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春秋戰國時期打仗動輒就幾十萬人 明清打仗爲什麼精確到個位數

春秋戰國時期打仗動輒就幾十萬人 明清打仗爲什麼精確到個位數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6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清打仗爲什麼精確人數,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在古代戰爭中,交戰雙方的武器通常不會存在代差,所以兵力就成爲取勝的一個重要因素。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各國混戰動輒就幾十萬人蔘戰。如果一場戰役的兵力不到十萬人,這都算不上什麼大戰。

公元前366年-公元前330年的秦收復河西之戰,秦軍殲滅魏國11萬人。

公元前354年桂陵之戰,齊國和魏國各投入8萬人,雙方總共投入15萬人。

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秦軍在此戰中輕鬆團滅韓魏聯軍24萬人。

公元前284年濟西之戰,燕、秦、趙、韓、魏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雙方兵力約各20萬人,總計40多萬。

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中,秦軍一舉殲滅趙國45萬人。

公元前226年—前223年秦滅楚之戰,秦國總共出動大軍60餘萬。

以上這些記載都是出自《史記》,按照司馬遷的記載,戰國時期的中原各國簡直就是兵力爆表,隨隨便便一場戰役都是十幾萬或幾十萬人。

春秋戰國時期打仗動輒就幾十萬人 明清打仗爲什麼精確到個位數

(戰國時期的戰爭規模確實非常宏大)

而然隨着戰國時期的結束,秦漢時期戰爭開始比較剋制了,而到了明清時期,能有十幾萬人蔘加的戰爭就已經快拖垮整個國家了。在明末的鬆錦大戰中,明朝以傾國之力才投入了13萬人。而在清軍滅準噶爾之戰中,乾隆皇帝一共只湊了五萬人遠征新疆,這幾個數字放到2000年前就是小兒科。

對於爲什麼會出現這種“倒退”?主要原因是二,其一是司馬遷的記錄太寬泛,其二是古代戰爭對於兵力總是喜歡過分誇大。

先說第一原因,司馬遷對於戰國時期的戰爭記載並不是很準確,其中有很大猜測的成分,因爲戰國時期各國的史書都在秦末被燒了,司馬遷在寫《史記》時所能參照的官方文獻只有秦國自己的史書,司馬遷也曾自己說道:

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爲其有所刺譏也。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惜哉,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

司馬遷對於秦朝史書的評價就10個字:“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在這種情況下司馬遷想找到所有戰爭的精確兵力數字是不太現實的,所以司馬遷只能大體估計一個數字。

而到了司馬遷生活的時代,《史記》對於兵力的記載就詳細和飽受了很多,例如:

至孝文帝初立,復修和親之事。其三年五月,匈奴右賢王入居河南地,侵盜上郡葆塞蠻夷,殺略人民。於是孝文帝詔丞相灌嬰發車騎八萬五千,詣高奴,擊右賢王。

漢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單于十四萬騎入朝、蕭關,殺北地都尉卬,虜人民畜產甚多,遂至彭陽。使奇兵入燒回中宮,候騎至雍甘泉。於是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張武爲將軍,發車千乘,騎十萬,軍長安旁以備胡寇。

漢使馬邑下人聶翁壹奸蘭出物與匈奴交,詳爲賣馬邑城以誘單于。單于信之,而貪馬邑財物,乃以十萬騎入武州塞。漢伏兵三十餘萬馬邑旁,御史大夫韓安國爲護軍,護四將軍以伏單于。

以上三條記載都是漢文帝和漢武帝時期反擊匈奴的兵力,文帝時期的兩次反擊最多時動用了十萬人,而漢武帝在馬邑之謀時動用了創紀錄的30萬人,而30萬人已經是漢朝歷次對匈奴作戰的極限了。

馬邑之某失敗後,漢庭與匈奴徹底撕破臉,此後漢武帝開始主動出擊匈奴。不過在遠征匈奴的戰役中,漢軍的兵力明顯就少了很多,最多不過10萬人。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爲漢軍反擊匈奴的戰場都在長城沿線,後勤補給便利。而遠征匈奴則要深入大漠上千裏,這對補給的要求就太高了。例如:

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將軍青、驃騎將軍去病將各五萬騎,步兵轉者踵軍數十萬,而敢力戰深入之士皆屬驃騎。

從這段記錄中可以看出,在元狩四年的北征中,衛青和霍去病各自率領五萬騎兵,總共合計十萬騎兵出擊匈奴。這個數字雖然並不誇張,但是負責保障後勤供給的民夫和士卒則多達幾十萬人!並且損耗嚴重,司馬遷記載:“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而復入塞者不滿三萬匹。”

春秋戰國時期打仗動輒就幾十萬人 明清打仗爲什麼精確到個位數 第2張

(漢朝遠征匈奴需要深入大漠,後勤壓力很大)

總的來說,司馬遷對於戰國時期的情況並不是很瞭解,對於一些兵力的描述可能有失實之處,而對於西漢時期的戰爭,尤其是漢武帝時期的戰爭,司馬遷的記載就詳細了很多。

當然,《史記》的整體可信度還是極高的,司馬遷肯定是力爭將真實的歷史記錄下來,搞不好戰國時期打仗就是這麼轟轟烈烈。因爲在戰國時期各國都處於一種耕戰的狀態,若遇戰事能動員許多農民上前線。而且戰國的戰爭都是在中原地區進行的,各國補給線很短,在補給上的壓力較小。

春秋戰國時期打仗動輒就幾十萬人 明清打仗爲什麼精確到個位數 第3張

(戰國時期大家都是在中原地區打仗,前線距離後方很近,運糧壓力也小)

但即便如此,戰國時的兵力數字也肯定是把負責後勤的保障人員都算進去了,否則五六十萬在前面打仗,後面再跟着五六十萬民夫,這顯然不符合實際。

除了前秦史料記錄不詳細以外,古人打仗時誇大兵力也是常有的事情。例如明末薩爾滸之戰時,明軍動用總兵力爲11萬人,但對外宣傳則是20萬,還有一種說法是號稱47萬!而曹操在打赤壁之戰時總兵力有20萬,但卻對外號稱是80萬大軍,這種誇大兵力的行爲都是古代戰爭常有的操作,只不過在後世的流傳過程中以訛傳訛,將虛報兵力當成了真實數字。

而到明清時期,由於這兩個時代距離我們較近,保留下來了大量完成的史料,因此明清時期打仗的兵力甚至可以精確到個位數,其兵力投入和戰績也更加貼近實際。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