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德國施裏芬計劃簡介 施裏芬計劃爲什麼會失敗?

德國施裏芬計劃簡介 施裏芬計劃爲什麼會失敗?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施裏芬計劃的內容是什麼?施裏芬計劃失敗的原因是什麼?這就爲你介紹:

施裏芬計劃名詞解釋

施裏芬計劃爲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德國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施裏芬擔任總參謀長期間(1891年至1906年)提出,德國總參謀部所制定的一套作戰方法。其主要目標爲在未來的戰爭中,應付來自德國東西兩面的兩個敵國—俄國與法國(英法聯軍)的夾攻。

德國施裏芬計劃簡介 施裏芬計劃爲什麼會失敗?

施裏芬計劃可以看成是日後的閃電戰的雛形,也可以說,施裏芬元帥也就是閃電戰計劃的初步提出者,他認爲,在戰場上用炮火掩護步兵衝鋒的做法可以迅速打擊敵人,這種施裏芬計劃的提出使得德軍在一戰前期迅速攻入法國。

施裏芬計劃的內容

“施裏芬計劃”的主要目標自然是法國。普法戰爭失敗後,法國爲抵禦德國進攻,從瑞士阿爾卑斯山開始,經貝耳福、厄比納爾、土爾和凡爾登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堡壘,僅僅在厄比納爾和土爾之間留有豁口以通法德邊境,並在豁口的兩翼部署了密集的交叉火力,因此”施裏芬計劃”的中心與重點,便是如何繞過法國漫長而堅固的防禦體系直插內地。

“施裏芬計劃”基本內容是:將德國全部作戰兵力分爲對俄國的東線和對法國的西線。其中,西線部隊79個師,東線部隊則僅設 10個師夾雜一些地方部隊。東西線兵力分配比例大致爲1:8。

西線又分爲左右兩翼,右翼部隊爲68個師,左翼部隊11個師,比例又是1:8,左翼部隊中一部分配在凡爾登中央地段,這裏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僅僅135英里)也是法國對德防禦體系的重心所在。

其餘則部署在長達240公里的的法德邊境線上。西線中的右翼,是德國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國贏得戰爭勝利的關鍵。

按照“施裏芬計劃”,一旦戰爭打響,東線德軍部隊以其少數兵力與奧匈帝國軍隊遙相呼應,牽制俄軍,目的在於將俄國限制於東普魯士邊境。

與此同時,集結於西線的右翼以凡爾登地區爲軸心向西南方向旋轉,取道歐洲的中立國比利時,由比法邊界進入法國,在穿越比利時平原、橫掃法國沿海後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包圍巴黎,繼而向東,從法軍背後包抄其主力。而西線的左翼的任務,便是誘敵並抵禦法軍主力的攻擊。

德國施裏芬計劃簡介 施裏芬計劃爲什麼會失敗? 第2張

施裏芬計劃的結果

施裏芬制訂的戰略,包括一支十萬人的英國遠征軍“和法國人協同作戰”在內。考慮到俄國的原始鐵路系統會造成蝸牛般步伐的動員,施裏芬只在東線安排十個師以推遲沙皇部隊的前進,直到法國被壓倒爲止。

1913年,80歲的施裏芬臨終時仍一再叮囑:“仗是一定要打的,只要確保右翼強大就行。”儘管這一臨終囑咐隨着德國悲劇的落幕而成爲軍事史上的名言。

施裏芬計劃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從1905到1914整整10年中,德國在表面上是強盛繁榮,實際上則外強中乾。

威廉二世好大喜功,一方面與英國之間進行海軍造艦競賽(最後被證明也只能依賴潛艇戰),另一方面對於戰力也未作合理的分配與動員。所以到1914年開戰時,法國徵集了其全部適齡壯丁的80%,而德國僅僅徵集了50%。

法國全部軍事人力僅爲德國的60%,法國能動員62個師,而德國也不過87個師。這個責任當然是威廉二世和其政府所應負的,不過小毛奇(甚至施裏芬)也未嘗沒有責任。

繼任者小毛奇在這10年內可以說是生活在一種矛盾之中,他明知世界情況正在改變,施裏芬計劃即令在戰略(先西后東)毫無缺點,也不可能完全適應10年後的情況:一戰中塹壕戰的廣泛應用,足以大大滯緩西線德軍的推進速度,步兵與炮火在堅壁清野與機槍面前相當無力,在坦克爲代表的機械化部隊推進之前,一戰被證明防守是易於進攻的。

另一方面他又沒有能力來做徹底的改變,同時他對於威廉二世的政策也沒有任何影響力。所以,他只好得過且過,苟延歲月。

德國施裏芬計劃簡介 施裏芬計劃爲什麼會失敗? 第3張

在戰爭前夕,他已經66歲,並患有嚴重的神經衰弱症,體力早已不支。他聽從醫師的忠告正擬向德皇乞骸骨告老還鄉,哪知道造化弄人,戰爭就在此時爆發,於是遂決定了他要扮演這個悲劇角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