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中國曆朝歷代科舉考試的特點 科舉制度的演變

中國曆朝歷代科舉考試的特點 科舉制度的演變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它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爲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爲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係的發展變化,爲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三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爲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

  唐代科舉特點:科目繁多重詩詞歌賦

唐代科舉的一個非常顯著特徵就是進士科的崛起,併成爲了士子出身人仕的首要途徑。進士科考試在唐代趨向於以詩賦爲主,不僅如此,應進士科者將自己的文學創作擇優編成文卷,投獻給當時達官貴人或文壇名人求得他們賞識推薦,以提高知名度和及第機會,這種習尚稱爲行卷。

中國曆朝歷代科舉考試的特點 科舉制度的演變

  宋代科舉特點:輕視詩詞重視實際能力

殿試策論因時間限制等原因,多數情況下文采一般。但它作爲文學體裁,其中也不乏佳作。由於宋代文官政治的實行,大批文人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他們不僅在政治上有發言權,在文壇上也是左右風氣的領袖人物。因此,宋代文人多爲官僚、學者、文士的複合型人才,其知識結構遠比漢唐廣博宏大。

  明清科舉特點:八股取士重文章格式

明清科舉考試,皆以八股文爲主要內容。八股文的字數每多變化,明《四書》的題目規定要寫二百字以上,《五經》的題目規定要寫三百字以上。應試者爲求勝出,往往愈寫愈多,到了清康熙四十三年,始規定每篇八股文不能超過七百字,以後即奉爲定則。僅就八股文的形式而言,其內容也自有一定之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