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長平之戰後白起爲什麼沒有自立爲王 而是心甘情願的等秦王賜死自己

長平之戰後白起爲什麼沒有自立爲王 而是心甘情願的等秦王賜死自己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白起之死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秦昭襄王時期,白起是一個令六國聞風喪膽的名字。無數的六國士兵死於白起的手下,最出名的就是那長平之戰。

按理來說,白起爲秦昭襄王立下了汗馬功勞,爲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即使秦昭襄王對他有所顧忌,也應該允許他安享晚年。

可是,在長平之戰以後,白起就被秦昭襄王賜死了。

這就引出了一個很大的疑問:在長平之戰結束以後,白起要求繼續進攻趙國,而秦昭襄王阻止了他。在這時候,白起應該就能料想到秦王對其已經有所猜忌了。那麼白起爲什麼沒有趁機自立爲王,反而心甘情願的回到秦國,以至於被秦王賜死呢?

長平之戰後白起爲什麼沒有自立爲王 而是心甘情願的等秦王賜死自己

長平之戰經過

在春秋戰國時期,長平之戰,就和周平王東遷,三家分晉一樣,是足以改變歷史進程的事件。而這麼重要的戰役,其主角就是本文要討論的白起。

長平之戰,雖說是秦國和趙國之間發生的戰鬥,但是其起因卻是因爲韓國。

當時,隨着秦國的日漸強大,使得與之相鄰的韓國整天擔驚受怕。爲了討好秦國,讓其退兵,韓國獻出了上黨郡。本來事情發展到這一地步,已經可以結束了。誰曾想上黨郡郡守馮亭出來攪動時局。

馮亭不願意歸降秦國,又指望不上韓國,就將目光投向了趙國。當時的趙國,經歷過胡服騎射改革,軍事力量強盛,是唯一一個可以正面抗衡秦國的國家。於是,馮亭便告訴當時的趙王,自己願意歸順,條件是要求趙國幫助其抵抗秦國的侵略。

長平之戰後白起爲什麼沒有自立爲王 而是心甘情願的等秦王賜死自己 第2張

趙王一聽,十分高興,認爲能夠兵不血刃的獲得一郡之地是十分佔便宜的事情,於是就欣然答應了。然而趙王鼠目寸光,只看見了一時的得失,卻沒有想過自己是否承受得起秦國的怒火。

果不其然,秦王聽聞此事,大怒,馬上發兵長平,準備教訓一下趙王這個不長眼的傢伙。隨着秦、趙雙方兵力的不斷投入,局勢逐漸失去了控制。

無論是秦王還是趙王,都承受不起這場戰鬥失敗所帶來的損失。於是,歷史上鮮有的長平之戰就這樣拉開了帷幕。

趙王起初派遣的大將是廉頗。廉頗深知趙國並沒有可以和秦國正面對抗的實力,於是以守代攻,準備利用秦國戰線過長的問題拖垮秦國。不得不說,身爲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眼光極爲老辣。此舉雖然有失趙國顏面,卻是面對秦國的最好方式。

隨着戰鬥的不斷進行,秦國雖然在局部 戰鬥中獲得勝利,卻始終無法突破廉頗的防守陣線。於是,秦王開始急了。秦國國力固然比趙國強大,但是趙國是本土作戰,對其十分有利。如果秦國再做不出突破,恐怕勝利的天平真的會向趙國傾斜。

長平之戰後白起爲什麼沒有自立爲王 而是心甘情願的等秦王賜死自己 第3張

於是,秦國又幹起來老本行,那就是反間計。范雎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去散佈謠言,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趙王本來就對廉頗一直防守的行爲十分不滿,於是就換上了擅於紙上談兵的趙括。

趙括一上任,就轉守爲攻,主動出擊,而秦國也在暗地裏換上白起,迎擊趙括。趙括沒有實戰經驗,被白起輕易欺騙,以至於糧草被白起阻隔。

最終,趙軍在被斷糧圍困四十六天以後,被秦軍擊敗,趙國大軍也被白起俘虜。長平之戰,以秦國的勝利宣告結束。

長平之戰後續

長平之戰結束以後,白起想要乘勝追擊,一舉消滅趙國。趙國十分恐懼,便用重金派蘇代前去遊說秦國丞相范雎。

蘇代對范雎說道:“原本白起對秦國的功勞,就是連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呂望也超不過的。一旦白起消滅了趙國,那麼白起位列三公是一定的了,那麼您甘心屈居白起之下嗎?”范雎一聽,覺得很有道理,就勸說秦王接受趙王的條件,允許其割地賠款。

長平之戰後白起爲什麼沒有自立爲王 而是心甘情願的等秦王賜死自己 第4張

白起聽說了以後,儘管心有不甘,也只能撤兵離去。

在這之後,趙國並沒有履行自己的諾言,反而與六國合縱,藉機抵抗秦國。秦王再次大怒,發兵邯鄲,準備一舉消滅趙國。

不過這一次,秦國的進攻遭到了趙國的頑強抵抗。秦國久攻不下,秦王便想要白起出戰。白起以生病爲由,一直拒絕出戰。

隨着秦國的不斷失利,秦王便將怒火發泄在了白起的身上,將其驅逐出咸陽。隨後,秦王或許是覺得白起活着對其的威脅太大,便將其賜死了。

一代名將白起就這麼結束了他的一生。

手握重兵的白起,爲何不選擇擁兵自重?

將時間線再次拉回長平之戰結束以後。白起想要乘勝追擊,一舉消滅趙國。而在范雎的諫言之下,秦昭襄王拒絕了白起的提議。

那麼秦昭襄王真的是因爲范雎才拒絕白起提議的嗎?

長平之戰後白起爲什麼沒有自立爲王 而是心甘情願的等秦王賜死自己 第5張

當時的秦國,雖然戰勝了趙國,但是自身也損失慘重,死傷了幾十萬秦軍。也就是說,當時白起率領的秦軍,可能是秦國的大部分力量。更何況白起是唯一一個僅憑軍功就坐上大良造位置的人,這足以說明他在軍中的威望是無人可替代的。

因此,秦王拒絕了白起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出於對他的忌憚。

秦王對他的猜忌,白起自然也能感受到。那麼當時的白起,爲什麼不直接擁兵造反呢?自古功臣難善終,白起心裏也應該明白,秦王既然已經對其產生了猜忌,那麼他就很可能面臨殺身之禍,這是有無數前車之鑑的。

一、人質

戰國時期,人質的運用是十分流行的。在國與國之間,經常會採用互換人質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誠意。比如秦始皇的父親,嬴異人就是秦國派往趙國的人質,也叫做質子。

這足以說明,戰國時期的人質制度,是十分流行和平常的。白起戰功無數,又在軍中素有威望,這對於秦昭襄王這種多疑的君王來說,是十分忌憚的。

因此,掌握白起的家眷作爲人質,就是控制白起的最好方式。秦昭襄王只需要將白起的家眷留在咸陽城中,就足夠了。

長平之戰後白起爲什麼沒有自立爲王 而是心甘情願的等秦王賜死自己 第6張

二、觀念

戰國時期,正處於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的轉變,許多奴隸制社會的習慣依舊被繼承下來。這種習慣,是刻在骨子裏的,是無法被輕易抹去的。

也許我說的這些習慣,在貴族身上沒有多少體現,但是在當時的平民身上卻能找到。

忠君報國思想在當時是十分流行的。白起從平民一步一步走到大良造的位置,是秦王給了他建功立業的機會。因此,哪怕秦王辜負了白起,白起也不會有所反抗,士爲知己者死,這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當時有才之士內心的真實想法。

結束語

長平之戰以後,白起也許預料到了自己的結局,但是他並沒有選擇謀反。因爲當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觀念深入人心,哪怕白起是一個舉世無雙的將才,也難以擺脫時代帶給他的束縛。這也是爲何他沒有在手握重兵的情況下造反的原因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