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宋太祖趙匡胤爲何如此害怕與大理國接觸?

宋太祖趙匡胤爲何如此害怕與大理國接觸?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不佔領雲南,趙匡胤的恐懼心理從何而來? 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隋末唐初洱海地區小國林立,互不役屬,其中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被稱爲六詔,分別是: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蒙舍詔在諸詔之南,稱爲"南詔"。在唐朝的支持下,南詔先後征服了 西洱河 地區諸部,滅了其他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

唐宣宗年間,唐與南詔的關係開始變得緊張起來。859年,唐與南詔之間發生了因爲唐宣宗與南詔王豐祐先後死亡所產生的禮儀之爭,導致了唐與南詔關係的徹底破裂,自此拉開了大規模三十年交兵的序幕。大唐與南詔之間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最終將南詔與唐朝一同拖入了自我毀滅的深淵。

《新唐書·南詔傳》記載:“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也就是說:宋朝認爲唐朝滅亡的原因從表面看是黃巢起義,但實際原因是由於將徐州的駐軍調往桂林防守南詔的進攻,從而導致唐朝的滅亡。這種認識在宋朝統治階層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以至到後世的統治者將唐朝的滅亡直接歸於南詔,

宋太祖趙匡胤爲何如此害怕與大理國接觸?

“太祖鑑唐之禍基於南詔。”對宋朝制定對大理國的政策有着根本的影響。在這種認識基礎上,當初宋太祖趙匡胤制定了以大渡河爲界,不與大理國來往的基本國策。

據《宋會要輯稿》記載,“上諭輔臣曰:‘蠻夷桀黠,從古而然。唐以前屢被侵擾入川,屬自太祖兵威撫定,以大渡河爲界。’”宋朝翰林學士朱震言:“大理國本唐南詔,藝祖鑑唐之禍,棄越諸郡,以大渡河爲界,欲冠不能,欲臣不得,最得御戎上策。” 李京《雲南志略》記載:“宋太祖乾德三年,王全斌克蜀,欲因取雲南,太祖止之曰:‘德化所及,蠻夷自服,何在用兵’。”楊慎《滇載記》述之更詳:“王全斌既平蜀,欲因兵威取滇,以圖進於上;太祖鑑唐之禍基於南詔,以玉斧劃大渡河:‘此外非吾有也’。由是雲南三百年不通中國 (內地) 。”

其實,在趙匡胤開疆闢土創立大宋王朝(960年)時,23年前的937年西南的南詔就已經變成了大理國。但趙匡胤依舊將大理國視爲南詔,對大理國產生了極度的恐懼心理,深怕與大理國聯系引來滅國之禍,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宋朝與大理國關係的疏遠。

宋太祖趙匡胤爲何如此害怕與大理國接觸? 第2張

大理國1253年蒙古軍隊滅掉,共經歷了317年,與宋王朝相始終。三百多年間,大理國與宋朝關係方面比較疏遠,責任不在大理國而在於宋朝統治者,以"尊王攘夷"之旨累累拒絕大理國的友好、朝貢、通商的請求,造成大理國與宋朝之隔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