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清朝科舉制度是怎麼樣的?清朝科舉制度的利弊分析

清朝科舉制度是怎麼樣的?清朝科舉制度的利弊分析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清朝科舉制度是怎麼樣的?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清朝科舉制度的利弊分析,感興趣的朋友就快來一起看看吧。

清朝科舉制度是選拔人才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清朝要想參加由國家舉辦的正式科舉考試必須要先參加科舉的初試,而科舉的初試中一共有三個環節的考試。

首先是童試,童試成功者,便可以進入督學考試,在這場考試中合格的就是秀才。這個過程就是初試中的歲試。之後還要參加三年一次的科試,在完成了這一考試環節後才能正式報考科舉考試。

清朝科舉制度正式的考試分爲三個階段,先進行的是鄉試,鄉試三年才舉辦一次,參加此次考試的都是秀才,而秀才也是通過當地的科試而選拔出來的。只有成績好的纔會被推選去參加鄉試,在鄉試中考取了一定的名次後,第二年就可以參加會試,參加會試的必須是舉人,舉人就是在鄉試中考試合格的學員。

清朝科舉制度是怎麼樣的?清朝科舉制度的利弊分析

會試要進行兩次的考試,在第一次考試合格後不久還會有複試,只有複試合格才能進入殿試,殿試就是科舉制度的最後一道關卡了,而且殿試是由皇帝親自考覈 ,通過者就可以直接進朝做官了。殿試只有貢士才能參加,貢士就是在會試考試中合格的學員。

清朝科舉制度考試內容以儒家經典爲主,考查的題目以寫作爲主,包括唐朝以及漢朝多個朝代的文學作品。涉及範圍較廣泛,對考生的能力要求很高。八股文是考試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佔考試中很大的比重。清朝科舉制度是十分嚴密的,通過層層選拔,只有最優秀的人才能通過清朝科舉制度下的考試。

科舉制度自從產生到它被廢除,存在一千三百多年,黑格爾曾說“存在即是合理”,既然科舉制能夠存在這麼長時間,必然有它的優點。但不可否認,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因此,科舉制也必然存在弊端。那麼科舉制服的利弊分別是什麼呢?

科舉制度是隋文帝根據前朝歷代官員選拔制度的利弊創新的一種新的人才選拔制度。它是通過公平公正的考試方式選拔人才,這使得廣大有志青年有了施展才華的平臺,同時科舉考試選拔的人才爲皇帝直接任命,有利於皇權的集中,並且消除了魏晉時期世族大家把持朝政的威脅,鞏固了統治階級地位,促進國家安定統一。

科舉制的優點還有就是因爲它不限制參加科舉考試的對象,在全國範圍內掀起讀書狂潮,促進我國古代教育的發展。而且營造了濃厚的藝術氛圍不斷的豐富着中國文化。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每個朝代都有它的盛行的、巔峯的文學。科舉制度帶來的全民學習,出現了一批又一批文壇巨匠,極大的充實了中國傳統文化。

清朝科舉制度是怎麼樣的?清朝科舉制度的利弊分析 第2張

說過了科舉制度的利,那它的弊在何處呢?縱觀歷史,科舉制度的不斷髮展,到了明清即封建社會後期,政府採取八股取仕,科舉制的弊端就日益顯現。八股文,有着嚴格的固定格式,而且所考內容僅限於儒學經史,這些都嚴重束縛了考生的創新思想,成爲鉗制知識分子思想的枷鎖,扼殺了創新能力。

八股取仕嚴重禁錮了知識分子思想的進步,從而導致科學技術的發展停滯不前,也使得中國從此落後於世界文明潮流。因此從科舉制度的利弊中看出,社會需要發展,新事物必將代替舊事物,科舉制度也將會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