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清末刺馬案朝廷到底在忌憚什麼 爲何漏洞百出的情況下卻匆匆結案呢

清末刺馬案朝廷到底在忌憚什麼 爲何漏洞百出的情況下卻匆匆結案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刺馬案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同治九年(1870年),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身亡。清廷官方在審訊兇手張汶祥的時候,他的供詞漏洞百出,很多地方都經不起推敲。但是,官方卻匆匆忙忙結案。很快就把張汶祥凌遲處死,又殺掉他兒子。此事在民間引起一大片議論之聲,而“刺馬案”也成爲清末的四大奇案之一。

清末刺馬案朝廷到底在忌憚什麼 爲何漏洞百出的情況下卻匆匆結案呢

(馬新貽被刺案)

那麼,清廷官方當時究竟忌憚什麼,爲什麼一個案件漏洞百出,便要匆匆結案呢?

我們先來看看官方是怎麼說的。官方給出的說法是,張汶祥“挾私報復”。他“挾私報復”的原因有三點:其一是張汶祥曾當過海盜,馬新貽剿匪時殺過張汶祥不少同黨。其二是張汶祥妻子被別人搶佔,張汶祥告官,但馬新貽不予理會。其三是張汶祥曾做過一個相當於放高利貸的“小押”的營生,結果被馬新貽取締。

不過,這三個理由似乎都不能成爲張汶祥冒着凌遲處死的危險,刺殺馬新貽的充要理由。

而且,官方結案以後,民間還形成了廣泛的議論。民間給出的理由多達五種,這些理由,似乎每一件都比上面所說到的三個理由,更可能成爲張汶祥“刺馬”的動機。

爲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來看看民間有哪些說法。

第一種說法,馬新貽霸佔友妻。馬新貽當年在剿捻的過程中,曾兵敗被俘。後來,由張汶祥牽線,馬新貽和捻軍頭目曹二虎等人結爲兄弟。捻軍因此把馬新貽放了。此事神不知鬼不覺,接着,馬新貽收編了捻軍部隊,但同時又強佔了曹二虎的妻子。曹二虎埋怨張汶祥,因此張汶祥爲朋友出氣。

第二種說法,馬新貽涉及回亂。馬新貽的先祖本來是回族,當時正值回民鬧事。回民聯繫馬新貽,希望有所作爲。馬新貽騎牆態度,兩面討好。張汶祥在供詞中也說到這一點,他殺馬新貽,是爲國鋤奸。

清末刺馬案朝廷到底在忌憚什麼 爲何漏洞百出的情況下卻匆匆結案呢 第2張

(張汝祥劇照)

第三種說法,丁日昌僱兇殺人。丁日昌是江蘇巡撫,他的兒子犯了殺人罪,由馬新貽審理。當時丁日昌曾賄賂馬新貽,馬新貽不受賄賂,秉公辦理。丁日昌很生氣,因而收買張汶祥刺殺馬新貽。

第四種說法,湘軍僱兇殺人。當時湘軍因爲平定了太平軍之亂,因而氣勢很盛,大有擁兵坐大的嫌疑。朝廷很擔心,因此着力提拔馬新貽,用他平衡湘軍。這使得湘軍非常生氣,因而僱兇殺掉馬新貽。

第五種說法,反洋人士僱兇殺人。同治八年(1869年)曾發生了“安慶教案”,當時因洋人強佔土地修教堂,反洋人生與洋人發生了大規模的摩擦,因此反洋人士打砸教堂。洋人向清廷嚴正交涉,清廷害怕洋人,於是要求馬新貽出面安定反洋人士。而馬新貽則採用強硬手段,對反洋人士進行了嚴厲的打擊。這件事激起反洋人士的強烈憤慨,因此,收買張汶祥,刺殺馬新貽。

很顯然,這五種說法,每一種都更具有說服力,而且每一種,似乎都能找到更充足的證據來支撐這些說法。那麼,既然如此,爲什麼當時朝廷最終一個都沒有采信,而採信了三個不痛不癢的“挾私報復”的理由呢?

清末刺馬案朝廷到底在忌憚什麼 爲何漏洞百出的情況下卻匆匆結案呢 第3張

(馬新貽劇照)

其實,這一件事,恰好能夠充分地反映清朝末年的政治生態。

清朝末年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矛盾衆多,複雜混亂的時代。各種各樣的政治勢力,都在這時候交織在一起。清廷當時腐敗無能,很多事情當時在解決上,都是採用息事寧人和稀泥的辦法。能夠把事情擺平,儘量減少不利影響,絕對不會刨根問底追查下去。

“刺馬”這個案子,雖然後面五個理由更具有說服力,但是這五個理由任何一個真實追究起來,都會引起極大的麻煩。比如第一個“馬新貽霸佔友妻”,其實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霸不霸佔誰的妻子的問題,而是官匪勾結的問題。這實際上在當時清廷的官場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如果要深究,牽一髮就會動全身,非常麻煩。再比如第二個“馬新貽涉及回亂”,那也是一個謀反的問題。如果在清朝早期,一定會一查到底。但是那時候如果還要查,就會搞得人心惶惶,完全無法解決回民叛亂。第三個、第四、第五個都是僱兇殺人,也是牽涉面衆多。而關於湘軍的那個,還牽涉到朝廷的陰謀。朝廷怎麼會承認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息事寧人,吃個啞巴虧。

所以最終就以牽涉面最少的“個人問題”,來匆匆了結,不了了之。

(參考資料:《清史稿》)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