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明朝的“朝天女”是幹什麼的?

明朝的“朝天女”是幹什麼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的“朝天女”是幹什麼的?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朝天女”這個名字聽起來是沐浴皇恩以及榮華富貴的一羣人,然而其實背後卻是一羣給明朝帝王殉葬的苦命宮廷女子們。

明朝的“朝天女”是幹什麼的?

所謂殉葬制度是一種古老的習俗,早在奴隸社會時期,用奴隸殉葬成爲一種制度,殉葬制度到了殷商時期最爲鼎盛,戰國時期,曾經一度廢止殉葬制度,到秦統一六國以後,秦始皇死後,卻再次發生了大規模的生殉事件。

西漢初年,殉葬制度正式被廢除,漢代以後,上至宮廷、下至民間,殉葬現象雖然不乏記載,但是終究屬於零星發生,制度性的殉葬已經不復存在。

但是殉葬這一慘絕人寰的制度,在時隔千年以後,在明代卻又死灰復燃,明朝初期,再次出現嬪妃殉葬的制度,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和景帝時期,殉葬成爲皇室的慣例。

明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共有40位妃嬪殉葬,除了兩個死在太祖之前,其餘38人都是殉葬而死,在以後的70年中,這種野蠻的制度又被朱元璋的後代子孫所效仿,製造了大量悲劇。

根據《李朝實錄》記載,明初被迫殉葬的宮妃人數分別爲:明太祖朱元璋38人,明成祖朱棣30人,明仁宗朱高熾5人,明宣宗朱瞻基11人。

根據史料所列舉的殉葬宮妃,有事蹟可考者非常少,估計多數是未生育的一般妃嬪和宮女,地位較高或者有子女的佔少數。

《李朝世宗莊憲大王實錄一》對成祖從殉諸妃的從殉過程記載較詳:

甲辰(李朝世宗六年, 明永樂二十二年) 十月戊午, “使臣言: 前後選獻韓氏等女, 皆殉大行皇帝,一及帝之崩, 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

從這條史料可以看出,永樂二十二年十月,三十餘人爲明成祖殉葬,朝鮮李朝選送明朝的宮妃,大多都逃脫不了從殉的命運,爲朱棣殉葬的宮妃中,至少有兩位是朝鮮女性,一位是宮女韓氏,另一位是美人崔氏。

《李朝實錄》還特別記載了一名朝鮮進獻女子韓氏的最後時刻,吃罷最後一頓飯,太監趕宮人進殿,韓氏突然跪爬到坐在殿外與她們“辭決”的明仁宗面前,痛哭失聲。

韓氏苦苦哀求明仁宗放她回國,並饒她一命回國侍奉老母親,明仁宗一聲不吭,不爲所動,太監上前,把韓氏拖進殿內。

從朝鮮跟來的乳母也站在殿外,和她道別,當韓氏站立在小木牀上,將要把頭伸進繩套的剎那間,猛地回首呼喚自己的乳母,喊道:“娘,吾去!娘,吾去!”其悽慘之狀、悲慟之聲,連監刑的官吏都潸然淚下。

韓氏話音剛落,太監將其頭顱強行按進繩套中,抽掉腳下的小木牀,韓氏掙扎幾下,轉眼之間,命赴黃泉,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就這樣香消玉殞了。

明仁宗朱高熾有5名妃嬪陪葬,殉葬的五位妃子中,爲首的郭氏生前本就是貴妃,又生育了皇子三人,她依然從殉而死,這是非常罕見的,算是明朝從殉宮妃中徽號最高的一人,郭貴妃殉葬,可能是自願的,但也不能排除是宮廷鬥爭的結果。

明宣宗朱瞻基的景陵則有10名妃嬪殉葬,在明宣宗所殉葬的10位妃子中,僅僅只有一人生前爲妃,死後才追封爲貴妃,其餘生前大約都是宮女。

殉葬的妃嬪,往往都是宮廷中無依無靠的弱勢羣體,在封建專制的封建王朝,妃嬪以及宮女在皇帝看來,就是他們私屬物品,皇帝對她們有生殺予奪的權力。

因此在皇帝死後,宮妃們出於某種身後的考慮(如追諡或遺屬的優恤等),與其被迫殉葬,不如“自願”從殉。

明代殉葬的方式主要是自縊和絕食,大多是先吊死,然後再裝殮入棺從葬,一般從殉的宮妃們殉死以後,朝廷會按照她們生前的不同身份,發給不同質料的棺木裝殮,然後按照順序埋入所殉葬的皇陵中。

殉葬的具體過程並沒有在正史中記載,不過朝鮮《李朝實錄》中詳細地記載了給明成祖殉葬的妃嬪集體殉葬的過程。

被挑選出來殉葬的宮女妃嬪,在集體殉葬那天,一般會在宮內擺設宴席,請她們盛裝打扮以後赴宴,可想而知,再好的盛宴恐怕也難使這些行將結束青春和生命的女人下嚥,只聽得哭聲響徹大殿。

吃完飯以後,她們被便被帶到指定的殿內,殿內放上多張“小木牀”,看到這個情景,一時之間,宮人“哭聲鎮殿閣”,有呼喚爹孃的,有喊老天的,還有些直接暈倒在地,暈倒的,被人擡着送到繩結中勒死。

那些清醒的即將赴死的妃嬪被命令站到木牀上去,她們的頭頂已經準備好繩子,將頭伸進預先拴好的繩套中,隨後太監撤去木牀,那些一個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告別塵世,芳魂遠去了。

從上述記載可見,這種集體殉葬的場面極其森然可怖,情狀至爲悽慘。爲了掩人耳目,表彰殉葬宮妃的行爲,也對殉葬女性有所補償。

繼承皇位的新皇帝常常採用加封和追諡的辦法來安慰殉葬者的親人,新皇要爲先帝的從殉宮妃追贈諡號,並稱爲“皇庶母”。

明宣宗皇帝朱瞻基殉葬的宮女何氏、趙氏等十人,就分別追封爲妃嬪並加諡號,殉葬的宮妃們不僅自身可以獲得諡號,就連她們的家人遺屬,還能得到一些優恤。

《明史?后妃傳》記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若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自錦衣衛所試百戶、散騎帶刀舍人進千百戶,帶俸世襲,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

明太祖駕崩以後,殉葬的宮妃三十八人,被撫卹的遺屬爲世襲錦衣衛千百戶,得到世襲職務的,都是些殉葬女性的父親或兄弟,他們的身份是“朝天女戶”。

然而得到撫卹的也只有史料所記載的五家而已,其他的大約是由於殉葬宮妃“不知何許人也”,而從未得到優恤。

被撫卹的“明太祖朝天女戶”,所受的這種優待究竟持續多久,明代史料中並沒有記載,估計也沒有實行多長時間,可能僅限於建文和永樂年間,所謂“世襲”,實屬虛文。

對未被封諡的宮女,朝廷實錄中大多不記載她們的名字和生前的隻言片語,以至於後人無法得知其本來面目。

當然也有例外,明朝史料中有記載,在明朝衆多被迫殉葬的宮妃中,其中有一位最令人惋惜,她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妃子郭愛。

郭愛出生於鳳陽的一個書香門第,天真美麗、聰穎而有文采,十四歲的時候被選入宮中爲明宣宗妃子,然而在她進宮剛二十天,對紫禁城的一切尚未熟悉,就傳來了明宣宗駕崩的消息,而且她已經被指定爲殉葬者。

旨意傳來,這位豆蔻年華、活潑可愛的少女悲痛欲絕。在接到聖旨以後,郭愛明知自己將死,但卻無法抗爭,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她滿懷悲憤和哀怨,仿照楚辭寫了絕命書:

“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先吾親而歸兮,慚餘之失孝也。心悽悽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

郭愛的“絕命書”,飽含血淚,給世間留下了一曲深宮冤魂的千古絕唱,同時也算是喚醒了朱祁鎮的良知,在明朝皇帝中,朱祁鎮是公認的在政治上沒有建樹的皇帝,可到他臨終前卻做了一個決定:從他開始,廢除人殉制度。

天順八年正月十六日,患病的朱祁鎮草擬遺詔,對皇太子說道:“自高皇帝以來,但逢帝崩,總要後宮多人殉葬,朕不忍着這樣做,朕死後不要殉葬,你要記住,今後也不能再有這樣的事情!”

朱祁鎮之所以能做出如此英明的決定,有兩個特殊的原因,一是因爲朱祁鎮是一個歷遭憂患的皇帝,曾經遭受過土木堡之變,又被景帝軟禁多年,更重感情。

第二個原因是朱祁鎮和自己的皇后錢皇后感情非常深,錢皇后在朱祁鎮兵敗被俘以後,耗盡錢財,日夜哭泣,導致腿部和眼睛受損,朱祁鎮被軟禁時,錢皇后也陪伴他度過了艱難時光,他對自己的皇后感情很深。

朱祁鎮是擔心自己死後,後宮中有人效仿先例逼迫錢皇后自殺殉葬,可以說,朱祁鎮結束殉葬制度,一個最直接的目的是保護自己的皇后。

不論如何,朱祁鎮下令廢除了殉葬制度,這項決定順應天理人心,受到萬民歡迎,朱祁鎮雖然沒有先輩們那麼偉大的成就,後世史學家卻對他這項舉動不吝讚美之詞。

明英宗朱祁鎮結束殉葬制度,這既減少了一批食租衣祿的“朝天女戶”,也解脫了一批“隨龍馭上賓”弱女子的悲慘命運。

朱祁鎮只此一舉,就給他帝王生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他的繼任皇帝明憲宗臨終前也再一次強調不要殉葬,以表示對先帝決定的尊重。

這兩代皇帝的堅持執行,終於給明初以來的人殉制度畫上了句號。那些個曾千嬌百媚被迫殉葬的女子,也於歷史的洪荒中,被紫禁城的風沙逐漸湮沒。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