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武則天上位後,爲何要對科舉制進行改革呢?

武則天上位後,爲何要對科舉制進行改革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武則天即位之初,可謂是內憂外患。一方面要鎮壓國內的反對勢力,一方面要防止敵國入侵。

因此,武則天急需培植親信力量,從而加強了軍事人才的選拔力度。唐代時期的科舉制,可以分爲兩種:制科與常科。制科是由皇帝下令舉辦的考試,在時間上不確定。常科則是通常所謂的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一次。

武則天上位後,爲何要對科舉制進行改革呢?

儘管在唐太宗時期,科舉制已經成形,但也僅限於文科。而武舉制則是在武則天長安二年,即700年才正式出現的。

因此,武則天即位之初,選拔軍事人才的主要手段是開制科。一方面由於制科開得過多過濫,另一方在選拔人才的標準上不科學,太過於偏重於武力,而忽視謀略;因此,最終選拔出來的多爲一些有勇無謀之輩,甚至存在着徇私舞弊,任人唯親的情況的。

武則天上位後,爲何要對科舉制進行改革呢? 第2張

對此,左補闕薛謙光上疏武則天,提出了自己的質疑,他說:“選舉之法,宜得實才,取捨之間,風化所繫。今之選人,鹹稱覓舉,奔競相尚,喧訴無慚。至於才應經邦,惟令試策;武能制敵,止驗彎弧。昔漢武帝見司馬相如賦,恨不同時,及置之朝廷,終文園令,知其不堪公卿之任故也。

吳起將戰,左右進劍,起曰:‘將者提鼓揮桴,臨敵決疑,一劍之任,非將事也。’然則虛文豈足以佐時,善射豈足以克敵!要在文吏察其行能,武吏觀其勇略,考居官之臧否,行舉者賞罰而已。”

薛謙光看來,選拔軍事人才固然是需要的,但是隻考彎弓射箭之類的雕蟲小技,是不可能選拔出優秀軍事人才的。例如,戰國時期的吳起,當有人向他進獻寶劍時,他斷然拒絕。因爲,在吳起看來,一個出色的將領,其首要的職責不是衝鋒陷陣,而是判斷戰爭形勢,從而作出有利於整個軍隊的決定。薛謙光的這種思想,可以歸結爲兩個字,那就是“謀將”。

中國歷史上不乏謀將的典範,例如漢代的張良、三國的諸葛亮。他們雖然不擅長武藝,但是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勝過無數只具有匹夫之勇的蠻夫。

薛謙光的上疏引起了武則天的高度重視。從此後武舉的發展情況來看,“謀將”思想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唐代統治者對於武將的謀略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