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日軍有一致命缺點,斷送了廣大抗日將士長城浴血抗戰的戰果

日軍有一致命缺點,斷送了廣大抗日將士長城浴血抗戰的戰果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塘沽協定》的簽訂,標誌着長城抗戰的最終失敗。長城抗戰失敗的首要原因,在於國民政府繼續奉行了對日妥協政策。日軍進犯熱河後,國民政府雖繼續了一二八時期的“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政策,實質上外面抵抗,心向交涉,以抵抗作爲利於交涉的籌碼。1933年3月,蔣介石調集了50萬兵力發動的對江西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剛剛失敗,正坐鎮南昌,忙於整頓、調集重兵,以圖再戰。日軍正是利用此,纔敢於以相對不多的兵力挑起戰爭。蔣介石雖兩次赴華北進行佈置,但他多次表示,要以現有兵力盡力抵抗,不能希望再增加援軍,調兵增援是無法辦到的。汪精衛兼任外長後,鼓吹對日談判,與蔣介石不謀而合。國民政府終於轉向“一面交涉”,斷送了廣大抗日將士長城浴血抗戰的戰果

日軍有一致命缺點,斷送了廣大抗日將士長城浴血抗戰的戰果

長城抗戰失敗的第二個原因,在於國民政府不圖自立自強,一味寄希望於國聯及西方大國的干預。日軍侵犯熱河之始,國聯及西方大國當即採取了強硬立場,中國也一再呼籲國聯及各大國實施對日製裁。但面對日本的蠻橫獨行,西方列強一時束手無策,除以言詞繼續顯示強硬立場外,未能採取有效約束日本的有力行動。國民政府的“希望”亦自然落空。

長城抗戰失敗的第三個原因,是單純防禦的軍事戰略。當時,中日雙方的軍事差距是明顯的,日軍一個齊裝滿員的師團即有3萬餘人,其總兵力雖不佔優勢,但武器佔盡優勢,飛機、重炮、裝甲車乃至軍艦一應俱全。中國守軍雖番號衆多,但齊裝滿員者不多,如第29軍3個師合計爲22000餘人,一部留守陽泉等地,開赴華北前線的僅15000餘人;齊裝者更少,該軍三分之一的槍械爲老毛瑟槍,還有三分之一竟是軍械所以舊槍械拼裝製造的,重武器尤其缺乏。(《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第447頁。)與日軍進行陣地攻防戰,中國守軍被敵重兵器殺傷甚衆。不過,當時中國軍隊並非沒有優勢可言,作戰過程中日軍最擔心的是:“日軍補給線通過艱難的熱河省,易於斷絕。”(《日本軍國主義侵華資料長編——(大本營陸軍部)摘譯》(上),第225頁。)而中國軍隊只是一味防禦,未能實施機動作戰,深入敵後,切斷敵後勤補給線,困斃日軍,逆轉戰局。特別是在兩軍對峙,日軍戰力一度殆盡之際,坐失戰機,致使日軍從容補給,發動了第三階段攻勢。

日軍有一致命缺點,斷送了廣大抗日將士長城浴血抗戰的戰果 第2張

長城抗戰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中國愛國官兵表現出的英勇作戰、不懼犧牲精神,尤其是第29軍喜峯口的苦戰及第17軍在南天門一帶的血戰,都是“最悲壯的犧牲”,(李雲漢編:《抗戰前華北政局史料》,第245頁。)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和信心,挫敗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傅作義在奉命後撤時,曾對何應欽說:“只有敵軍先撤,我們才能撤。我們決不在敵人火力下撤退。”(《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第508頁。)長城抗戰發揚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顯示了中國人民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