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長平之戰後趙國不是實力削弱了嗎 趙國是怎麼轉手擊敗燕國的

長平之戰後趙國不是實力削弱了嗎 趙國是怎麼轉手擊敗燕國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3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趙國和燕國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戰國策》的作者,據說是韓信的謀士蒯徹。他師從縱橫,擅長做長短句,對各國事物如數家珍。

在書裏,他對燕國評價道:"燕處弱焉,獨戰則不能……有所附則無不重,南附楚則楚重,西附秦則秦重,中附韓、魏則韓、魏重"。這是符合當時的國際社會的客觀現實的。燕國雖然累世弱小,可也不是那種可有可無的角色。燕國選擇依附的國家,往往就成爲當時的強國。可是,燕國選擇的依附對象中,獨獨少了齊、趙兩國,而齊、趙兩國跟燕國相鄰。因此也可以知道,燕國也和秦國一樣奉行遠交近攻的戰略的,與秦、楚等結盟,伺機攻打齊國、趙國,開闢中原疆土。

雖然有舊仇,燕國合縱攻打齊國,把齊國一戰打的幾乎亡國,雖然後來複國,可是再也不能與之前與秦國並稱富強的時期相比了。燕國在長平之戰後又攻打趙國,使得趙國不能休養生息,將關東六國中與秦國有一戰之力的齊國、趙國的國力嚴重削弱,對於秦國統一六國有着突出貢獻。如果秦國要評出年度感動秦國人物,燕國君臣集體必然要被年年評上。

長平之戰後趙國不是實力削弱了嗎 趙國是怎麼轉手擊敗燕國的

長平之戰後,秦趙之間並沒有歇着,而是接着打了好幾仗,邯鄲之戰、伐秦之戰等,趙國在長平之戰後不認慫,不認輸,與秦國打的有來有往,還逼迫秦國的鄭安平2萬秦軍投降,又在汾水消滅了2萬秦軍。秦軍在接下來的戰鬥中一直處於下風,白起也在此前被秦王賜死,所以一時間,三晉軍隊幾乎追着秦軍打,一支打到了函谷關。趙國收復了晉陽,魏國收復了河東,韓國收復了上黨。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病逝,安國君短暫過渡,秦莊襄王即位。韓王穿着喪服直接跑到咸陽奔喪,說明韓國已經放棄抵抗親秦國了。趙國孝成王將在趙國的莊襄王后族送到咸陽,意圖在秦國後宮培植趙國勢力,楚國遷都巨陽,與魏國前後呼應,對齊國構成巨大威脅。魏國甚至還攻陷了齊國的五都之一的平陸,齊國雖然惱恨,卻也沒有對魏國發起報復。楚國則佔領了魯國,設置了蘭陵。燕國好像在這一年沒有做什麼事,只派了一個叫做慄腹的人出使趙國,希望與趙國結盟。

此時雖然合縱方短暫佔據優勢,不過趙國也想多一個朋友,趙孝成王就與慄腹相見,賓主相談甚歡。慄腹贈送500金作爲國禮,爲趙王祝壽。看起來,燕趙兩國結盟相好是板上釘釘的。哪知道燕國使團回國之後,給燕王打了一個出差報告:趙國經過長平之戰,國內已經打空了,孤兒還沒有長成,虛弱不堪,建議攻打趙國,拓我國境,揚我國威。

長平之戰後趙國不是實力削弱了嗎 趙國是怎麼轉手擊敗燕國的 第2張

燕國與趙國之間,原本並不接壤,直到趙國擊滅中山,向北拓展疆土,燕國才感覺到趙國的軍事壓力。在五國伐齊之戰功敗垂成的過程中,樂毅在交出了兵權後,出走到了趙國,燕惠王派使者去責備他,樂毅做了一篇《報燕王書》逐條進行反駁。因爲樂毅不回燕國並不算叛國,所以樂毅的兒子樂間還是在燕國做官。因爲有這麼一樁舊事,燕國君臣對趙國也有嫉恨之心。

燕王要打仗,也要發揚一下民主精神,就諮詢各個大夫。結果,除了慄腹和燕王之外,其他人都不贊同打趙國。樂間說:"趙國不比這些老牌諸侯國啊,他們從一個彈丸小國,一刀一槍地打成了現在的國際大國。他們的國土處於四戰之地,民衆常年戰爭,彪悍異常,不需要很長時間的整頓,就能形成強大的戰鬥力。與這樣的國家交戰,我爲大王感到擔憂啊。"燕王說:"你總是長他人志氣。趙國再能打,我用五個人打他一個,總能打得贏吧?"這時,將渠大夫也說:"大王你前腳剛剛跟人賀壽,後腳就發發兵打人家,這行事做派不仁義啊!不仁義的部隊怎麼能打勝仗呢?"燕王喜不聽。

燕王爲什麼執着於攻趙呢?除了前面趙國收容了樂毅,讓燕國在國際上很丟面子之外,趙國的兵威一直威脅着燕國。一個強大的鄰居總不見得是好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燕王喜剛剛即位三年,在國內沒什麼威望,正想着通過一場戰爭塑造他雄主明君的光輝形象。此前的燕惠王被臣子燕武成王弒殺,如今王位剛剛回到燕王這裏沒有幾年,所以王權不振也是事實。此時的趙國通過一連串的戰爭正處於衰弱的谷底,其他國家都有各自的事情在處理,無法顧及到北方可能發生的戰事。如果再等兩年,趙國背景的後宮在秦國站住了腳跟,燕國再想弱趙那就難上加難了。所以,燕王不管其他人怎麼看,堅決要攻擊趙國。

另外,給燕王信心的,除了來自趙國的情報在,慄腹此人在燕國的豐功偉業也是燕王下定決心的重要因素。這個慄腹是齊國人,早年間在國際知名學府稷下學宮學習,算是學霸一類的人物。來到了燕國後,他冒險與弒君的武成君談判,對擁立燕孝王有功,被拜爲上卿。後來,他與龐爰、劇辛等結爲刎頸之交,也端的是個人物。後來,燕國有在胡人那裏做過人質的人回國,慄腹就問清楚了胡人的情況,回頭建議燕王北擊胡人,取得了開地千里的良好戰局,慄腹也因此被拜爲宰相。如今慄腹又故技重施對趙作戰,燕王對他深信不疑。

燕王調動了2000輛戰車,一路由慄腹率領,進攻鄗邑,一路由卿秦、樂乘率領,進攻代邑。燕國的軍隊抵達宋子,趙孝成王派將領廉頗率軍迎擊燕軍。趙軍很快擊敗進攻代邑的燕軍偏師,慄腹埋怨說:"敗壞我的事,怎麼都是姓樂的呢?"隨後廉頗誘敵深入,詐敗,慄腹求功心切,揮師急追,陷入趙軍埋伏,在混戰中慄腹被殺。樂間聽說樂勝兵敗,慄腹戰死,立刻帶領族人逃到了趙國。

這邊戰場上,廉頗乘勝追擊燕軍500多裏,順勢包圍燕國國都薊城(今北京房山區)。燕王喜到只得派人向趙國求和,趙孝成王不允許,一定要讓燕國將渠前來議和才行。於是,燕王便任命將渠爲相國,前往趙國議和,割讓燕國五座城池給趙國 ,趙軍於是解除對燕國的包圍 ,撤軍離去。

長平之戰後趙國不是實力削弱了嗎 趙國是怎麼轉手擊敗燕國的 第3張

燕王喜戰敗後悔恨沒有聽從樂間的建議,就給樂間寫信說:"商紂王時,箕子不受任用,但他敢於冒犯君王,直言諫諍,毫不懈怠,希望商紂王聽信;商容因勸諫商紂王而遭貶謫,他身受侮辱,仍希望商紂王改弦更張。等到民心渙散,獄中的囚犯紛紛逃出,國家已經不可救藥,然後兩位先生才辭官隱居。因此商紂王背上兇暴的惡名,兩位先生卻不失忠誠、高尚的美譽。這是爲什麼呢?他們竭盡爲君爲國而憂慮的責任。現在我雖然愚鈍,但還不像商紂王那麼兇暴;燕國百姓雖不安定,但也不像商朝百姓那麼嚴重。有道是,家庭內部有紛爭,不盡述自己的意見,卻去告訴鄰里。這兩種做法,我認爲是不可取。"但是,樂間和樂乘因怨恨燕王不聽從他們的計策,於是二人最終留在趙國,最終都成爲趙國的將領。

這場戰爭,是繼伐齊失敗後,再一次把燕國推向萬劫不復的境地,燕國失去兩個戰將,兵士輜重損失無算。趙國佔據了燕國大量的國土,並將俘虜的兵士編入到趙國的軍隊中,大大增強了軍事實力。

燕國爲什麼打不過長平之戰後的趙國呢?難道燕國計算錯誤,趙國根本不是他們所說的國內空虛,孤兒都沒長成的樣子?

趙國首先勝在道義上。雖然戰國時期禮崩樂壞,但是真刀真槍的對着幹,就算手段不光明磊落,別人也還敬你是一條漢子。可是燕國先是祝壽,請求盟約,然後又出爾反爾,實在是一個沒有底線的國家。趙國士兵對燕國的趁火打劫之舉,義憤填膺,所謂哀兵必勝,戰鬥力自然要高過燕國軍隊了。

長平之戰後趙國不是實力削弱了嗎 趙國是怎麼轉手擊敗燕國的 第4張

趙國其次勝在軍隊戰鬥力上。樂間給燕王說的沒錯,趙軍一直在戰鬥中成長,軍隊戰鬥力在國際上首屈一指。後來廉頗逃到魏國,趙悼襄王還派人去請他回國。廉頗就曾說:"我思用趙士。"

趙國最後勝在上下同欲。相比於趙軍的同仇敵愾,燕軍在廟堂時就沒有統一計劃,在作戰時,慄腹爲何會說出"樂氏負我"的話來?而且樂氏在戰後舉家前往趙國,這都能說明在戰鬥中樂氏存在與趙國通氣的現象。史書中說,燕軍尚未出動,就有燕人往告趙國。所以,燕軍內部不能統一號令也是最後戰敗的原因之一。樂氏族人在收到燕王喜檢討自己的信也拒絕回燕國,恐怕就是擔心被清算吧。

所以,燕國攻趙,實爲一己私慾,且朝堂上沒有宿將和有威望的大王鎮的住場面,倉促出兵,怎麼可能勝利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