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唐朝時期的牛到底有多重要 統治者指定了多種措施以保護耕牛

唐朝時期的牛到底有多重要 統治者指定了多種措施以保護耕牛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唐朝的牛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唐代農業生產飛速發展,創造出豐富的物質財富,孕育出了發達的唐代文明。農業生產的發展,與耕牛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使用有密切關係。但是,前人很少研究唐代的耕牛和牛耕技術,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唐代農業的認識。因此,有必要把“牛”和“耕”結合起來,進一步探討耕牛和牛耕在唐代農業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樣有助於揭示唐代社會鼎盛局面出現的原因。

唐朝時期的牛到底有多重要 統治者指定了多種措施以保護耕牛

耕牛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

在中國古代,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與國家的興衰密切相關。農業生產的進步發展,與牽引畜力有很大關係。自西漢以來,大牲畜中的牛逐漸成爲農業生產的主要動力。牛的力氣很大,可用於耕地、整地、播種等各個農業生產環節,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生產力。可以說,牛是保障農業生產的基礎,是人們衣食的主要依靠,與國計民生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因此,歷朝歷代耕牛都受到人們的重視,均視爲耕稼之本,衣食之本,關乎國家盛衰存亡。唐代也不例外,上至統治階級,下至黎民百姓,無不重視耕牛。

一、統治階級對耕牛的認識

唐代統治階層出於對農業生產的關注,非常重視耕牛,認爲它是耕稼之本。唐朝諸帝,都有不少關於耕牛重要性的議論。他們從維護王朝長治久安的目的出發,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重視耕牛,要求保護耕牛。如唐太宗曾下詔說“牛之爲用,耕稼所資,多有宰殺,深乖惻隱。”他認爲耕牛作用很大,是農耕最主要的依靠力量,爲了保障農業生產,不能宰殺耕牛。唐玄宗也說“牛之爲畜,人實有賴,既功施播種,亦力被車輿。自此餘牲,尤可矜憫。”在他看來,人民生活依賴於牛,牛既能耕地播種,又能拉車運輸,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功勞,值得憐憫,不能宰殺。又如宣宗於大中年間下制說“愛念農耕,是資牛力,絕其屠宰,須峻科條。天下諸州屠牛,訪聞近日,都不遵守。自今以後,切宜禁斷,委所在州府長官,並錄事參軍等,嚴加捉栩。”宣宗皇帝認爲,農耕依靠的是耕牛,要禁絕宰殺耕牛,需要嚴厲的法律條文。可見,作爲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宣宗皇帝已經清醒地認識到,爲了維護封建王朝的長治久安,必須保護耕牛,禁止屠宰耕牛。還有,敬宗皇帝也曾下詔說“農功所切,實在耕牛。疲蛇乏此,理須給賜。宜委度支於東鎮、武、靈、鹽、夏州分市耕牛萬頭,交付京兆尹,均給瓷內貧下百姓。其價以戶部絞絹充。”他也認爲農業生產完全靠的是耕牛,百姓缺乏耕牛,應該賜予。耕牛與農業生產、與百姓生活密不可分,爲了國家的安定,必須給百姓賜耕牛,以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

另外,從唐代帝王的大赦令中也可以看出牛在唐王朝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如唐昭宗《改元天覆赦文》:

四月十五日昧爽已前,大辟罪已下,罪無輕重,已發覺未發覺,己結正未結正,繫囚見徒常赦所不原者,鹹赦除之。惟十惡五逆,屠牛鑄錢,合造毒藥,謀故殺人,及持仗行劫,官典犯入已贓,兼以逾濫身名,冒優官秋,及刑獄之內,官吏用情,致成冤濫,不問有贓無贓,並不在原免之限。

每一朝皇帝改元的時候,都要大赦,大多數罪過都可以赦免,但屠牛鑄錢者一般不在赦免之列。可見,在封建君王眼裏,殺牛就是十分嚴重的罪過了,一般是不能赦免的。這體現了牛在封建君主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君王如此,大臣們也重視耕牛,主張保護耕牛。武周時期的監察御史張廷硅說“君所恃在民,民所恃在食,食所資在耕,耕所資在牛牛廢則耕廢,耕廢則食去,食去則民亡,民亡則何恃爲君”他從維護君王統治地位的角度出發,認爲沒有耕牛,就沒法進行農業生產農業生產搞不好,就沒有糧食沒有糧食,人民就沒法生活下去沒有人民,還當什麼君王耕牛直接與人民的生活、國家的安危、君王的統治息息相關,將保護耕牛提高到了國家存亡的高度來考慮。統治階級對耕牛的高度重視,充分體現了耕牛在封建社會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它是耕稼之本,人民的衣食之本,耕牛與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密切相關,與國家的穩定密切相關。

唐朝時期的牛到底有多重要 統治者指定了多種措施以保護耕牛 第2張

民衆對耕牛的認識

居廟堂之高的統治者重視耕牛,在處江湖之遠的文人和百姓眼裏,牛同樣很重要,很偉大。牛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與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耕地拉車,是農民的好幫手。且任勞任怨,只講付出,不圖回報。唐代的文人寫了不少關於牛的詩文,其實反映的都是下層民衆心目中的牛。文學家柳宗元在《牛賦》中說:

若知牛乎牛之爲物,魁形巨首。垂耳抱角,毛革疏厚。牟然而鳴,黃鐘滿腹。牴觸隆曦,日耕百畝。往來修直,植乃禾黍。自種自斂,服箱以走。輸入官倉,己不適口。富窮飽飢,功用不有。陷泥撅塊,常在草野。人不慚愧,利滿天下。皮角見用,肩屁莫保。或穿絨滕,或實坦豆。由是觀之,物無逾者。不如贏驢,服逐弩馬。曲意隨勢,不擇處所。不耕不駕,蓉寂自與。騰踏康莊,出入輕舉。喜則齊鼻,怒則奮綁。當道長鳴,聞者驚闢。善識門戶,終身不惕。牛雖有功,於己何益。命有好醜,非若能力。慎勿怨尤,以受多福。

他認爲,牛是個大腦袋、彎角、皮毛厚的龐然大物,鳴叫的聲音就像黃鐘大呂一樣宏大。冒着烈日,一天能耕百畝土地,往來耕種的地壟又長又直。種地的時候靠牛,收糧的時候也靠牛,拉着糧食箱子送到官倉,自己不能嚐到一口。使窮的富了,餓的飽了,卻不自居功勞。陷在泥中,踏着土塊,常在野外草間幹活。人用起它來毫不猶豫,但它的功用好與處到處可見。死後,皮和角都被使用了,全身上下的皮毛骨肉沒一點能留下來,有的皮用來穿繩子,有的肉用來當祭品。牛比那些贏牛鴛馬強多了。牛雖然有很大功勞,但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

柳宗元的文章,活脫脫描繪出了牛的形象,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耕地靠它,收穫靠它,運輸也靠它,真是農民的好幫手。勞苦功高,卻不求回報。這就是唐人眼中牛的形象。且不管柳宗元寫這篇文章抒發的是什麼思想,單從文章裏我們能看出,牛是農業生產的重要依靠力量各個生產環節都離不開它是農民的好,幫手與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另外,唐朝文學家劉禹錫也有一篇關於牛的文章《嘆牛》:

劉子行其野,有史牽破牛於蹊。偶問焉“何形之瑰軟何足之病軟今敖棘然將安之軟”變攬磨而對雲“瑰其形,飯之至也病其足,役之過也。請爲君畢詞焉。我就車以自給,常驅是牛引千鈞,北登太行,南並商嶺,掣以回之,叱以聳之。雖涉淖躋高,毅如蓬而較不債。及今廢矣,顧其足雖傷而膚尚循,以畜豢之則無用,以厄視之則有贏。伊禁焉,莫敢屍也。甫聞邦君饗士,卜剛日矣。是往也,將要售於宰夫。

作者通過一個牽牛老頭兒的話,道出了牛的悲慘經歷,雖然因爲餵養得好,長得高大,但乾的活太重,致使它腿瘸了,無用了。被主人驅趕着拉着千斤重的東西,爬太行,登商嶺,一拽就回頭,一吼就前衝,就算是走泥坑爬高坡,車輪下陷很深,車子也不會趴窩。如今腿瘸沒用了,要被賣給屠夫殺掉。這裏雖然沒說牛在農業生產中的功效,但道出了在唐人眼裏,牛任勞任怨,勞苦功高,爲主人付出一切,不圖回報,的確是人民生活離不開的東西。

唐代是我國古代詩歌發展的黃金時期,出了許多著名詩人,留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縱觀唐人田園生活的詩歌,都少不了對牛的描寫唐人農耕活動的詩篇,其中也離不了牛。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唐人眼裏,牛是詩情畫意般田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風景線,牛是農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夥伴、農家的一份子在農業耕作中,牛更是必不可少的依靠力量、農業生產正常進行的保證。唐人田園生活詩歌中有牛的不勝枚舉,如丘爲《題農父廬舍》

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閒。溝騰流水處,未耗平蕪間。薄暮飯牛罷,歸來還閉關。

這首詩描寫了如畫般的田園風光,以及農民的田園生活。東風吹綠了湖邊的山,農民們忙起來了溝裏,水邊,到處是耕犁天晚了,收工了,把勞累了一天的牛喂喂,然後關門閉戶。田園風光美妙,但若是除了山、水、人外,沒有長着兩隻角的牛,田園生活就好像就缺了些什麼。農田生活是離不開牛的,牛是農家的一份子。

唐王朝針對耕牛制定的政策法規

正因爲耕牛在封建社會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是人們衣食的主要依靠,關乎國家盛衰存亡,唐王朝非常重視耕牛,推出了一系列關於耕牛的政策法令,有力地保護了耕牛,使耕牛在農業生產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唐朝時期的牛到底有多重要 統治者指定了多種措施以保護耕牛 第3張

一、鼓勵養牛的政策

牛是耕稼之本,衣食之本,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力量,關係到國計民生,因此,唐朝歷代君王採取了一系列政策,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耕牛,對發展養牛業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有利於耕牛的繁殖客觀上對養牛起了鼓勵作用。

(一)不斷髮布禁屠令

唐朝初年,高祖即下《斷屠詔》:

有隋失馭,喪亂宏多,民物凋殘,俗化蹄侈。耽嗜之族,競逐旨甘屠宰之家,瓷行劊殺。當豢之畜,靡供餚核之資胎天之羣,莫遂蕃滋之性。傷財墮業,職此之拜,效攘穿寄,因茲未息。《禮》曰“君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系,庶人無故不食珍。”非惟務在仁愛,蓋亦示之儉約。方域未寧,尤須節制,凋弊之後,宜先蕃育。豈得態彼貪暴,殘珍庶類之生,苟循目前,不爲經久之慮。導民之理,有未足乎其關內諸州,宜斷屠殺。庶六畜滋多,而民庶殷贍。詳思厥衷,更爲條式。

高祖要求各地不得屠殺牛、羊、犬、泵等畜生,不僅是因爲仁愛,而且爲了儉約。因爲國家草創,生民凋敝“宜先蕃育”要注重蕃息畜產,爲的是“六畜滋多”、“民庶殷贍”。這樣一來,就保護了大亂之後少得可憐的耕牛,並且對民間養牛起了鼓勵作用。

(二)祭祀減牲

由於耕牛在農業生產中的支柱性作用,唐代統治者爲了保證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在祭祀活動中下達減牲的命令,降低祭祀規格,不用牛牲。這樣一來,保留了大量牛畜,使之用於農業生產。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養牛業的發展。

唐高祖即位之初,就下了《減用牲牢詔》:

國初草創,日不暇給,凡厥禮儀,鮮能盡備。且生人未又,彤弊日多,至補畜產,思致蕃息。祭祀之本,皆以爲身,窮極事神,有乖正直。殺牛不如擒祭,明德即是馨香。望古推今,祭神一扮。其祭因丘方澤宗廟以外,並可止用少牢。先用少牢者,宜用特牲。待時和年豐,然後克循常禮。

古代祭祀,牛羊豬三牲叫“太牢”,羊豬叫“少牢”,特牲即一牲。高祖認爲,國家草創,生民凋敝,要蕃息畜產,因此不能爲了祭祀殺害“農功所切”的牛畜,除了宗廟祭祀以外,一般的祭祀,不用牛,只用羊。這樣一來,對耕牛起到了保護作用,也鼓勵了民間的養牛業。

唐代統治者出於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在祭祀活動中降低祭祀規格,不用牛牲。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牛畜,對發展養牛業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有利於耕牛的繁殖,客觀上對民間養牛起了鼓勵作用。

(三)努力使百姓家家有牛

由於耕牛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耕稼之本,衣食之源,農民須臾離不開它。爲了保證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保持封建農業社會的穩定,唐王朝統治者,致力於使百姓家家有牛,曾多次賜給百姓耕牛,尤其是在兵禍、災荒、瘟疫等大的災難之後,以解決農民缺乏耕牛的問題。

唐肅宗李亨在乾元元年《冊太上皇尊號赦文》中說“自逆賊以來,有匹夫匹婦節義可稱者,並族表其間墓。其流亡戶復業者,委本道使與刺史勾當販給,並與種子犁牛,仍免三年租賦。”這道詔書是在安史之亂期間發出的,爲的是使流亡戶回家復業。沒有耕牛農業生產就無法進行,因此肅宗要求地方官賜給農民耕牛種子,免三年賦稅。這大概是唐王朝最早的賜給農民耕牛的命令了。這一舉措對民間養牛業的發展有一定的鼓勵作用,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恢復。

安史之亂後,關中地區需要大量耕牛恢復生產,唐德宗下《給百姓耕牛詔》:

諸道節度觀察使所進耕牛,委京兆府勘責有地無牛百姓,量其產業,以所進牛均平給賜。其有田五十畝已下人,不在給限。

唐王朝統治者出於對農業生產的關注,設法採取相應措施,或直接賜給,或買牛賜給,以解決農民缺乏耕牛的問題,使農民家家有牛。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民間養牛的鼓勵。

(四)獎勵牲畜繁殖

唐王朝統治者採取了多種措施以保護耕牛,客觀上對民間養牛是一種鼓勵,促進了民間養牛業的發展。另外,在唐代的官府畜牧業基層管理機構—監牧裏,採取了獎勵牲畜繁殖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養牛業的發展。

《唐六典》卷《諸牧監》載:

凡監枚,草生過分則賞謂馬剩駒一,則賞絹一匹駝、騾之剩倍於馬,驢、牛之剩三,白羊之剩七,投羊之剩十,皆與馬同。共賞物,二分入長,一分入牧子,牧子謂長上專當者。

這是一條獎勵繁殖的規定。馬繁殖超過指標一匹,賞絹一匹駱駝、騾子超生二頭,賞絹一匹驢、牛超生三頭,賞絹一匹。賞物三分之二歸牧長,三分之一歸牧子。這條獎勵牲畜孽生的法令,對官府養牛是很大的鼓勵,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養牛業的發展。

唐朝時期的牛到底有多重要 統治者指定了多種措施以保護耕牛 第4張

總之,因爲牛在農業生產中的支柱性作用,是耕稼之本,衣食之本,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力量,關係到國計民生,因此,唐朝歷代君王採取了一系列政策,發佈禁屠令,祭祀減牲,賜予百姓耕牛,獎勵牲畜繁殖,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牛畜,對發展養牛業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有利於耕牛的繁殖,客觀上對養牛業起了鼓勵作用。

總結

在唐代,由於統治階級的重視,養牛技術的進步,牛醫水平的發展,耕牛大量繁殖,牛耕大面積普及。一牛一人的牛耕方式已經成爲當時最主要的耕作方式,最先進的輕巧方便的耕具曲轅犁也開始廣泛使用。這些條件促進了唐代農業生產快速的發展,使土地大片開發出來,糧食生產大爲增加封建農業經濟高度發達。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