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石達開失敗真的是因爲大渡河嗎 其實還有兩個問題沒有處理好

石達開失敗真的是因爲大渡河嗎 其實還有兩個問題沒有處理好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6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石達開失敗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的一位知名將領,在1856年以前,他打過很多勝仗,但在1857年以後,在指揮軍事方面則失誤較,多。1857年5月底,石達開離開天京。他帶走多少人馬呢?有人說有二十萬;有人說有六、七萬。六、七萬應該沒說多說。這是太平軍的精銳。李秀成在《自述》中說:

“那時朝中無將,國內無人,翼王將天王之兵盡行帶去。”

翼王帶領着太平軍的精銳,又不受任何人的牽制,獨立作戰,按照他過去作戰的經歷看,他應該取得更大的成績。可是,事實並非如此。從1857年5月底到1863年6月中,整整六年中,石達開的軍事活動並不理想,在兩個大問題上,他沒有處理好。

石達開失敗真的是因爲大渡河嗎 其實還有兩個問題沒有處理好

第一個問題是入川路線的失誤。

1857年石達開出走以後,從他的行動、言論及當時敵人的估計看,他是想到四川割據一方。

他離開天京以後,到了安慶。從安慶向四川進軍,到底應該選擇哪一條路線呢?從當時的情況看,從安慶入川,最好的路線是:首先西上進攻湖北,拿下襄陽;然後在兩條路線中選擇條,一是經宜昌取恩施,佔忠州,沿南充、潼川一線攻成都;另一條是從襄陽取漢口,過嘉陵江佔綿陽後攻成都。

由於四川四面皆山,入川難,出川也難的地理壞境,佔領四川,必須在四川省外保存一塊前哨陣地。湖北的荊襄地區,陝南的漢中地區是兩塊理想地區。保持這兩個地區,或這兩個地區中的一個,作爲“橋頭堡”,守可以拱衛四川,攻便於出師中原。石達開如果全局在胸,佔領四川,但不滿足於做“四川王”,而是等待時機出師中原的話,他就必須在四川省外保持一兩塊前哨陣地。他可以在奪取荊褒地區或漢中地區,建立比較鞏固的社會秩序以後再進取西川。

石達開失敗真的是因爲大渡河嗎 其實還有兩個問題沒有處理好 第2張

當年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劉備說: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可見,諸葛亮的設想是“跨有荊、益”,除了佔有益州外,還要佔領荊州。看看在四川一地稱王稱霸的英雄好漢,有誰能統一全國呢?一個也沒有。從劉備說起,失去荊州以後,諸葛亮六出祁山,費盡精力也沒有能取得什麼成果,蜀漢四十三年而亡。王建的前蜀,孟知祥的後蜀也都是兩世而亡。

當時清軍主力集中在東線,四川空虛。直到1859年7月,因石達開軍圍攻寶慶,清政府才根據官文的建議命令曾國藩統軍赴四川夔州扼守。敵人也最怕石達開“犯鄂圖蜀”。1859年4月郭嵩燾致書曾國藩說:

“據廣東所獲賊探供稱:石逆之意欲于衡州造船,順流而下,以圖荊、鄂,兼覬覦全蜀,其計其惡,能於湖南了之,不令他竄乃妙耳。”

石達開失敗真的是因爲大渡河嗎 其實還有兩個問題沒有處理好 第3張

第三條路線是入廣西經貴陽、遵義、重慶一線入川。

這是一條不可取的路線。首先,石達開出走後駐紮在安慶,從安慶到貴州再入川,事倍功半。而且,“自粵西繞黔以向蜀,殊崎嶇險原”。可是,石達開最後卻選擇了這樣一條下策。

山路崎嶇,這是一個困難;再一個困難就是這一條道路沿途人民極度困苦,糧食供應極度難。據記載,在廣西,

“其時,世亂已久,死亡過半,其存者均伏匿山岩,徙居邊遠村落。田地荒蕪,十之七、八,糧食甚艱。”

第二個問題是作戰方式的失誤。

分析一下石達開走後的作戰方式,可以看出三個特點:

第一,無根據地、目的不明確地流動。

爲了奪取一個地區,採取在敵佔區孤軍突進的作戰方式,並不是一定不可取的。但是,長期無根據地,盲目地流動作戰,總是十分危險的。石達開出走後,採取流動作戰方式,明顯地是從江西進入浙江、福建開始的。

1858年春,從江西東走入浙江、福建,目的何在?簡直無法捉摸。若說是爲了入川,爲什麼背向東進?若說欲在浙江、福建建立基地,這在當時是有條件的。閩浙空虛連清朝官員也是承認的。據陳其元寫的《庸閒齋筆記》記載:

“粵匪石達開由處州攻陷永康、武義,徑逼金華。一時佐貳諸君多託故引去,官舍一空。……士民奔走,不可禁止,……風聲鶴唳,一夕數驚。賊苟乘銳來攻,實無抵禦之法。”

可是,石達開並沒有在閩浙建立基地。

石達開入浙入閩,不到一年,又從福建進入江西,隨即突入湖南。到湖南後,石達開的聲勢是很大的。石達開完全可以“專取偏僻小道”,向四川猛進。可是,他卻集中兵力攻打寶慶。寶慶之戰是很激烈的。寶慶之戰開始於1859年6月初。駱秉章多方派援,石達開攻城不下,8月中被迫撤圍。

進兵四川,本來可以不打寶慶,由小道經過寶慶附近北上。退一步來說,圍攻寶慶不克,被迫撤圍也可以向北撒退。事實卻是石達開大軍從寶慶撒圍後南走新寧、東安、武岡,進入廣西,又圍攻桂林省城。桂林圍攻兩個多月,打不下來,撤圍攻克慶遠府城。在慶遠駐紮了八個月以後,又南下進攻南寧府城。離開四川愈來愈遠,這真是不可理解。

石達開失敗真的是因爲大渡河嗎 其實還有兩個問題沒有處理好 第4張

第二,進攻大城市的目的主要是取糧。

石達開在作戰過程中,圍攻過寶慶府城、桂林省城、南寧府城,打下了慶遠府城,並駐紮了八個月。攻打這些大城市的目的是什麼?分析一下在慶遠八個月的活動是很說明問題的。

慶遠位於廣西的西北部,在軍事形勢看,南下可以控制柳州;北上可以進入四川,是一個重要城市。如果在這裏建立一個前進基地,也是可取的。可是,在八個月中,石達開並沒有認真建設這個地區。在慶遠,石達開的活動如何?看一看賴裕新部下一軍帥在融縣貼的一份告示。這份告示說:

“今本大臣統率三軍,逆我者亡,順我者存。經過府邑,伐暴施仁,沿途百姓,簞食跪迎,納糧進貢,雞犬無驚。……若不進貢,禍生滅門,作速歸順,保全生靈。倘再違背,玉石俱焚。”

這張佈告的中心思想是“伐暴施仁”、“納糧進貢”。伐暴施仁也就是劫富濟貧。要施仁濟貧就要有糧食。沒有糧食就什麼事也辦不成。找糧食成爲極其重要的任務。

由於連年戰爭,廣西的糧食已經十分困難了。十餘萬大軍屯紮的慶遠,爲了解決糧食問題不得不分兵向慶遠外圍的思恩、河池各縣發展。並且一度來回攻打思恩縣城。《平桂紀略》記載:

“達開據慶遠,使賴裕新攻羅域、天河村寨,所擄糧米不足以供食,復至思恩。”

《思恩縣誌》記載:

“咸豐末年,太平軍翼王石達開屯兵慶遠,派兵進據思恩,四出脅降。邑內有輸糧者,有未輸糧者。未輸糧者輒被攻擊。”

甚至出現太平軍親自“收割田禾”的事。據《世亂變志》記載:咸豐十年六月,石達開部攻興業縣大賀村,

“周圍以木欄住,遂收割本方田禾。”

可以說,石達開在慶遠並沒有認真建設根據地,他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找糧食。

石達開失敗真的是因爲大渡河嗎 其實還有兩個問題沒有處理好 第5張

第三,部隊分散,連石達開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部隊跑到哪裏去了。

流動作戰愈往後愈嚴重,到後來,連石達開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部隊在哪裏。太平天國十二年四月初二日,石達開在給賴裕新的一封信中說:

“緣昨連攻兩城不克,雖未挫銳,而軍威不甚丕振。若待整飭,必須會合各官兵,方可妥爲鋪派。爲此,特仰賢弟時常偵探李宰輔、李柱國、處天燕外五隊及中旗等隊官兵,現今究在何行扎。一俟已査詢某隊確實,賢弟即要行文與彼。如該等在於必由之路者,務屬其扎候兄臨。如在兄之左右行,則囑其跟蹤而來,聽兄鋪派。總之要互相聯絡,可以接應。”

行軍這樣分散,是相當嚴重的。

以上三個特點說明石達開出走後採取了“流寇主義”的作戰方式。在寶慶撤圍後,曾國藩已經看出石達開的這個弱點。石達開轉戰於浙江、福建、湖南、廣西、湖北、貴州、雲南等省,他的軍隊成爲一支沒有基地的孤軍,作戰上就處處陷在不利的地位。這是作戰方式上的一大失誤。

石達開失敗真的是因爲大渡河嗎 其實還有兩個問題沒有處理好 第6張

入川路線和作戰方式兩方面的失誤,其結果就是糧食極端困難。石達開大渡河之敗,就敗在沒有糧食。石達開在致四川總督駱秉章的信中說:“吾兵久駐無”。如果有糧食,即使在大渡河,也還可以支持下去。

總結:石達開失敗在大渡河,其實,失敗的主要原因,卻是他出走後,在入川路線和作戰方式的選擇上犯了錯誤。我可以說,即使他有幸渡過大渡河,也還要遭受到如同黃巢在狼慮谷聽遭受到的命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