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斯巴達城邦是如何加強統治的?其衰落的原因又是什麼?

斯巴達城邦是如何加強統治的?其衰落的原因又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斯巴達,古希臘城邦之一,以其嚴酷紀律、貴族統治和軍國主義聞名。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藉助結束戰爭的巨大聲望和海軍統帥的領導地位,萊山德幾乎把持了斯巴達政局的方方面面,他謀求一種強硬的帝國主義擴張路線,這讓剛從雅典帝國統治下掙扎出來的中小城邦再次感到了巨大的壓力。斯巴達人的重裝步兵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但他們反覆的外交政策和強硬的帝國主義路線常會使得其在贏得戰爭之後失去和平。

斯巴達在東征波斯的過程中遭到了希臘本土反霸聯盟的圍攻,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壓力,《大王和約》的簽訂是斯巴達霸權相對衰落的表現,到公元前371年留克特拉之戰後形勢急轉直下,即使在雅典的援助下也難掩頹勢。

一、斯巴達帝國和東征波斯

公元前404年,雅典敗於斯巴達之手,萊山德在整個愛琴海地區都建立了一種特殊的十人政權,即由十位斯巴達官員組成議事會,確保雅典的前盟友們按照寡頭制的原則實行統治,並服務於斯巴達的利益。在雅典,這個委員會擴張到了30人,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三十僭主”。

這種政權在穩固統治之後就展現其殘暴的一面,亞里士多德提及三十僭主大肆搜捕和處死雅典城邦內部那些特別富有或是聲名顯赫的人,目的是掃清可能的政治風險,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有超過1500人喪生。

斯巴達城邦是如何加強統治的?其衰落的原因又是什麼?

該政權還廢除了民主政府的公民大會和公民法庭,取而代之的是反民主的500人組成的新的立法議會,他們還要求斯巴達人派駐軍隊。很快局勢就惡化了,雅典發生了一場暴亂,終結了寡頭政府的血腥屠殺。這樣的場景在希臘世界的各個角落上演,十人政權很快就不復存在。即使在斯巴達內部,萊山德和其黨羽的激進行爲也激發了保守派的極大反抗。

國王阿基斯和波桑尼阿斯都是先前“二元分治”霸權格局的支持者,波桑尼阿斯來到阿提卡地區同雅典各黨派達成和解,還在斯巴達內部攻擊萊山德。萊山德扶植阿吉西勞斯取代阿基斯,成爲新的斯巴達國王,以提供繼續把持斯巴達政局的合法性。

阿吉西勞斯是一位卓有建樹的國王,他繼位後不久斯巴達就發生了基納冬陰謀。在一次預言中,有人預兆斯巴達將處於敵人的重重圍困之中,很快這個預言變成了一場可能波及各個階層的內亂,據說基納冬是個混血的斯巴達人,或是一個因爲經濟問題失去了部分公民權的斯巴達人。

有人向監察官告發基納冬密謀對城邦不利,他的支持者包括那些戰爭中獲得解放的“新拉棲代夢人”、庇裏阿西人和希洛人。告發的內容可能包含臆想和誇張,但卻反映了斯巴達社會內部尖銳的矛盾。戰爭使得斯巴達公民的數量大幅度下降,大量新徵召入伍的人並不是擁有完整公民權的斯巴達公民,但由於軍事義務其逐漸在政治地位上有所提升,這在兩個階級間產生了利益重新分配和尖銳對抗。

二、科林斯戰爭

斯巴達人一邊在近東地區同波斯戰鬥,另一邊從公元前395年開始同底比斯、科林斯、阿爾戈斯、雅典組成的反霸同盟在希臘本土作戰,這場戰爭就是“科林斯戰爭”。誘發科林斯戰爭的原因有二,一是斯巴達帝國主義擴張政策在盟友間製造的恐懼和不滿,另一方面是波斯慣用的分化手段對體系中其他城邦的影響。

霍爾布洛爾認爲科林斯戰爭的真正原因是斯巴達的四處擴張,甚至稱萊山德的政策爲世界政策,這一觀點反映了萊山德和阿吉西勞斯霸權戰略的實質。

斯巴達粗糙的霸權政策的第一步是政治清洗,通過顛覆民主政體制造了一個敵對的政治環境,第二步是在色薩利、馬其頓和西西里的擴張,這是斯巴達古老中部帝國霸權主義政策的延續,但這引發了彼奧提亞人的嚴重不滿,而在西西里與敘拉古僭主狄奧尼索斯一世的合作則觸動了科林斯的利益,公元前404年科林斯人尼克特拉斯被斯巴達派遣的阿瑞提斯所殺,惡化了本就不睦的關係。

斯巴達城邦是如何加強統治的?其衰落的原因又是什麼? 第2張

斯巴達是一個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城邦,支撐兩線作戰大大惡化了斯巴達的作戰能力,阿吉西勞斯在公元前395年戰勝替薩斐尼是斯巴達軍事成就的頂峯,他沒有立刻接受議和,反而試圖引誘赫勒斯滂總督法那巴佐斯叛離波斯國王,表現了他在近東地區的野心。但同時羅德島的叛亂給了他重重一擊,羅德島有戰略和經濟上的雙重重要性,這場叛亂切斷了斯巴達的補給線,也讓雅典從戰略控制中解脫出來。

公元前394年,斯巴達在海戰上失利,在陸上尼米亞河戰役和喀羅尼亞戰役的勝利則並沒有戰略上的決定性因素,科林斯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一系列事件促使了公元前392年的薩迪斯和會。和會失敗後,斯巴達逐漸被動,直到波斯國王認識到支持雅典人擊敗斯巴達人無異於以火滅火,親手結束了這場戰爭。

公元前387年,阿塔薛西斯二世下令結束科林斯戰爭,這是基於對希臘城邦體系內部權勢結構的判斷,此時波斯境內發生的多處叛亂也是這一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波斯不可能用扶持一個新帝國的方法去擊敗斯巴達,這樣的惡果已經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嚐到了。

色諾芬記述了《大王和約》的文本,從該條約上看,波斯獲取了小亞細亞、塞浦路斯和克雷佐門尼等領土,確立了希臘城邦體系行爲體的自治權,削減了威脅,同時維護這一體制的義務還由斯巴達人負責。對於斯巴達人而言,自治條款意味着反霸聯盟的自動解散,科林斯和阿爾戈斯的合併告終,斯巴達得以重新對部分地區施加影響,並對部分盟友實施制裁措施。

三、霸權的衰落

從底比斯統一彼奧提亞地區開始,歷史矛盾和現實爭霸需求就充斥着兩邦關係。公元前383年斯巴達將軍趁亂入侵彼奧提亞地區並攻佔底比斯衛城,彼奧提亞地區就進入了混亂失序的時期,部分底比斯人逃亡到雅典,後又重新返回彼奧提亞地區,殺死斯巴達人扶植的政權統治者,在底比斯進行民主制改革。

斯巴達城邦是如何加強統治的?其衰落的原因又是什麼? 第3張

伊帕密濃達巧妙利用雅典和斯巴達的矛盾,使得雅典人派遣軍隊援助底比斯,公元前378年,阿吉西勞斯出征底比斯,但先後兩次戰爭都沒有取得實質戰果,已經反映出底比斯實力的增強。伊帕密濃達通過聯邦制統一彼奧提亞地區大大增強了城邦的實力。

公元前371年,伊帕密濃達率領的彼奧提亞軍隊與斯巴達軍隊交戰於留克特拉。出乎意料的是,斯巴達在步兵會戰中戰敗,700斯巴達人中有400人被殺。色諾芬在《希臘史》提到斯巴達失敗的兩點原因:士氣低落和騎兵力量薄弱。

希臘世界的軍事變革已經發展到了新的階段,斯巴達人的軍制卻仍舊停留在較早時期的水平,儘管斯巴達士兵經過艱苦訓練,軍紀嚴明,但並不具備超越技術優勢的能力。留克特拉之戰的結果震驚了整個希臘世界。斯巴達不敗神話的破滅使底比斯受到鼓舞,趁斯巴達還沒有休整完畢,攻打伯羅奔尼撒半島。

公元前370年,斯巴達派遣波里特羅普斯率領聯軍進攻阿卡迪亞地區,斯巴達再次戰敗,阿卡迪亞計劃與其他城邦聯合來對抗斯巴達。雅典拒絕了阿卡迪亞人的請求,底比斯人卻藉着這個機會介入半島事務。伊帕密濃達率領阿卡迪亞、厄利斯、阿爾戈斯和其他盟邦約5萬人入侵斯巴達,斯巴達人力資源匱乏難以抵抗大軍,向雅典尋求援助,雅典派出1.2萬人的軍隊援助。

伊帕密濃達的分兵出擊戰術在斯巴達的精兵戰術面前遭到打擊,儘管無功而返,也惡化了斯巴達局勢。公元前369年,聯軍再一次入侵斯巴達,雅典人派遣卡布里亞斯爲將軍,與科林斯人、麥加拉人一道援助斯巴達。伊帕密濃達的大軍毀壞了半島多個城邦的農田,並在科林斯附近與雅典聯軍展開戰鬥。

斯巴達城邦是如何加強統治的?其衰落的原因又是什麼? 第4張

此時斯巴達已經對半島事務逐漸失去控制,任由域外大國以半島爲戰場分割其先前的勢力範圍。這一次入侵仍舊沒有取得過多戰果,而且底比斯陣營中厄利斯人和阿卡迪亞人關係開始惡化。公元前367年,伊帕密濃達入侵亞該亞,期望其成爲自己的盟友,並鼓動阿爾戈斯人一起加入戰爭,雖然成功征服亞該亞但卻沒能保持對其的控制,伯羅奔尼撒地區政治日趨碎片化。

此後美塞尼亞地區在底比斯的幫助下脫離斯巴達控制,斯巴達實力大幅衰落。公元前362年提蓋亞和曼丁尼亞因爲奧林匹亞神廟問題矛盾加劇,尋求域外勢力干預,伊帕密濃達藉機再次進攻斯巴達,在這場戰役中戰死。自此斯巴達都失去了追逐霸權的最後機會,城邦體系都陷入混亂,征戰不斷,整體實力不斷衰退。

在亞歷山大征服希臘之時,希臘體系已經十分空虛。自伯羅奔尼撒同盟建立後,斯巴達成爲地區霸主,進而問鼎體系領導權,這高度依賴其超羣的軍事實力。如果分析斯巴達稱霸和衰落的歷史進程,首先要考察的就是軍事實力在戰略締造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軍事實力一方面受到斯巴達自身人口規模和組織制度的限制,另一方面受到軍事技戰術變革的影響。

結語

常年戰亂消耗了斯巴達大量的適齡公民,讓戰爭政策難以維繫,可以說自公元前464年斯巴達大地震以來,斯巴達就一直存在人口緊缺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案如招募邊民和希洛人充實軍隊又將直接對城邦政治產生難以估量的後果,斯巴達在兩難境地下只能勉力維持。

軍事勝利誘使斯巴達的霸權意圖不斷膨脹,規模空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讓整個城邦體系陷入危機,但由於整體水平的下降,斯巴達此時並沒有展現出過度劣勢,但體量對抗終究會反映在波斯帝國和蕞爾小邦的戰爭結局上,局部的戰爭勝利並不能挽救體系衰落的結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