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蘇軾與章惇本是朋友,爲何後來會交惡呢?

蘇軾與章惇本是朋友,爲何後來會交惡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蘇軾與章惇都是一時人傑,名顯當世。然而,由於兩人性格不同,決定了兩人在北宋黨爭中選擇了不同立場,從而由朋友變成了政敵。蘇軾是一代文豪,曠世奇才,學識淵博,是當時著名的散文家、書畫家、文學家、詞人、詩人,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章惇個性豪俊,博學善文,出將入相,多謀善斷,文武兼備,具有較高的軍事才能,意欲開疆闢土,建功立業。

蘇軾與章惇年輕時就結爲摯友,攜手走天下,煮酒論詩文,關係非常融洽。但世事複雜,人心難測,昔日之摯友,今日之政敵,救命恩人轉眼成寇仇,最好的朋友也許變成最可怕的敵人,蘇軾和章惇的交往就是這樣,跌宕起伏,善惡相雜,愛恨交織,高潮起伏,錯綜複雜,令後人論爭不斷,曲說叢出,扼腕嘆息。

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章惇與蘇軾、蘇轍兄弟同登進士。同榜的還有章惇的侄子章衡,成績好於其叔。章惇自視甚高,現在卻名列其侄之後,覺得是非常羞辱的事情,所以沒有接受朝廷的任命,而是等到下一科考中,才進入仕途。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蘇軾授大理評事(七品待遇)、籤書鳳翔府判官(府州副職幕僚);章惇任商洛令(縣官),同在陝西作地方官。兩人風華正茂,才情相當,意氣相投,開始結積交往,在交往中能夠推心置腹,頗爲融洽。

有一次,兩人同遊南山,到了仙遊潭,潭邊面臨萬丈懸崖。章惇請蘇軾下仙遊潭,在石壁上寫字留念,蘇軾連說不敢。章惇踩着險石下去,用毛筆蘸着墨在石壁上寫了幾個大字:“蘇軾、章惇來此”章惇上來後,蘇軾拍章惇的背說:“你日後做了官,必定能殺人。”章惇說:“爲什麼?”蘇軾說:“能夠拿自己的性命來拼的人,日後做了官必定能殺人。”章惇大笑。後來章惇的所作所爲,印證了蘇軾當時的預言,可見蘇軾眼光之獨到。

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蘇軾因所寫詩文受人構陷,涉嫌誹謗朝廷,諷刺新法,被逮捕治罪。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案件審理期間,一羣跳樑小醜絞盡腦汁,蒐集資料,羅織罪名,想致蘇軾於死地,進而一網打盡舊黨骨幹。

一天,副宰相王珪檢舉蘇軾的《王復秀才所居雙檜》詩。詩云:“凜然相對敢相欺,直幹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王珪拿着詩稿,對神宗說:“蘇軾確有造反的想法啊!”神宗問:“怎麼看出來的?”王珪說:“您看蘇軾寫的這詩吧。明明陛下您猶如飛龍在天,而蘇軾與陛下合不來,反求知音於地底之蟄龍,這不是明擺着有反心嗎?”神宗沒有被他忽悠,客觀地說:“不能這麼斷章取義,胡亂比附吧。他儘管去吟詠他的檜樹好了,幹我何事?”

這時候,在一旁的章惇雖然是新法的支持者,但也實在看不下去了。他冷冷地說:“要是照王相爺的辦法來如此解讀詩文,恐怕人人都有罪!”

蘇軾與章惇本是朋友,爲何後來會交惡呢?

王鞏《聞見近錄》雲:蘇子瞻在黃州,上數欲用之,王珪輒曰:“軾嘗有‘此心惟有蟄龍知’之句,陛下飛龍在天而不敬,乃反求知蟄龍乎?”章子厚曰:“龍者非獨人君,人臣皆可以言龍也。”上曰:“自古稱龍者多矣,如荀氏八龍,孔明臥龍,豈人君也?”等到退朝後,章惇就質問王珪:“你想害死蘇軾的全家嗎?”王珪不大好意思搪塞道:“這是舒亶他們要我這麼講的。”章惇不顧身在朝堂,站在宮殿外的臺階上,大聲質問王珪:“難道舒亶的口水你也能吃嗎?”

蘇軾被貶黃州後,只有虛職。此時章惇已經幹到了副相的位子,還寫信規勸蘇軾,蘇軾回函中有這樣的句子,“平時惟子厚與子由(蘇轍字)極口見戒,反覆甚苦。”(見《與章子厚書》)

蘇軾與章惇雖屬不同陣營,政見不同,但此時的章惇尚能守護道德良知,關鍵時候能夠挺身而出,給蘇軾以力所能及的幫助。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宣仁太后臨朝聽政,司馬光、呂公著主政,盡罷新法,章惇力爭。蘇轍上《乞罷章惇知樞密院狀》,章惇被黜出外郡,從此他懷恨在心,一心伺機報復。

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宣仁太后逝世,哲宗親政。由於宣仁太后傾向於舊黨穩重的政策,所以哲宗經常被舊黨人士所忽略,這引起了哲宗的厭惡,以至他產生了強烈的逆反心理。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哲宗起用章惇爲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成爲標準的首席宰相,登上了一個臣子所能達到的權力之巔。這時的他,忘記了道德良知,肆其私慾,對元祐年間舊黨諸臣等持不同政見者進行瘋狂報復,生者流竄,死者追貶奪諡,手段之毒辣殘忍,後來無出其右。

蘇軾也成了章惇重點打擊的對象,於紹聖元年被貶往南海之濱的惠州(今廣東省惠州市)。嶺南彼時爲蠻荒之地,瘴氣盛行,語言殊異。在惠州,蘇軾處世豁達,隨遇而安,苦中作樂,他曾寫過一首《縱筆》詩以自娛,詩云:“白頭蕭散滿霜風,小閣藤牀寄病容。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詩歌描寫自己在春風中酣美睡眠的情景。這首詩傳到京師,章惇惱羞成怒,道:“蘇子瞻竟然如此逍遙快活!”。他決意要把蘇軾往死裏整,紹聖四年(1097年),章惇指使吏部一紙令下,把蘇軾貶到了更爲遙遠的海南儋州。那裏更加荒僻,生活條件極端艱苦,瘴雨蠻風,九死一生。宋太祖曾立下祖訓:除叛逆謀反罪外,一概不得誅殺大臣。被貶海南,是僅次於死刑的處罰。可見章惇對於蘇軾嫉恨之深,已經沒有絲毫的朋友之情了。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哲宗去世,徽宗趙佶即皇帝位。次年,開始赦免元祐大臣,蘇軾被批准返回大陸,結束了儋州三年的貶謫生涯。蘇軾原以爲這輩子就可能終老海南了,沒想到還有平反的這一天。

天道公允,造化弄人。蘇軾遇赦復官之時,正是章惇被貶流放之日。宋徽宗即位,以章惇曾反對其嗣立,遂生嫌隙,改用韓忠彥、曾布爲相。章惇被罷相後,改任越州知州,在赴任途中即被貶爲武昌軍節度副使、潭州安置。後來再貶往嶺南爲雷州司戶參軍。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又改爲舒州團練副使、睦州居住;後又移來移去,先到越州,後又湖州。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歲。

蘇軾北歸,一路受到熱情的款待,有的是他朋友,有的慕其文名。路經靖江的時候,許多文人朋友都來拜見他,章惇的兒子章援卻沒有來。當年蘇軾作爲主考官,親點第一名錄取章援,按照當時的傳統,章援當爲蘇軾之門生。章援感覺到蘇軾可能會再次當政,就怕蘇軾以其父之道報復,於是給蘇軾寫了一封信,很委婉,意思是說輔佐君王的人,一言之微,足以決定他人之命運。章惇對蘇軾的迫害可謂兇殘至極,刻骨銘心,難以釋懷,但蘇軾卻胸襟豁達,絲毫不計前嫌。

蘇軾與章惇本是朋友,爲何後來會交惡呢? 第2張

蘇軾給章援回信道:某與丞相定交四十餘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增損也。聞其高年寄跡海隅,此懷可知。但以往者更說何益?惟論其未然者而已。……,書至此,困憊放筆,太息而已。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十四日。並寫下藥方請其轉送章惇,希望章惇能保養身體,爭取朝廷寬大處理,能夠順利北還!

多麼寬廣的胸襟,多麼偉大的人格!這種崇高的精神,足可光耀千秋,令世人景仰!反觀章惇,心胸狹窄,睚眥必報,恃權報怨,心狠手辣。千年以來,一直受後人詬病。

北宋黨爭,蘇、章在從朋友到政敵的轉變中,人們更應該思考的是,究竟是什麼樣的東西竟能泯滅人的理性,從而製造人間災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