉頗在趙國還算是一個名將,後期換成了沒有大戰經驗的趙括。臨陣換將,尤其是這種大兵團作戰,在冷兵器時代影響非常大,往往會導致軍心不穩,但是從趙括任職趙軍統帥後的結果來看,並沒有起什麼亂子,也算是平穩過渡。

長平之戰中,怎麼一開始沒讓白起指揮?

有人說如果趙軍不換將,以廉頗的“堅守”策略,足以耗死秦軍。這裏先不討論這個策略,後面我會說到,長平之戰,廉頗爲什麼堅守呢?

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從這段文字中,明顯可以看到,開始的時候,廉頗是主動出擊的,卻被秦軍反殺,被人連破兩道防線,開局三把,損將七員,而與他對陣的秦軍主帥,還是沒有位列四大名將的王齕。

也就是說,以廉頗的才能根本打不過秦軍,更遑論後來的白起。所以廉頗在這場戰役中並沒有起到關鍵的作用。

另外,提到趙括,人們就想到“紙上談兵”。其實,這哥兒們挺冤的,他可能沒有帶領集團軍的經驗,但並不代表他沒有實戰經驗,後世的韓信不也是沒經驗?人家也拜帥了。

公元前280年,趙齊爆發衝突,趙括的父親趙奢奉命去攻佔齊國的麥丘,發動了幾次強攻,才知道這個城池硬攻的話太難了。趙括後來推算,城中糧草應該不夠了,這一論斷從齊國戰俘口中得到證實,於是趙括建議他父親改變策略,由強攻改成向城中拋糧。沒過幾天,城中齊軍譁變,斬殺將領向趙軍獻城。長平之戰趙軍斷糧四十六天,軍士卻沒有譁變,這點還是要佩服趙括的。

從公元前280年到公元前260年,這二十年間趙括肯定不是宅在家裏看兵書戰策,不然趙孝成王肯定不會把這關乎國運之事交給一個愣頭小子。

秦趙長平之戰,雙方投入百萬軍隊,這是亙古未有之事,趙奢曾經評價他“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實際上,說句傷感情的話,這次戰役,雙方的士兵已經不能把他們當做普通的人來看待了。此時的長平,已經變成了待啓動的絞肉機,這是兩國集團軍作戰,愛兵如子、善打常規戰鬥的廉頗等人顯然已經駕馭不了了。

2、趙國的國力不足以支撐長平之戰

那個時候,軍士是沒有薪酬的,也就是說,國家對軍士的開支主要集中在武器裝備、吃喝用度上面,大頭還是糧食。所以這裏所謂“國力”,說白了其實就是糧食。

在秦國統一各個諸侯之前,秦國幾乎是沒有軍餉的,他們自帶費用上戰場。戰鬥結束,拿斬獲的人頭去領錢、領爵位。在這方面,秦國的負擔相對要小一點。

但無論怎麼說,不可能每個士兵自己扛着一麻袋糧食上前線,還是由國內統一調度。

長平之戰中,怎麼一開始沒讓白起指揮? 第2張

彼時,秦國雖然已經佔據巴蜀,但還沒有成爲天府之國,且巴蜀有過幾次反叛,所以秦國對巴蜀課稅不重,秦國真正的糧草還是來自國內。話說回來,那個時候鄭國可能還是個孩子,鄭國渠還沒影呢,所謂的關中平原還是大片鹽鹼地,秦國這六十萬大軍的負擔並不比趙國輕。

這場戰役能不打嗎?

公元前293年,秦國發動了伊闕之戰,斬首魏韓聯軍24萬,爲東出打開了通道,此後加緊了對韓魏的蠶食。但是秦國覺得僅僅有這一條通道還不夠,另外,秦國每次大規模東出,東方諸侯都要合縱抗衡。

經過胡服騎射後的趙國,軍事力量迅速提升,成爲六國領頭羊,如果能牽制住趙國,被打殘的韓、魏、楚、齊合縱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秦國需要一顆釘子。號稱“天下之脊”的上黨就成了秦國的目標。

從地圖上看,從上黨往東,騎兵一天就能到趙國都城邯鄲,秦國只需在此少量駐兵,便可牽制趙國機動力量。對於趙國而言,上黨肯定不能被秦國佔據,因此,秦趙爆發衝突已是必然。

既然躲不掉了,我們看看雙方決策制定者的表現吧。

秦昭襄王親自奔赴前線的河東幾個郡,動員徵兵,許諾所有參加人員加爵一級,僅此一項開支,估計把趙國瓜分了都不夠,當然前提是那些兵士能活着回來。

趙國肉食者在幹嘛呢?不說歌舞昇平吧,也差不多。以平原君趙勝爲例,長平之戰後八個月,秦軍再次發兵圍攻邯鄲,城內百姓都易子相食了,這傢伙還天天看歌舞表演,被人罵了一頓後,纔有了散盡家財僱傭死士抵抗秦軍的事情。

這不僅僅只是意識上的缺失,從側面也暴露了趙國對秦國戰略意圖的判斷失誤!是趙國戰敗的第一原因。

我們再次梳理一下長平之戰的經過。

站在秦國的角度上,實際上長平之戰分三個階段,分別是:

1、初始對攻,趙軍損將7員,兩道防線被秦軍攻破

2、兩軍對峙,持續了兩年多

3、換帥對決,最終趙軍折損四十五萬,秦軍亦損失近二十萬

在對決之前的這將近三年的時間裏,秦趙好像處的還挺好,他們在幹嘛呢?

外交!

趙國外交想兩條腿走路,一是與列國合縱,二是與秦國斡旋。

秦國的對策是,只要你來使者,我就隆重接待,及時召開新聞發佈會,並且通告其他幾國,我們是兄弟,要建立聯盟。這下五國都不跟趙國玩了,大家都搬好凳子準備看大戲了。畢竟,一個兩敗俱傷的秦趙,對他們是有好處的。

還有,前面提到的廉頗“堅守”策略,其實是秦國有意爲之。它的意圖很簡單,切斷五國對趙國的支援,周邊清理乾淨了,才能安心吃蛋糕。

所以,外交策略的失誤是第二個原因。

秦國就沒有痛點嗎?

有,其實它怕和趙國打!

公元前269年,秦趙兩國爆發了閼與之戰,這次戰鬥中,趙奢用計麻痹秦軍,導致十萬秦軍傷亡過半。而且從長平之戰的結果來看,趙軍戰死二十多萬,秦軍亦損失近二十萬,論單兵作戰能力,兩者幾乎不相上下。

我們可以做個假設,如果秦趙硬拼,趙軍全部陣亡,秦軍也要陪葬差不多四十萬的樣子,秦國國內不就空虛了嗎?列國不就趁機分秦了?長平之戰後,燕國就幹了這活兒,對趙國趁火打劫,當然,結果是被趙國反殺。

所以秦軍其實非常忌憚和趙國對決。長平之戰初期,趙國就應該發動大規模兵團作戰,再做個假設,後期趙括突圍中,如果沒有戰死,趙軍怕是真能撕開一個口子,那樣也是秦軍不能承受之重。

剛開始對峙,沒有下定決戰之心,從而錯失戰機,是趙國戰敗的第三個原因,這也是根本所在。

結束語

綜合上面幾項分析,趙國其實沒有把握好戰機,他們的戰略高度達不到秦國君臣的水平,導致對這場無法避免的秦趙對決心存幻想,以爲可以通過外交化解,近三年的時間裏都被秦國牽着鼻子走。

如果交戰初期即發動雷霆之擊,輔以外交,放棄與秦國斡旋想法,轉而大力合縱,長平之戰或許就是另外一個結果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