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趙國在將領上和秦國平分秋色 趙國爲什麼阻擋不了秦國的進攻

趙國在將領上和秦國平分秋色 趙國爲什麼阻擋不了秦國的進攻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1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秦國和趙國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間戰爭不斷,同時造就了無數武將文臣。其中,較爲著名的,有戰國末期的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這四位名將,白起、王翦出自秦,廉頗、李牧出自趙,四人在軍事方面的才能各有千秋。俗話說“三軍易得,一將難求”,將領方面和秦國平分秋色的趙國,又爲何無力阻擋秦國的進攻呢?

趙國在將領上和秦國平分秋色 趙國爲什麼阻擋不了秦國的進攻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國家的物資兵力首先會對將領能否充分展示自身的才能產生直接影響,我們不妨先對秦趙兩國的物質財富進行一個對比。

戰國時期是一個戰爭的時代,同時也是各國改革的時代。從最初魏國的李悝變法,到秦國商鞅變法一錘定音,求變者往往會在羣雄爭霸中率先佔得先機。戰國末期,他國變法相繼失敗,秦國通過商鞅變法,逐漸強大起來;而趙國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成爲戰國末期唯一能和秦國抗衡的諸侯國。改革後趙國的騎兵一時所向披靡,甚至在與北方遊牧民族的對抗中也絲毫不佔下風。並且從現在的一些考古發現中可以看出,趙國在當時已經擁有相當數量的鐵兵器,這是其他各國所沒有的。從某種角度講,正是趙國的存在,才讓秦國的東進有所減緩。

趙國在將領上和秦國平分秋色 趙國爲什麼阻擋不了秦國的進攻 第2張

胡服騎射

但是,如果細品秦趙兩國的改革,就會發現,趙國的改革相比於秦,有很多的缺陷。趙武靈王改革相對片面,除了一個胡服騎射,其他方面並沒有具體的涉及。而秦之商鞅變法,上至國家經濟制度,下至家庭人口結構,均有明確的規章制度,改革相對徹底。商鞅變法後,秦國不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均一躍成爲各國前列。最簡單明瞭的例子便是秦魏之間的戰爭。變法前,魏吳起以萬人大敗秦軍五十萬,然而自公元前341年起,魏國面對秦一次次對河西地區發起的進攻就再無還手之力,最終丟失了河西全部地區。而且,商鞅變法其中重要的一條便是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順應了戰國後期的時代要求,趙國則依然是原有的貴族土地制度,嚴重影響了趙國的經濟發展。隨着時間的推移,秦國的經濟完全可以負擔自身的軍事消耗,而趙必定被拖垮。

趙國在將領上和秦國平分秋色 趙國爲什麼阻擋不了秦國的進攻 第3張

物質財富方面秦國已經領先了趙國,趙國所處地理位置同樣不理想。戰國七雄,趙位於七國之中,各國間的戰爭或多或少都會對趙國產生影響。而秦國地處最西邊,只需將軍事重心放在東邊。並且秦昭王在任用范雎爲相後,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成功破壞了東方六國的“合縱聯盟”,使得趙國腹背受敵,無法完全集中兵力對抗秦國。

趙國在將領上和秦國平分秋色 趙國爲什麼阻擋不了秦國的進攻 第4張

秦趙兩國客觀方面的原因分析完,不妨再從四位名將身上找找原因。首先是“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大家對於白起的印象,大多是在長平之戰中,坑殺趙降卒四十萬,趙括也成爲了白起封神的背景板。但是按照以上分析,趙在長平之戰中慘敗屬於必然,即使沒有趙括,也會有錢括、孫括、李括來背這個黑鍋。就算是廉頗爲將,秦趙之間也必然會有和長平之戰類似的戰爭,結果依然不能改變。白起對於秦國軍事最重要的影響,不僅僅在於他的赫赫戰功,更在於他的軍事思想。白起作戰有一個特點,善於殲滅戰。殲滅戰可以充分消耗對手的有生力量,爲後續的作戰提供保證,白起坑殺趙降卒和他的這種作戰風格有一定關係。此外,白起作戰,重視修築工事,這在戰國時期是前所未有的。靠着這種先進的作戰思想,秦軍在野戰戰爭中佔盡優勢。即使後來白起被秦王賜死,但是白起的軍事思想卻流傳下來,爲秦軍後續對東方的作戰產生了重要影響。

趙國在將領上和秦國平分秋色 趙國爲什麼阻擋不了秦國的進攻 第5張

白起

同爲秦將的王翦,是一個聰明人。東方六國,除韓國外,其餘五國均是王翦及其子率軍所滅。有這樣的戰功,王翦卻沒有被秦王猜忌,最終全身而退。王翦伐楚前,多次向秦王索要“美田宅園池”,以此向秦王表明,自己要的只是錢,對於兵權沒有興趣。在攻打趙國的過程中,王翦和李牧展開直接對戰。李牧擅防守,以守爲攻的前提,王翦久攻不下。面對僵局,王翦再次展現出自己的計謀,他以重金賄賂趙王寵臣郭開,散佈李牧謀反的消息。趙王中計,最終暗中設圈套殺死李牧,王翦一鼓作氣,僅用三個月就攻克邯鄲,趙國滅亡,正所謂“攻城爲下,攻心爲上”。如果要給“四大名將”的武力排名,可能誰也給不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是如果給四人的謀略排名,王翦必位於首位。

趙國在將領上和秦國平分秋色 趙國爲什麼阻擋不了秦國的進攻 第6張

王翦

廉頗李牧作爲趙國最後的希望,被後世並稱“頗牧”,“頗牧”也被認爲是名將的代名詞。但是二人一生最大的敵人,似乎不是秦軍,而是君主。廉頗被君主所疑,以趙括代之,趙在長平慘敗;李牧被君主所疑,拒交兵權,被趙王所殺,最終趙亡國。但是二人也都有着自己的缺陷。廉頗有勇,但缺乏變通;李牧擅守,一時自保尚可,但是一旦趙國和秦國展開持久戰,趙的經濟後備資源必然不如秦。相比於白起的軍事思想和王翦的謀略,頗牧只能保趙一時,一旦二人離世或不被重用,趙也就無力對抗秦國。

趙國在將領上和秦國平分秋色 趙國爲什麼阻擋不了秦國的進攻 第7張

廉頗

後世對於“戰國四大名將”的評價,多偏袒頗牧,而偏見白起王翦。畢竟白起殺降,王翦以計殺李牧,不符合古代推崇的仁義道德。但是,我們要知道,這是戰場,結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最終的結局是秦統一,而非趙,如果白起王翦一時仁慈,誰又知道秦的統一是不是還會存在變數呢?

趙國在將領上和秦國平分秋色 趙國爲什麼阻擋不了秦國的進攻 第8張

李牧

秦趙兩國的祖先,是商朝名將飛廉,兩國本是同宗。戰國末期秦趙兩國的爭霸,就像是一場別樣的兄弟之爭。最終勝利的,是兄長秦國。“戰國四大名將”的秦趙對抗,也僅僅是兩國之間爭鬥一個小小的縮影,二者之間的優劣,絕不是一兩個將領就可以逆轉的,這其中有着多種的原因。同樣,秦能統一六國,也是幾代君王努力經營的結果,絕不是一句“大勢所趨”就可以說明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