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英國曆史學家——愛德華·吉本,愛德華·吉本的生平簡介

英國曆史學家——愛德華·吉本,愛德華·吉本的生平簡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1737─1794)是近代英國傑出的歷史學家,影響深遠的史學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一書的作者,十八世紀歐洲啓蒙時代史學的卓越代表。

英國曆史學家——愛德華·吉本,愛德華·吉本的生平簡介

1737年4月27日,吉本出生於倫敦附近的普特尼鎮一個富有家庭,據他追記,其家族在14世紀時開始擁有土地。到16世紀後期,其遠祖已獲得縉紳的稱號。他後來在回憶錄中頗以其出身門第而自豪:"我出生於一個自由而文明的國家,一個科學和哲學的時代,一個門第榮耀、家資富有的家庭。"父親是國會議員,母親共生了7個孩子,吉本爲長,也是唯一的幸運者,其它幾個早就夭折了,但他的童年時代也是不幸的,自幼病魔纏身,幾乎接近死亡的邊緣。多病的身體,加上母親的早逝(在吉本10歲時)、父親的嚴厲,他從小就磨礪了頑強不屈的意志,形成了沉默內向的性格,他由姑母撫養,年少時多病,喜歡讀書,在《我的作品和生活回憶錄》中提到自己早就發現歷史是自己"特有的糧食"。

吉本最初所受到的教育多是不正規的,1749年(12歲時),他到西敏寺學校上學。後因身體不好,不得不中途輟學。通過刻苦自學與獨立思考,此時他已掌握了日後成爲一個偉大史家所應具備的許多方面的知識。這種學習特點,保持在他一生之中。從1752年起,他的健康狀況好轉。是年4月,他父親把他送到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就學,當時只有15歲。他對世界歷史懷有很濃的興趣,從古代而及於近代,幾乎盡讀所能得到的關於阿拉伯、波斯、蒙古和突厥史的英文著作,在他閱讀的書單中也列入了中國史籍。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學院生活使他失去學習興趣。他更換了一位導師,這是一位"只記得薪俸,不記得職守"的人,對學生既不指導,也乏管理,雖同住一院,卻只見過一面,儼然路人。吉本深感無聊,稱這段日子爲修道院生活,時常離校出遊,學院也不加約束。他自幼即對宗教爭論感興趣,惑於天主教祕義的姑母對他也有所影響,牛津的沉悶氣息並不能爲他解疑釋惑。相反,他認爲大學要求學生對三十九信條表示信奉之舉是"裝樣子多於誦讀,誦讀多於信奉"。在彷徨苦悶之中,他接受了化體說,改信了天主教。當時他還自認是受良心驅使,但多年以後自己承認當時過於幼稚,致爲詭辯所惑。的確,他這時才16歲。父親老愛德華得知此事,既驚且痛,向校方舉發。學校雖能寬容吉本的懶散,卻不能容忍他的改宗,吉本從此離開了牛津大學。

洛桑五年

父親爲了補救,重新擬訂教育計劃,把兒子送到瑞士洛桑去讀書。老愛德華爲兒子選定的導師兼房東是一位加爾文宗牧師,名叫帕維亞爾,是位博學多識的老師。1753年6月底,吉本來到洛桑,就下榻在導師的家裏。帕維亞爾在一封信中記下了對新來學生的印象:"瘦小的身材,碩大的頭顱,以超人的才能和卓越的議論,爲天主教進行了前所未聞的辯護。"面對這個天資極高而又堅信天主教的學生,帕維亞爾爲他訂下週密的學習計劃,循循善誘,把他一步步引向學問的高峯。在這個簡樸的家庭裏,缺乏莫德林學院那種講究的宿舍和周到的服侍,但卻有着大量的圖書和自由的學習空氣。從1753年到1758年的五年時間裏,吉本無論在思想方面還是學業方面都有極大的進步,爲他後來的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吉本取得的第一項收穫是在宗教信仰方面。來到洛桑一年半後,他放棄了天主教,重新皈依新教。他承認帕維亞爾的教誨對於他的轉變起了重要作用,但他認爲最主要的還是通過自己的反思。他逐漸認識到《聖經》所描述的許多現象並不能爲人類感官所感知,於是"羅馬的種種信條就像夢一樣地消逝了。"1754年聖誕節,吉本到洛桑的教堂領受聖餐。然而這只是他的宗教觀在前進中的第一步。隨着吉本對哲學與自然科學的研讀和他的理性主義世界觀的形成,他接受了法國啓蒙思想家所傳播的自然神論的觀點,從而掌握了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對基督教傳統教義、信條進行批判的武器。吉本在帕維亞爾指導下主要攻讀拉丁文古典名著,兼習希臘文著作。他的課業包括四大部分:歷史、詩、演說辭和哲學。在兩年多的時間裏,幾乎是竭澤而漁了。他還廣泛閱讀近人著作,涉及數學、邏輯、政治、法律等方面,其中包括啓蒙運動時期法、英思想家孟德斯鳩、約翰·洛克等人的著作。他還通過通信向巴黎、蘇黎世、哥廷根等大學的教授請教。在離開瑞士之前,他還求見慕名已久的伏爾泰。年過花甲的大思想家在洛桑別墅裏接待了這個才逾弱冠的青年。在洛桑,他曾熱戀過一個姑娘,但由於父親的反對,這段愛情很快中斷了,吉本說,"作爲一個情人,我只能嘆息;作爲一個兒子,我只得服從"。此後,他終生未娶,把畢生的精力與心血全部傾注在著述活動中。1758年4月吉本離開洛桑返回英國。後來他把居留洛桑的這五年稱作"幸運的流放"。

英國曆史學家——愛德華·吉本,愛德華·吉本的生平簡介 第2張

初入政壇

吉本返英以後,過着富裕而悠閒的生活。他不甘寂寞,以藏書和讀書爲遣。他曾寫道:"在閒暇中我親愛的伴侶是革命以後的英國作家,他們呼吸的是理性和自由的空氣;"並認爲這種閱讀對於自己深受法語影響的國語也能起到純潔的作用。他的社會工作極少。七年戰爭期間,當過一段時間義務職的國民軍軍官。這一階段的戎馬生涯,吉本認爲,對他成爲一個歷史學家,無疑是頗爲有益的。他曾兩度當選議會下院議員,當時正值北美獨立戰爭,他的立場是維護母國利益,反對殖民地獨立。一本法文傳記說,他在議會八年,對重大問題都深思熟慮,但他從來不曾鼓起勇氣,展示才華,在公共場合講過話。由於得到首相腓特烈·諾斯勳爵的賞識,吉本曾在政府部門當過三年的貿易殖民專員,他本人承認,這是一個負擔不重而薪俸頗厚的位置。可以看出,吉本對於政治不抱多大興趣,但對著書立說卻有強烈的願望。吉本開始從事著述生涯,首先選定的是文學領域。他留學國外時,深感處於哲學時代的法國,對於希臘和羅馬文學漠視,歸國後打算寫一本書呼喚法人對古典的重視。1761年書成,用法文出版,書名爲《論文學研究》。這部簡潔的著作,是用法文撰寫的,充分顯示了作者對古代史家們的瞭解,對羅馬共和國政制與法律的關心,對孟德斯鳩著作的熟悉。尤其是後一點對其後寫作《羅馬帝國衰亡史》一書發生了直接的影響。這本小冊子在法國、荷蘭得到好評,但在該國卻受到冷遇。這也標誌着他"文學處女時代的終結"。

1770年,他又撰寫了一本題爲《評〈伊尼特〉第六卷》的小冊子,批駁沃伯頓主教對維吉爾這部名著的歪曲。這是吉本用英文出版的第一本書,由於內容系針對沃伯頓這個氣焰薰天的人物,所以不曾署名。他在書中指出古代立法者從未製造祕義,伊尼斯也從未躋身於立法者,沃伯頓的種種臆說是對詩人的損害。一位名叫哈利的學者曾經評論說,沃伯頓對維吉爾第六卷的解釋,多年來不曾受到觸動,一位卓越但匿名的評論家在一篇公正而富於勇氣的古典文學評論中"徹底推翻了這個設計拙劣的建築物,也暴露了這個傲慢的設計師的驕橫與無能。"沃伯頓未敢應戰,這本小冊子漸漸闃然無聞。然而從這裏人們可以看到吉本敢於向教會權威挑戰的勇氣。吉本自幼培養起對歷史的興趣,然而他起意當歷史家的念頭卻是在他服役於國民軍之時。他最初考慮的課題並不是羅馬帝國,而是"法王查理八世遠征意大利"、"沃爾特·雷利爵士傳","瑞士解放史","美第奇家族統治下的佛羅倫薩共和國史"等許多題目,經過選擇,選定了"瑞士解放史"的題目。1767年,他同好友戴維爾登合作,用法文寫出一卷,在一個文學俱樂部中宣讀,未受歡迎。休謨在信中對於此書用法文撰寫也不表贊同。吉本最後承認此舉失敗。至於撰寫羅馬史的設想,還應追溯一下他前幾年赴歐洲大陸的遊歷。

立志著述

1763年1月,他離開英國,前往歐洲大陸漫遊。先在法國巴黎呆了一段時間。其時正值啓蒙運動處於高漲之際,各種啓蒙思想猶如洶涌澎湃的春潮,衝擊着腐朽落後的封建堡壘,從而使法國成爲歐洲各國啓蒙運動的中心。在巴黎期間,他與德尼·狄德羅、達蘭貝爾、克勞德·阿德里安·愛爾維修、霍爾巴赫等"百科全書派"的著名學者過從甚密。這派學者以徹底的機械唯物論爲武器,勇敢地向宗教神學和封建勢力挑戰的革命精神,對他的思想發生了有力的影響。然後重訪洛桑,拜謁老師帕維亞爾。1764年,他暢遊意大利,到處探求古蹟,尋訪名勝,懷千年之往事,發思古之幽情。對羅馬這座永恆之城,更是流連忘返。他寫道:"我踏上羅馬廣場的廢墟,走過每一塊值得懷念的--羅慕洛站立過的,西塞羅演講過的、愷撒倒下去的--地方,這些景象頃刻間都來到眼前。"10月15日那天,在憑弔古羅馬遺蹟時,他縱覽古今,浮想聯翩,決心寫出一部羅馬衰亡史。後來他在《回憶錄》中寫道:"當我置身在卡皮托爾的廢墟之中,獨自冥想,聽到赤腳托鉢僧在朱庇特神廟中唱着晚禱辭,編寫羅馬城衰亡史的想法,首次涌上了我的心頭。"

英國曆史學家——愛德華·吉本,愛德華·吉本的生平簡介 第3張

鴻篇鉅製

1770年,其父去世。忙畢父親的喪事以後,他在倫敦定居下來,開始撰寫《羅馬衰亡史》。最初,吉本把主題侷限在羅馬一個城市衰亡的歷史上,後來他決定把範圍擴大,編寫一部整個羅馬帝國衰亡的歷史。

在寫作這部宏篇鉅著時,作者刻意加工,精益求精,第一章曾三易其稿,第二、三兩章也寫了兩遍,著名的第十五和第十六章,曾作過三次刪改,把原先一大卷篇幅,精煉爲現存的兩章。第一卷於1776年出版。同年,著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美國發表了劃時代的《獨立宣言》。然而,《羅馬帝國衰亡史》的出版,被認爲是當時學術界的一件大事,立即轟動了英國文壇。書出版後,即被爭購一空,短期內印行了三次,成爲那時的一部暢銷書,並獲得了著名史家大衛·休謨、羅伯特遜和佛格生等人的好評。其中佛格生在給他的信中讚揚道:"您已經爲英國典籍增添了一筆巨大的財富,如同修昔底德對他的同胞所說的那樣,您已經爲我們留下了一部不朽的寶籍。"不過,書中第十五、十六兩章,因抨擊了基督教會,在宗教界中引起了軒然大波,遭到了教會人士的猛烈攻擊。1779年,他發表了有名的《辯護詞》給予回答,顯示了作者對這些無理指責的絕不屈服的鬥爭精神。他繼續將書寫下去。1781年,《羅馬帝國衰亡史》第二、三卷出版。在此期間,他曾被選爲國會議員(1774年),還寫過一篇《辯白書》(1779年),爲政府有關部門所賞識。他並不想在仕途上鑽營。以後雖再度被選爲議員,但他對政治活動已感厭倦,便決意退出政界,專心寫作。1783年辭去議員職務後,他隨即將自己多年收藏的書籍運往洛桑,潛心著述,去完成他的鉅著。

1787年6月27日深夜,吉本寫完了最後一章。他在記述完成這一長篇鉅著的心情時,寫道:"我擱下筆,在陽臺和樹木遮蓋的走道上漫步徘徊着,從這裏可以眺望到田園風光,湖光山色。空氣是溫馨的,天空是寧靜的,月亮的銀輝灑在湖面上,整個大自然萬簌俱寂,我掩飾不住首次如釋重負以及由此也許確立我聲譽時的喜悅之情。"翌年5月8日,《羅馬帝國衰亡史》四、五、六卷同時出版之日,正值他51歲生日之時(經1752年的英國曆法改革,吉本的誕辰爲5月8日),吉本說這部書花去了他一生中20年的時間。事實上,作者爲此嘔心瀝血,付出了畢生的精力。《羅馬帝國衰亡史》的全部問世,博得了歐洲學術界的一片讚揚。亞當·斯密特地寫信向他祝賀,稱這部書使他可以列入當時歐洲文史界之首位。

過早病逝

此後幾年,吉本開始寫一部自傳體的作品《回憶錄》(在他死後兩年出版)。1793年他因友人病故,返回英國奔喪。旅途的疲勞,過度的悲痛,使他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的損害。從此,他不僅身體逐漸衰弱下去,而且也失去了內心的平靜。1794年1月16日,他在倫敦逝世。病魔過早地奪走了這位偉大史學家的生命,終年只有57歲 。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