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朝的科舉是怎麼樣的:她改變了中國的科舉制

唐朝的科舉是怎麼樣的:她改變了中國的科舉制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武則天很重視科舉,這和她的經歷有關。唐朝前期還有貴族政治的殘餘,朝廷內有關隴集團,朝廷外有山東舊貴族勢力。武則天呢,武家是小姓,被貴族們瞧不起,武則天全靠自己的力量逐漸走上高位,在這個過程中她沒少和關隴集團對抗,甚至出現了雙方對罵的熱鬧景象。武則天上臺後,特別注意扶持中低級官員,提拔庶族人士,用來取代舊有的權貴階層,所以她對科舉十分重視。她對中國科舉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這體現在對科舉的三項改革上。

一、鞏固殿試

武則天之前的科舉,主要由官員負責組織考試、發榜,考生和皇帝不直接見面。但是從唐高宗開始,開創了一種新制度——殿試。皇帝當主考官,在大殿上親自選拔人才。既然有官員負責考試,皇帝親自主持考試又有什麼意義呢?這個意義是非同一般的。爲什麼呢?在中國人的倫理觀念中,除了父子、母子關係之外,最親密的關係,就是師生關係了,所謂“一日爲師終身爲父”,師生關係是一輩子的關係。由皇帝主持考試,就意味着參加考試的人都算作“天子門生”,這樣除了冷冰冰的君臣關係之外,考生與皇帝之間還能建立起一種溫情脈脈的師生關係,從而拉近了考生與皇帝之間的距離。這些青年才俊都是國家未來的希望,長治久安就指望他們呢。  

唐朝的科舉是怎麼樣的:她改變了中國的科舉制

  圖片來源於網絡

《舊唐書》記載,唐高宗在顯慶四年(659年)春季親自主持考試,在九百名考生中選拔了張九齡等青年才俊,這算是中國殿試之開端。但是人們總說武則天是這個制度的創立者,爲什麼呢?因爲唐高宗這次考試是臨時舉措,沒有形成制度,而武則天則把這件事制度化了,規模也更大。武則天做事很認真,一個個考,一考就是好幾天,可謂盛況空前,從此殿試就成了慣例。所以《冊府元龜》和《資治通鑑》都說,殿試是武則天創造的。此後歷朝歷代皇帝都舉行殿試,進士們也自豪地說自己是“天子門生”。

二、開設武舉

一說武舉,武狀元,好多人就想到蘇乞兒。武舉的創辦人就是武則天。武則天時期,國家承平日久,老百姓習慣太平日子了,很少有人懂得打仗,再加上府兵制也逐漸瓦解,所以平民很少接觸軍事訓練,國家兵源質量堪憂。幾次邊境戰爭都體現出軍隊戰鬥力開始下降,這不是個好兆頭。 

而且還有一件事曾經刺激了武則天。武則天曾經組織羣臣舉辦射箭比賽,而且還設立了獎金。沒想到最終拿了前幾名的都是番將。什麼叫番將?就是在唐朝、武周擔任將領的漢族以外的人。唐朝歷史上有很多番將,他們是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射箭比賽的總冠軍是泉獻誠,高麗人。高麗民族自古以來善射,泉獻誠也不例外。拿了冠軍,泉獻誠卻沒有表現出高興來。他對武則天說:“請陛下以後停止舉辦這種比賽吧。您舉辦比賽,拿名次的都是番將,外敵聽說了,一定就知道中原尚武精神已經敗落,就會產生輕中華之心。所以,以後還是別辦了吧。”  

唐朝的科舉是怎麼樣的:她改變了中國的科舉制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武則天聽了他的話,恐怕多多少少都是有些尷尬的,射箭比賽就此停辦了。可是問題在於這屬於鴕鳥政策啊,不辦比賽了,眼不見心爲淨了,可是尚武精神敗落這事還是存在,該怎麼辦呢?武則天一直掛念這事兒,而且幾次邊境戰爭的確體現出軍隊戰鬥力下降,武則天真的着急了。武舉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開始舉辦的。根據《通典》的記載,武舉是長安二年(702年)開始舉辦的,考試程序和科舉是一樣的,內容則涉及射箭、騎術、負重、槍術等,還要看身材和口才,嘴笨還不行。舉辦武舉的目的和科舉一樣,都是鼓勵年輕人投身其中,去練武,去參軍。以前靠考試就能當官,現在靠考試也能當軍官啦。武則天就是這樣培養尚武風氣的。武舉的舉辦應該說是相當成功的,後世歷朝歷代也延續了這個考試,而且武舉還真的是能培養出傑出人才的。不說別人,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的一號功臣、唐朝的再造之臣——就是靠武舉選出來的。他身高一米八以上,而且一身好武藝。一個郭子儀,就足以證明武舉的價值。

三、加試雜文

唐代文學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巔峯,人們常說“唐詩宋詞”就是誇讚唐、宋兩個朝代文學的興盛。其實不論是唐還是宋,文學的興盛都和武則天密切相關。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武則天進行了科舉改革,大大促進了知識分子文學創作的積極性,改變了整個社會風氣。唐代乃至後世的文學發展都要給武則天記一功。 

武則天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她規定進士加試雜文,這促使青年學子在文章方面傾注了極大的心血,帶動了整個社會風氣的轉變。《通典》裏有這樣一段話,可以看出武則天的改革帶來的巨大影響:“太后頗涉文史,好雕蟲之藝。永隆中,始以文章選士。……父教其子,兄教其弟,無所易業。大者登臺閣,小者仕郡縣,資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是以進士爲士林華選。”也就是說,從武則天時期開始,天下讀書人都希冀以文采通過考試,獲得榮華富貴,就連五尺童子,也恥於不通文墨。從此以後,科舉尤其是進士科獲得了極大的發展。進士們的大名和他們的文章,往往可以十幾天就傳遍全國,傳播速度可見一斑。天下人都仰慕他們,可以說一旦考中進士,光宗耀祖,一切都有了,雁塔題名,曲江宴飲,風光無限。到了唐朝後期,唐宣宗都羨慕進士,甚至在大殿柱子上書寫“鄉貢進士李某”,意思是他當個進士多好。您瞧,這就是進士的威力。  

唐朝的科舉是怎麼樣的:她改變了中國的科舉制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到了宋代,宰相中百分之九十都是進士出身,官僚政治完全取代了貴族政治,科舉功不可沒。後來進士們受歡迎到什麼地步呢?誰考中進士,誰就是鑽石王老五。每年發榜的時候可熱鬧了:裏面一圈是考生,翹首以盼,等着發榜。外面一圈是各府的家丁,膀大腰圓的,幹嗎呢?等着抓人呢。一揭榜,一旦某個考生高興地說我中了,立馬撲上去,往轎子裏一塞,擡回府裏。幹嗎?給我家小姐當女婿。什麼出身、籍貫,一概不問,只要是進士就可以。所以鬧出過笑話,有一次發榜,一個大戶人家抓住一個新科進士,人長得也帥氣,進入府中,主人趕緊出來行禮說,我家有小女,年齡和您正匹配,想嫁給您,尊意如何?年輕人從容淡定,謝謝您的美意,沒問題,就有一樣,等我回去問問我老婆。有婦之夫你們給擡來幹嗎?急啊,都來不及問!宋朝人把這種行爲叫作“榜下捉婿”。“捉”,這字多形象啊。

科舉能如此發展,武則天功不可沒。大家熟知的那些唐代大文豪,絕大多數都是武則天以後的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韓愈、賀知章等。武則天以前呢?您可能最多說出個“初唐四傑”來,爲什麼?這與武則天對文學的重視密切相關。所以,唐詩宋詞,這個中國文學史上的輝煌,是武則天留在這個世界上的印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