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世界史:1917年俄國革命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世界史:1917年俄國革命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17年俄國革命是1917年於俄國發生的一系列革命運動的統稱,這些運動最終推翻了俄羅斯帝國並建立了蘇維埃俄國。在1917年3月(儒略曆2月)的第一次革命使得羅曼諾夫王朝被推翻,臨時政府掌權。同年11月(儒略曆10月)的第二次革命使得臨時政府遭推翻,被布爾什維克(共產)政府取代。

世界史:1917年俄國革命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

從二月到十月的俄國革命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是一次革命,是"一次革命的兩個階段"。不能把二月革命同十月革命截然分開。導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主要原因是同一的。1917年俄國革命的原因是複雜的、多方面的。

人們習慣於把革命前的俄國稱爲沙皇俄國,也簡稱沙俄。這個簡略的稱呼其實鮮明地反映了位於歐洲東部地區俄國曆史的實質與特點。沙皇專制制度是舊俄羅斯的基本制度。沙皇既是世俗皇帝又是俄國希臘正教的最高首領,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和主宰。沙皇不僅凌駕於農民、貴族和羣臣之上,而且也凌駕於法律和信仰之上。沙皇的個人意志、他的詔書和命令具有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他獨攬國家的全部事務,不受監督,對法律、人事、經濟政策、軍事戰略以及私人訴訟都有最後的裁決權。俄國的沙皇專制制度經歷了一個不斷髮展與強化的過程,到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期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尼古拉一世從思想理論上把希臘正教、獨裁和大俄羅斯民族主義緊密地結合爲一體,實行嚴密的警察統治,禁止任何異議或不滿的批評,書報檢查十分嚴厲,嚴密監視大學,連哲學課也被禁止。政府還千方百計阻止國人出國旅遊,來往旅客和出國留學都要嚴格審查。這種無限制地干預一切的君主專制制度完全變成社會發展的障礙,特別是西方國家建立了民主政治制度以後,它就同現代化的歷史趨勢全然相牴觸了。正如列夫·托爾斯泰在1902年所指出的:"君主制是一種腐朽的形式",這種制度建立;企圖阻止人類不斷前進的癡心妄想"之上。

對於沙皇專制制度,可以看到大量的研究論著。這裏只想指出這個制度的兩個重要特點。

世界史:1917年俄國革命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第一,國家農奴制度。過去我們說過,俄國的封建制度不同於西歐的地方就是沙皇專制制度同落後的封建農奴制度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沙皇專制制度是俄國封建農奴制度的上層建築,以人身依附爲基本特徵的農奴制度是沙皇專制制度的經濟基礎。這裏還要指出,正因爲這一點,俄國的農奴制度便是一種國家農奴制的形態。沙皇不只本身是最大的地主、是貴族農奴主的最高政治代表,而且以沙皇爲主體的國家就是一個大農奴主的莊園。構成全國人口最大多數的農民是社會財富的主要生產者,也是國家剝削和壓迫的主要對象。國家不僅收取農民人頭稅,而且還管理着將近一半的叫做國家農民的農業人口。國家農民實際上也就是國家農奴。屬於貴族的農奴不僅每週要給主子進行3~4天的強制勞動,而且國家用法令保護貴族對農民享有很大的特權。貴族甚至可以拆散農奴的家庭或將農奴送進監獄。俄國的農民完全被束縛在貴族的莊園和村社的土地上,沒有人身自由,進城要帶證件,農民要成爲其他階級是很困難的,除非給國家服兵役取得了軍功。

俄國有一種爲國家服役的制度。貴族對土地和農民的佔有要根據其爲國家服務的情況來確定。貴族要被派到任何地方完成任何任務。俄國的貴族從來沒有發展成爲能夠維護自身利益而不受中央獨裁政權影響的獨立階級。爲國家服役的人不論是貴族或平民、軍人或市民都不過是沙皇的小卒。所以,每個俄國人對沙皇不是獻身就是獻財。俄國政府經常壟斷商業,從事銀行和信貸活動。政府在某些工業企業中也佔有顯著的地位。1861年以前,政府允許在工廠和商業中使用農奴。在18世紀60年代工業部門中90%以上的勞動力是被指派的農奴。19世紀下半葉以後出現的工商業者雖然代表了一種新的生產關係,但是他們照樣受沙皇政府的統治和制約。一旦他們的利益同國家的利益發生衝突,沙皇會不顧一切地將他們逮捕、下獄,沒收財產。

這種把全國所有階層的人都變成奴役對象的國家農奴制度,是近代國家中最落後的形態之一,自然就成爲衆矢之的。農民人數最多,最受壓迫剝削,是歷次革命的主力。隨着近代工業而出現的工業勞動大軍既受資本主義的剝削又受沙皇專制制度奴隸般的奴役,是接受革命思想最快、最容易動員和組織的革命中堅。俄國的資產階級雖然同沙皇專制制度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但沙皇專制制度則是俄國資本主義迅速自由發展的主要障礙。代表資產階級的立憲民主黨在1905年革命中也提出了一個相當激進的綱領。即使貴族也對這種專制獨裁的制度不滿。1825年的十二月黨人革命就是由一批貴族青年發難的,而這次革命實際上便成爲俄國民主革命的開端。此後,不論是民粹派的革命運動,還是1905年革命、1917年革命都把推翻沙皇專制政權作爲首要目標。應該說,1905年和1917年的革命都是全民反對沙皇政權、爭取人民解放的大革命。

第二,軍事強國主義。歷代沙皇幾乎都是窮兵黷武,貪得無厭,不斷向周邊國家和民族進行侵略和擴張。列寧稱沙皇俄國爲"軍事封建帝國主義"是十分確切的。在不斷擴張的過程中,沙皇俄國常常力不從心,而且要同其它先進或強大的國家和民族進行交往和發生衝突。落後經常使它失敗或達不到目的。沙皇政府就扮演了推行改革、發展經濟、尤其是發展工業的倡導者的角色。它的目的就是盡力增強國家軍事力量。因此,它總是以戰爭爲動力,用政府的強制手段徵集全國的資財,因而就大大加重人民的負擔。軍隊耗費着很大一部分國家預算和資源。從1860年到1913年,俄國的軍事預算佔國家總預算的48%。這種軍事強國主義和不斷地侵略擴張,一方面給國家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給人民的生活帶來無窮的災難,另一方面,隨着對周邊國家領土的侵略和對其他民族的統治,就使民族矛盾和衝突成爲沙皇俄國的另一致命的贅瘤。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不顧帝國面臨的嚴重危機,依然熱衷於爭奪新領土和勢力範圍的戰爭,結果便引起了1905年的大革命和1917年的大革命。造成沙皇帝國崩潰的直接原因就是戰爭。戰爭不僅使沙皇政權垮臺,而且也使臨時政府失敗。戰爭造成的極度緊張是爆發革命的關鍵因素。

世界史:1917年俄國革命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俄國從彼得大帝開始就向西方學習,不斷進行由上而下的改革,逐步使國家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改革也確實使俄國在國家管理、社會生產、文化教育和國防力量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特別是亞歷山大二世進行的解放農奴、地方自治、審判制度和義務兵役等四項重大改革,曾開創了一個偉大的改革時代,使俄國在19世紀的後40年迅速進入了工業化的新時期。改革成爲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連極端保守和平庸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05年革命的強大壓力下,也發表了設立國家杜馬的《十月十七日宣言》,進行了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但是,改革爲什麼沒能拯救這艘在風雨飄搖中的大船?這是因爲,由沙皇及其大臣所推行的這些改革存在着很大的侷限性。首先,歷屆沙皇的改革都是以維護和加強沙皇專制政權、增強國家軍事力量爲主要目的。改革和革命所經歷的途徑和採取的方法不同,而要達到的社會目標則應是一樣的。改革同樣要排除妨礙社會前進的阻力,解決社會的主要矛盾,調動基本生產者的積極性,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解放社會生產力。彼得大帝和葉卡特琳娜二世的改革主要是爲了建立有序的集權制度,並沒有觸動俄國基本的社會結構。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開始觸及俄國的社會問題,要用解放農奴、地方自治、改革審判制度等辦法促進俄國工業的發展。但是,實際上仍然在加強君主獨裁和他的精神權威。一旦碰上波蘭起義和剌殺皇帝這兩件對沙皇及其權威具有威脅的事件,改革便急劇放慢甚或半途而廢。

其次,俄國的改革受沙皇個人的才智、性格和好惡的絕大影響。遇上一個有眼光、有才略並能知人善任的皇帝,改革就可能出臺和實施,而遇上一個守舊、懦弱或鼠目寸光的皇帝,改革不僅無從談起而且還會從已有的基礎上後退。在葉卡特琳娜二世之後,暴戾兇殘、反覆無常的保羅一世就使葉卡特琳娜二世統治晚年蓬勃發展起來的社會與文化生活受到嚴重的摧殘。至於在亞歷山大二世之後,庸碌、狹隘、反動的亞歷山大三世和性格軟弱、頭腦遲鈍、頑固的尼古拉二世所進行的"反改革",便是人所共知的例子。

第三,在俄國的發展中首先要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和政治民主化的問題。在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中,雖然有2000多萬農奴從私人地主手中獲得解放,分到一小塊土地(平均不到3俄畝),沙皇在這次改革中極力維護地主和政府的利益,不僅把原來由農民耕種的部分土地割給了地主,地主保留了份額大得不成比例的牧場、草地和森林,而且農民還要爲自己的小塊地付出很高的贖金。這次改革僅僅是爲國家着想,不是出於對農民的關懷。農民並沒有因此而取得同其他人一樣的法律地位。農民仍被束縛在村社中。政府授權村社維持治安,徵收稅款和贖金。爲了保證稅收的完成,村社一般不允許農民離開。村社實行定期重分土地的制度和耕作上的三田輪作制。由於人口的不斷增加,農民分得的土地越來越少,由於耕作制度的限制,分給農戶的地塊越來越小。這不僅影響了農民改善土壤和改進耕作技術的積極性,而且土地問題也越來越嚴重了。1891~1892年的大饑荒引起了新的農業危機。在1905年的革命中,斯托雷平於1906年開始了新的土地改革。政府准許農民退出村社,鞏固作爲他們個人財產的分配地,並儘量把皇室和國家的土地轉交給農民銀行,以便出售給耕種這些土地的佃戶。在改革的過程中有些地方有25%的農戶分得了土地。在俄國歐洲部分,截止1915年,從村社中獨立出來的農戶共約250萬戶,共有1690萬俄畝土地變爲農民私產。斯托雷平是要支持農村中的富裕戶建立獨立田莊,以便在農村中培植一個支持沙皇政權的中產階層。結果分給農民土地的一半,通過各種途徑落入富農手中。農村中的大多數農民因而更加少地和貧困。因此,在1917年的革命中,廣大農民強烈要求把所有可耕地平均分配。土地問題就成爲引起革命的重要根源。

世界史:1917年俄國革命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第4張

政治民主化是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這個問題在俄國的改革中也沒有得到解決。亞歷山大二世只在俄國歐洲部分的省和州設立了鄉村議會,即地方自治會,對中央的政權機構並未改革,而地方自治機關後來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日俄戰爭以後,國內要求公民權利、政治自由、按民主方式進行憲政改革的呼聲高漲起來。1905年10月,在全國如火如荼的羣衆革命運動的壓力下,尼古拉二世頒佈詔書,答應給人民以充分的公民權,並在廣泛的普選基礎上選出具有立法權的杜馬。但當政府取得了鎮壓革命的成效以後,尼古拉二世反悔了,發佈敕令規定:杜馬提出的建議,必須經國務會議和沙皇的同意才能成爲法律。杜馬對國家預算的監督權和立法動議權也被縮減到最低限度。在杜馬召開的前幾天,頒佈了新的"根本法", 違反"十月詔書"的精神,規定沙皇仍然行使專制君主的至高權力。隨後產生的幾屆杜馬實際上成爲沙皇手中的玩物。第一屆杜馬中,將近一半代表是農民。政府之所以給農民較多的名額是想讓他們起一種緩衝作用。但農民代表在杜馬會上強烈地要求解決土地問題。加之一些杜馬成員要求建立責任內閣,由於沙皇絲毫不肯讓出他的專制權力,杜馬被解散。第二屆杜馬中,社會民主黨有65名代表,左派力量加強。斯托雷平誣指社會民主黨代表從事顛覆活動又解散了這屆杜馬。第三屆杜馬選舉時,沙皇政府讓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佔了多數,實際上使這屆杜馬成爲御用工具。最後一屆杜馬連經人民選舉產生的布爾什維克代表因反對戰爭也被沙皇投入監獄和流放。尼古拉二世時代的國家杜馬從來沒有成爲真正的立法機關。

事實證明,改革主持者實際上也是改革的障礙。只要沙皇專制政權繼續存在,就不會有人民的解放和政治民主化,俄國也不能實現真正的現代化。人民從沙皇改革的現實自然會得出結論,只有推翻沙皇政權纔是唯一出路。

從另一方面說,改革也爲革命創造了一定的條件。從實行地方自治人們很容易想到國家的立憲政體。事實上後來的立憲民主黨人大部分就是從地方自治機關及其教育體系中成長起來的。立憲民主黨早在1905年的第二屆代表大會上就制訂了一項比較激進的綱領,要求在普選的基礎上召開立憲會議,同時還要求實行以有限賠償沒收私人莊園在內的社會改革。立憲民主黨人在戰爭期間揭露沙皇政府的腐敗無能,提出建立進步聯盟的主張,不能說對二月革命的發生沒有任何作用。國家杜馬雖然是沙皇的裝飾品,但杜馬的建立以及它與沙皇之間的鬥爭就證明沙皇專制制度並非神聖不可侵犯。事實上,在二月革命中是杜馬成員策劃和逼迫沙皇退位的。改革導致西方思想的傳入和大批知識分子的產生與成長。知識分子是1917年革命的宣傳鼓動者和革命的具體策劃者。同時,沙皇實行義務兵役制的改革使廣大農民進入了軍隊,這些被組織起來的穿着軍裝的農民就成爲1917年革命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既然沙皇專制制度是引起革命的主要根源,那麼,二月革命已推翻了沙皇政權,轉向十月的原因在哪裏?還能

不能說沙皇專制制度也是十月革命的主要原因?

世界史:1917年俄國革命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第5張

1917年二月革命是突然來臨的。當時正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關鍵時期,擔任俄軍總司令的尼古拉二世正在莫吉廖夫的前線大本營。他控制不了首都彼得格勒的局勢,革命迅猛發展。國家杜馬委員會乘機對他施加壓力,並派代表規勸其退位。革命比較容易地取得了勝利。尼古拉二世退位了,但他的影響仍然在。用列寧的話說就是"沙皇君主制度被打垮了,但是還沒有被徹底摧毀"。3杜馬臨時委員會的代表幾乎是乞求尼古拉二世退位的,而連臨時政府的總理及主要部長的人選也由杜馬代表報他欽定。而且作爲沙皇專制政權的主要支柱的軍隊仍然原封未動。尼古拉二世宣佈退位後還任命了接替他的總司令。其他如總參謀長、各戰區司令依然由沙皇的將領各任其職。正是由於有這支軍隊存在,臨時政府才得以堅持沙皇的戰爭政策。只要沙皇軍隊還存在,就時刻存在着革命失敗和君主制復辟的危險。就在1917年的8月下旬便發生了科爾尼洛夫將軍企圖以軍事力量恢復專制的事件。而正是臨時政府在前線進攻的失敗和科爾尼洛夫叛亂的被粉碎,造成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的有利條件。在十月武裝起義中,布爾什維克在軍隊中做了大量的工作,爭取了首都衛戍部隊和部分前線的士兵,爲革命勝利創造了決定性條件。十月革命後,布爾什維克還和沙皇的將領所領導的軍隊進行了近三年的國內戰爭。應該說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鬥爭一直到內戰結束才告完成。

廣大俄國人民之所以投入1917年的革命鬥爭,是爲了打倒專制沙皇獲得自身的自由和民主權利,爲了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以便人民有面包吃。但是,這些最緊迫的現實問題並沒有隨着沙皇的倒臺而得以迅速解決。臨時政府實際上是在革命洪流中撿了一個政權。它沒有實力,因爲一些成員同沙皇政權之間有着各種關係,而另一些成員則是靠譁衆取寵成爲不着實際的社會名流,就使政府缺乏革命政權應有的果敢與魄力。臨時政府繼續帝國主義的戰爭,把農民的土地問題推到立憲會議去解決,而立憲會議的召開又遙遙無期。這樣,廣大人民羣衆期望於革命的東西都未得到。以列寧爲首的布爾什維克黨正是抓住了形勢的這一特點,繼續;和平、土地、麪包"的口號,把廣大羣衆動員到自己的旗幟下,推翻了臨時政府。十月武裝起義一勝利,在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首先通過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實際上仍是完成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任務。

事情還有另外一面。殘暴的沙皇惡貫滿盈,猶如坐在一座火山頂上,下面是滿腔怒火的俄國人民,一旦火山爆發,舊的法律和秩序即被摧毀淨盡。嚴格說來,二月革命是無政府主義對專制主義的勝利。二月革命以後,俄國立即成爲世界上最自由、最民主的國家之一。在沙皇專制制度下,不允許人民有任何自由與權利,人民因而缺乏自由與紀律的正確觀念,也沒有民主的素養和習慣。所以,當時自由得沒有任何秩序,沒有權威、也沒有法律和規則,完全變成一種無政府狀態。光政府就有三個,除了通常說的臨時政府和蘇維埃,上面已提到的軍隊司令部也是一個權力中心。隨着沙皇的被打倒,俄國大地上一下子黨派林立,各類組織不計其數。革命前就存在的立憲民主黨、十月黨、人民自由黨以及社會革命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孟什維克、布爾什維克和人數較少的勞動團都成爲政治上最活躍的政黨,而且這些黨派又都分裂出各種派別。孟什維克就有佔主流的中派集團、左派國際主義者、統一派等,還有近於孟什維克國際派;新生活派"。社會革命黨也分裂出右派、左派和最高綱領派。在立憲民主黨中,在科爾尼洛夫叛亂以後也分裂出一個社會活動家社。還有一個後來合併到布爾什維克黨的區聯派。羣衆性的組織和機構有:工兵代表蘇維埃及其中央執行委員會、工農兵代表蘇維埃士兵委員會、前線的軍隊委員會、艦隊委員會、職工會、工廠委員會、全俄鐵路工會、郵電工會、商業工會。還有全俄合作總社、全俄地方自治機關聯合會以及臨時政府根據普選制選出的市杜馬。沙皇時代的杜馬臨時委員會也還在活動。還有一些金融寡頭和工業貴族、地主的組織,還有教授、新聞記者的組織,軍官聯合會,哥薩克軍隊委員會,聖喬治武士團等等。

衆多的黨派和組織代表了衆多的政見和主張。正像我們從約翰·裏德《震撼世界的十天》一書中看到的,俄國到處是人羣,到處是機構,到處在開會,到處在進行無休止的討論和爭論,到處可以聽到不同的消息和看到各種傳單和宣傳物。4政黨是民主政治的基礎,而過多的政黨和組織,又沒有一個共同遵守的法規,就變成爲無序的民主、極端的民主,變成一種無組織、無紀律、無法集中的無政府狀態。臨時政府沒有實際力量也沒有任何權威,在不斷的羣衆遊行示威和反對聲中,多次發生危機,不斷改組。蘇維埃的領導人經常搖擺不定,無所作爲。除了布爾什維克黨,其他政黨大都形不成統一的意志。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正是利用了這種混亂局面,利用了當時的民主條件和無政府狀態,發揮了自己隊伍的長處,推翻了臨時政府,奪得了政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