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文化名家 > 蘇軾與張懷民的關係 蘇軾晚年是如何度過的

蘇軾與張懷民的關係 蘇軾晚年是如何度過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蘇軾(公元1037年―公元1101年)字子瞻或和仲,號東坡居士,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進士及第的蘇軾在宋神宗統治時期,曾經在鳳翔、杭州等地先後擔任過職位,但是在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鬧出的“烏臺詩案”中,因爲被政見不同的官員指責誣陷,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  

蘇軾與張懷民的關係 蘇軾晚年是如何度過的

張懷民像

張懷民字夢得,和蘇軾是同時期的北宋官員,在宋神宗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被貶謫到黃州,比蘇軾被貶的時間晚了三年,開始的時候居住在承天寺(現在湖北省黃岡縣南部)之中。蘇軾和張懷民本來就是至交好友,又因爲先後被貶到黃州,感情更加真摯深厚起來。

蘇軾曾經做過一首《記承天寺夜遊》說的就是他和張懷民的事。這首詩的大概意思就是說蘇軾在明月當空的夜晚裏思緒萬千,突然想起了同在黃州的張懷民,便直接奔承天寺而去。正好張懷民也沒有睡着,兩個人便一起在承天寺夜遊,一邊散步一邊觀察着夜晚裏周邊的景色,從詩詞歌賦談到最後的人生理想,蘇軾感嘆悵然之下作了這首詩,同時也是想表達自己在人生低谷抑鬱之時,感嘆知音難尋從而也間接的表達了自己心中對社會問題的憂慮、對國家統治者的不滿。

而兩人遭遇相似處境相同更讓蘇軾心中升起了惺惺相惜的感覺,變法革新中兩人立場是一樣的,因爲政治原因而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心裏的苦悶是可想而知的。

 蘇軾好學

《蘇軾好學》所介紹的是蘇軾的一個小故事,由這個小故事所引申出來的道理值得我們去深思和學習。  

蘇軾與張懷民的關係 蘇軾晚年是如何度過的 第2張

蘇軾圖片

蘇軾是眉州眉山人,他從前在讀《範滂傳》時候欣賞範滂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法,對他的人生既羨慕又崇拜,很想成爲他那樣的人,有着剛毅正直,不爲權勢所屈服的那種精神,所以一心想要成爲那樣的人。於是蘇軾便詢問他的母親,問他可不可以成爲和範滂一樣的人。他的母親節也是個博覽羣書,十分懂的道理的人,聽他有這樣的想法當然是支持的,便說道,“你若是能成爲範滂那樣的人,我自然可以成爲範母。”

這樣的說法無異於最好的鼓勵,蘇軾十分的心馳神往。後來蘇軾博覽羣書、並且對社會和各種事情都有了自己的認識,並且每天都能寫幾千字的文章。更喜歡像賈誼那樣偉大的人,這時候他才明白《範滂傳》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不禁心生感嘆。後來當他讀到《莊子》這本書的時候,蘇軾心中突然霍然開朗,心中想到從前我讀書以後心中有許多的想法和感悟都說不出來,不能明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思想,直到讀到這本書才明白過來,這本書真是深得我心啊!

蘇軾作爲宋代著名的大文豪、偉大的文學家他的人生無疑是成功的,雖然其中有着許多不爲人知的曲折和苦楚,可是他的卓越貢獻和成就是無法否認的。而他的成功自然離不開本身先天的天賦和後天自身的勤奮努力,和他的成長環境也是密切相關的。

  蘇軾晚年

蘇軾(公元1037-公元1101年)字子瞻,因爲後來曾經在田園間種田所以自己又號稱“東坡居士”。他在詩詞、書法、書畫等各個領域都有着很大的成就,也是北宋時期文學史上成就最高貢獻最大的文人代表之一。蘇軾性格生性豁達,爲人坦率認真,他用自己的詩詞表達了他對人生的感悟和對社會的態度。但是這樣一個著名偉大的文學巨匠他的晚年生活卻有了很大的變故。  

蘇軾與張懷民的關係 蘇軾晚年是如何度過的 第3張

蘇軾雕塑

首先是從煕寧四年(公元1071年)開始,朝堂之上開始發生轉變,革新變法讓蘇軾有些難以接受,他曾經當着衆大臣的面談論革新的不足之處,因爲當時他和朝中許多大臣政見不合,蘇軾只好請求外放,多次到偏遠的地區爲官。

後來1080年所發生的“烏臺詩案”更成了蘇軾人生的轉折點,直接被抓進牢獄幾次差點喪命,後來還是因爲趙匡胤曾經說過不殺賢士這樣的話,蘇東坡這才逃過一劫。他被貶到黃州這樣的偏遠地區,有段時間竟然種田爲生。到了1084年(元豐七年)才離開黃州要到汝州去走馬上任,因爲路途遙遠且手中經費不足,再加上當時他的小兒子又不幸夭折,種種的打擊夾雜在一起也讓蘇軾身心盡疲,他上表請求去常州居住,這才漸漸安穩下來。

蘇東坡後來也在官場上多次起起伏伏,他漸漸的對官場和仕途已經心灰意冷,可惜在公元1097年的時候,已經62歲的蘇軾再次被貶海南。直到宋徽宗大赦天下,可蘇軾年事已高,終於還是在迴歸的途中逝世。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