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古代科舉能夠改變命運 科舉真的有那麼難嗎

古代科舉能夠改變命運 科舉真的有那麼難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考試選官的制度,即科舉制度,存在了1300多年,影響非常深遠。

“朝廷是天社郎,晚上是天子堂”,正是科舉制度讓社會各階層能幹的學者公平地共同參加考試,這樣才能施展才華,進入上層社會,改變命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古代科舉制,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科舉能夠改變命運 科舉真的有那麼難嗎

一、報考指南

根據科舉制度發展後期更完備的制度(參照明清時期),考試共分四級:童生試(也叫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首先,童生試是科舉的入門考試,考試通過後童生改稱生員,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秀才,過了童生試,纔算站在了科舉入仕的起點。

但是,如果像《儒林外史》裏的范進一樣,一直到50多歲仍是生員,又沒有那個遇到“同病相憐”的周進的運氣,那基本就告別仕途了。

成爲秀才後就能考鄉試,鄉試每三年在秋天舉行,又稱秋闈,錄取的榜單稱“金榜”,考中稱舉人,第一名叫解元。根據記載,全國每次錄取舉人1000多人,放到現在,可能已經差不多是上清華,北大的水平了。

會試每三年在京城舉行,因爲在春天舉行,又稱春闈,錄取的榜單又稱“杏榜”。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纔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爲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如果能一路挺到殿試,就是科舉考試中的佼佼者了。殿試由皇帝主試,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爲進士。殿試有三甲。第一甲稱進士及第,第二甲稱進士出身,第三甲稱同進士出身。第一甲的第一名就是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稱鼎甲。

二、複習指導

從大處講,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訴求,因此,不同時代的科舉考試也有自己的獨特內容。

古代科舉能夠改變命運 科舉真的有那麼難嗎 第2張

唐朝科舉的內容很豐富,常設科目主要有明經(經義)、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學),武則天時期還設武舉,展現了唐朝恢弘多彩的氣象,可以說是全面發展了。還有清代後期,因爲近代化的需要,也在科舉中加入翻譯,經濟等學科,展現了社會變革時期的風向。

從小處講,最大的領導還是皇帝,因此,不同時代的科舉考試也體現着皇帝獨特的喜好。

在宋代,偏愛青花瓷,詩寫得極好,獨創瘦金體的“藝術大咖”宋徽宗,成立了專門的世界上最早的美術專業學校——畫院,還於崇寧三年(1104)設立了畫學。宋徽宗出過不少有意思的考試題,如“蝴蝶夢中家萬里”,奪魁者王道的蘇武思鄉圖,多少年來仍被作爲美談。

三、就業指導

秀才不能做官,只有考中舉人,才真正能算是踏入仕途。舉人可以享受國家補貼,還可以做一下縣丞、縣令一類的小官,但大多都僅限於小官,想要出人頭地,做上大官,還得往上考。

考中進士,基本就可以做到中央官職,或者地方的高級官員了,此後,只要工作不要老是划水,不犯大錯,升遷也會相對容易,有能力的可以混到朝廷大員,甚至拜相開府;稍平庸點,或是陷入黨爭的,被髮配到地方,做個太守,若是有歐陽修那樣“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悠閒自在,處處都能發光發熱的覺悟,也是不錯的歸宿。

四、潛規則提示

即使是最爲嚴肅的科舉考試,也難免會有一些衆人皆知的“潛規則”。

古代科舉能夠改變命運 科舉真的有那麼難嗎 第3張

“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這兩句詩都出自唐朝有名的干謁詩。幹,在古文中有求取的意思。所謂干謁,就是投詩拜謁名臣及考官,展現才華。這種明目張膽地投詩確實是能夠影響科舉結果的,此過程在唐代被稱爲“溫卷”。

除此之外,考官也會對考試結果產生影響。在蘇軾的弟弟蘇轍爲紀念他而做的《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中,就記載過歐陽修因爲看不到名字,錯以爲自己所看好的第一名爲大弟子曾鞏,爲了避嫌,將其改了位次,結果此人爲蘇軾的故事。再比如明正德三年(1508),內閣有意逢迎劉瑾,特擢用陝西人呂木冉爲狀元。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明年此日青雲去,卻笑人間舉子忙”,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除科舉以後的許多年,也依然有莘莘學子爲考試忙碌着。千年的“考試傳統”已經給中國人形成了思維定式,一個是“讀書改變命運”,另一個是“努力是人生最寶貴的通關鑰匙”。這是一個美麗的思維定勢,它使在案前讀書的人們充滿希望,也使中華文脈能生生不息,中華民族能自強不息。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