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鐵血政策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形成的 發展的歷史是什麼樣的

鐵血政策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形成的 發展的歷史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背景

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各封建戰勝國在維也納召開會議。維也納會議決定組織德意志邦聯以承接被法國在戰爭中徹底摧毀的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邦聯包括力量較強的奧地利、普魯士和其他小邦共34個國家和4個自由城市。

但這個邦聯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各小國仍然具有完全獨立的主權,有各自獨立的政府和軍隊,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關稅政策以及不同的發展水平。實際上,所謂邦聯,只不過是封建帝國的最終表現形式而已。由於分裂不利於自由經濟發展,從而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因此德國統一成爲了德意志資產階級的要求,成爲了歷史必然趨勢。

鐵血政策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形成的 發展的歷史是什麼樣的

形勢顯然對當時具有較強的兩個大國有利,那就是奧地利和普魯士。奧地利想以自己爲中心來統一德國(所謂“大德意志”),並希望把普魯士與別的小國一樣,包括在內。而俾斯麥心中的以普魯士爲中心的統一則不同,他計劃要在統一的國家中排除奧地利(即“小德意志”)。

50年代初,普奧爭霸中奧地利處於較優勢地位。1848年革命後,普魯士趁機意欲統一。

1850年5月,奧地利在法蘭克福召集全德代表會議,會議在奧地利的操縱下要求恢復全德議會,並由奧、普輪流擔任主席。普魯士拒絕。奧地利聯合他國威脅普魯士。普魯士最終妥協。普魯士稱其爲“奧爾米茨之辱”。此事件加劇了普奧關係惡化。50年代末,普魯士與衆多德意志小邦發展了經濟聯繫,建立“關稅同盟”。並利用1859年法、意與奧地利打仗的機會,企圖迫使全德議會交出領導權。

19世紀中葉,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迫切要有一個統一的國家,結束封建城邦割據。這是和全民族的利益一致的。但是怎樣實現統一呢?當時存在着兩條不同的路:一條是由中產階級領導的,通過自下而上的革命,推翻各邦王朝,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共和國,另一條是容克地主階級領導的,通過王朝戰爭,自上而下地建立統一的君主國。

1862年9月30日,出任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還不滿一週的容克政治家俾斯麥,在普魯士議會的“預算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發表了一篇鼓動性的講話。他要求普魯士內部停止對抗,“聚集力量”共同對外。他在講話中宣稱:“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用說空話或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

統一德意志依靠“鐵和血”,即憑藉戰爭暴力,這是俾斯麥的綱領和信條。他出任宰相後,根本不聽議會那一套空談,他不理睬議會多數派,否決政策撥款,也不理睬他們的指責,獨斷獨行,擅自支付經費,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改革。

在“德意志民族利益”的口號下,他先後發動了對丹麥、奧國、法國的戰爭,終於以“鐵和血”擊潰阻礙德國統一的國內外反動勢力,完成了德意志統一大業,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國的成立。

列寧指出:“俾斯麥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歷史上進步的事業。”

歷史

進攻丹麥

1862年9月,俾斯麥擔任首相之職時,正是普魯士軍事力量處於上升時期,這正好爲他的鐵血政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俾斯麥深知,議會裏的資產階級議員有着很強的軟弱性,沒有勇氣對抗政府,所以,爲了更有效地實行“鐵血政策”,他乾脆一腳踢開議會,在議會指控政府“違背憲法”的情況下,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公開表示:“衝突在所難免,在衝突中最有力量的方面,一定獲勝!”同時,他還知道,一旦自己的“鐵血政策”得到最後勝利,取得了全德的統一,那麼,這些嘰嘰喳喳的資產階級議員就會立刻拜倒在他的面前。

鐵血政策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形成的 發展的歷史是什麼樣的 第2張

俾斯麥“鐵血政策”的第一步,就是向丹麥進攻。

1863年末,丹麥合併了屬德意志邦聯的施列斯維希和霍爾施泰因。次年初,俾斯麥以此爲由對丹麥作戰。奧地利亦隨之參戰。丹麥以4萬士兵對6萬聯軍,結果戰敗。普魯士得到了施勒斯維希。奧地利也得到了霍爾施泰因。

普奧戰爭

第二步就是挑起對奧地利的戰爭。打敗丹麥後,俾斯麥調轉槍口,對準了奧地利。

但打敗奧地利並不象打敗丹麥那樣容易。於是俾斯麥先聯合意大利,意大利因在威尼斯地區與奧地利有嚴重衝突,所以馬上答應了普魯士的請求,雙方結成反奧聯盟。然後,俾斯麥三次親往法國,假意許諾拿破崙三世,打敗奧地利後,讓法國得到一份領土報酬。這樣,穩住了法國。

做好了這些後,俾斯麥一再挑起摩擦,要求奧地利將不久前從丹麥手中得到的霍爾施泰因讓給普魯士,同時提出改革德意志聯邦法案,以期排除奧地利在整個德意志的影響。奧地利當然不答應,於是就聯合不少德意志小邦反對普魯士。普奧戰爭爆發。

鐵血政策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形成的 發展的歷史是什麼樣的 第3張

1866年6月,奧軍28萬人對付普軍25萬人,7月3日,雙方主力集結於薩多瓦村附近展開決戰,俾斯麥下決心一舉擊潰奧軍,並自帶毒藥,準備一旦失敗就服毒自殺!結果,普軍獲勝。

10天后,普軍逼近奧地利都城維也納。在包括國王在內的多數人提議一舉攻入奧都維也納時,實際而有政治遠見的俾斯麥拼命抵制,他估計到法俄會出面干預,另外,他一旦和奧地利簽訂寬鬆條約,那麼未來奧可能成爲德潛在盟友。果然,拿破崙三世出面進行了調停,雙方達成協議。奧地利被迫宣佈退出德意志。這樣,普魯士就統一了德國整個北部和中部地區,建立北德意志聯邦。

普法戰爭

北德意志聯邦建立後,只有德意志南部緊鄰法國的四個邦國(巴登、符騰堡、巴伐利亞、黑森-達姆施塔特)仍舊保持着獨立。俾斯麥想兼併這四個邦國,但他知道,法國一定會干預,導致德國的統一難以實現。

所以,俾斯麥“鐵血政策”的第三步,就是進行普法戰爭,打敗法國。

鐵血政策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形成的 發展的歷史是什麼樣的 第4張

在1870年,以“埃姆斯電報”事件爲導火索,污辱法國,向法國挑釁,拿破崙三世向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爆發,色當一役中,普軍大獲全勝。普魯士軍隊開進巴黎附近的凡爾賽,並在凡爾賽宮,宣佈以普魯士爲首的德意志帝國成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爲德意志帝國皇帝,俾斯麥爲帝國宰相。德意志的統一最終實現。這就是“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鐵血政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