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進士科作爲科舉考試科目之一,隋代以後有什麼歷史沿革?

進士科作爲科舉考試科目之一,隋代以後有什麼歷史沿革?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進士科是科舉考試科目之一。始設於隋代,與明經、明法諸科並列,爲常科。試時務策五道,帖一大經。經策全通爲甲第,策通四、帖過四以上爲乙第。高宗時加試雜文,後益重詩賦。宋代熙寧年間廢明經諸科,存進士科,以經義論策取士。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元祐四年(1089)分設詩賦進士和經義進士兩科。宋以後,進士科成爲科舉中唯一科目。明清兩代,殿試分三甲發榜,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進士科作爲科舉考試科目之一,隋代以後有什麼歷史沿革?

由來

唐代時期

進士科始於隋朝,是唐朝科舉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唐時,“進士科”、“明經科”都算是考試科別,明經科考經學和時務策。進士科除考經學和時務策以外,還要“加考詩賦”。歷史學家經過考證後隋朝沒有任何關於進士科的證明,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四節:“科舉以進士科爲主,考試詩賦,以聲病對偶定優劣,完全着眼於文字形式方面。”

進士科在唐代特受重視,《太平廣記》卷一七八引唐李肇《唐國史補》:“進士科,始於隋大業中,盛於貞觀永徽之際,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爲美。”唐科舉考試內容,本爲時務策五道,貼一大經。

永隆二年(681年),考功員外郎劉思立謂“進士惟誦舊策,皆無實才”,乃加試雜文二篇(詩賦)。後考文者以聲病爲是非,應試者潛心詞章,論者常譏爲浮薄。依據清徐鬆《登科記考》卷十四記載,孟郊於貞元十二年(796年)登進士第,時四十六歲。

唐人科舉,進士科最難,明經科較易,因此唐人有諺雲:“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說:三十歲考上明經科,已算是年老,而五十歲登進士第,尚屬年輕。難怪孟郊四十六歲登上進士榜,高興的心情,從其《登科後》一詩來看,幾乎把幾十年爲仕途的努力和艱辛,都一掃而空。

進士科作爲科舉考試科目之一,隋代以後有什麼歷史沿革? 第2張

因爲進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難,一般每次只取二、三十人,僅是明經科的十分之一,故此最爲尊貴,地位亦成爲各科之首。也因此,時人稱進士及第者“白衣公卿”。

在唐朝,進士考試可以在考前公開推舉,稱作“通榜”。因此凡是應進士舉的人,常常將自己的作品送給朝中有文學聲望的人看,希望通過他們宣揚自己的名譽,甚至推薦給主考官,這就是“溫卷”。而二者之間的關係稱爲“知己”。在唐朝,進士及第後,要到吏部進行關試,才能得到官職。

宋代時期

宋代以前,進士只需要通過在尚書省舉行的“省試”。宋代以後其他科目多僅存空名,進士科遂成爲科舉制度中的惟一科目。進士一律要經過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一關覆核和決定名次。宋仁宗時,曾發生一名通過省試,但在殿試被黜落的考生憤而投奔西夏。自此以後殿試都只定名次,而不會黜落考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