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封建科舉制度的利與弊,嚴復如何被逼去參加科考的?

封建科舉制度的利與弊,嚴復如何被逼去參加科考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很多青史留名的事都是落榜生乾的。蒲松齡屢試不第,直到71歲才成爲“中專生”(歲貢生);左宗棠三次參加“研究生”(進士)考試都是名落孫山;王國維更是數次參加科舉,無一成功。一個人的能力、成就與學歷未必能畫等號,但封建時代的士子依然對科舉趨之若鶩,連嚴復也不例外。

封建科舉制度的利與弊,嚴復如何被逼去參加科考的?

1866年,因父親早逝,家裏失去經濟來源,13歲的嚴復被迫放棄家人之前爲他安排的考“研究生”然後做官的道路,進入福州船政學堂的前身“求是堂藝局”讀書。這類學校的等級和科舉之路相差甚遠,類似於今天的職業中專。幸好,嚴復很聰明,又肯下苦功學習,成績一直遙遙領先。1877年,他作爲優秀畢業生公派至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留學。其間,嚴復的品德和才華非常突出,學校負責人特意向中國留學生的監督提出了通報表揚。

嚴復不僅學業過人,更有着在當時非常罕見的國際視野。留學期間,他不僅注意到西方的船堅炮利,也留意了西方在社會制度、文化教育、思想觀念等方面的開放,認爲正是這種開放促成了他們的富強。當時駐英大使郭嵩燾對嚴復也極爲欣賞,兩人第一次見面,郭就在日記中說與嚴復交談“最暢”,並認真記下了談話內容。不久的一次聚會中,嚴復談到自己對聲學、光學的新認識,郭深以爲然。第二天,郭特地邀請嚴復再到使館暢談,嚴復說到自己對西方社會的觀察,郭更是驚訝不已,並給友人寫信說“出使茲邦,惟嚴若能勝其任”,又在日記裏記載“又陵才分,吾甚愛之”,去海軍學院遊覽時,還專程到嚴復的宿舍拜訪他。

封建科舉制度的利與弊,嚴復如何被逼去參加科考的? 第2張

1881年,李鴻章建立北洋水師學堂,嚴復應邀出任總教習,並很快顯示了自己的治事之才。在他的主持下,北洋水師學堂的學制、課程設置和教學環節直接學習英法等國,並特別注重將理論與實際結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1884年第一屆學生畢業,李鴻章派人會同英俄兩國海軍對他們進行考試,學生們表現極好,時人普遍認爲北洋水師學堂的教學質量甚至超過了當時歐洲同類學校。

出人意料的是,有着如此卓越才華和能力的嚴復,卻總想圓自己的“研究生”夢。剛從英國回來,他就拜桐城派文學家爲師,認真學習古代經典,並練習做八股文的方法,精心準備“考研”。1885年第一次科考落第後,他沒有死心,1888年和1889年又先後兩次參加順天鄉試,仍然空手而回。1893年,已經40歲的嚴復再度回到福建,踏入考場,最後還是一敗塗地。也許是覺得自己的考運實在太背,此後嚴復正式退出科舉。

嚴復特別看重“研究生”學歷,有深層的原因。嚴復學貫中西,但僅僅因爲不是“正途”出身,又不願接受李鴻章的幫助成爲其門生,始終得不到重用。當時一同留學的劉步蟾、林泰曾等人都做到了海軍的艦長,而他居然只是水師學堂的總教習,這讓嚴復心裏大不平衡,於是便希望借科考鍍金,改變官運。

本已出類拔萃的人才,爲了得到一個更好的職位,卻不得不參加“研究生”考試,謀一個做官資格,那個時代人才選拔制度之可笑由此可見一斑。

在清代,中了進士、碌碌無爲卻得到了高官厚祿的比比皆是,沒有中進士、滿腹才華的人卻常常無人欣賞。因爲民心對官員職位的升降幾乎完全不起作用,有權制定頂層規則的統治者思考得最多的不是如何善待傑出人才,使社會變得陽光燦爛,而是怎樣以權謀私,爲自己和家人撈足好處。正因爲統治者有這樣的心態,國家的一些骨幹制度往往極具惰性,千百年難得改變一回。像左宗棠那樣,落第之後有大佬反覆舉薦,終於平步青雲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

嚴復面對的困境,與其說是其個人的尷尬,不如說是反文明的制度缺陷導致的悲劇。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